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5 AACBB 6-10 BBBCB 11-15 BBDBC 16-20 AABDB 21-25 DBABD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6分,27题11分,28题13分,共50分)
26.【答案】
1.中国之教:儒家思想;(2分)中国之政:中央集权制度;(2分)中国之境:大一统的中国疆域。(2分)
理解:一:“中国之教”: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以外的思想受到排斥,并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两千多年。二:“中国之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此统一帝国成为统治者追求的目标,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一直为中国历代王朝所仿效。(4分,意思对即可)
2.事件:张骞出使西域。(2分)
艰难: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2分)
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2分,答出两方面即可)
3.题目:中华文明成就辉煌,科技文化灿若星河。
论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掀起书写材料的革命,一纸泽四方、惠世人;东汉“医圣”张仲景注重临床实践,写成《伤寒杂病论》,东汉名医华佗擅长针灸、发明“麻沸散”等,中医国粹,时代传承;南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千年。(介绍一人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总结: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创新领先世界,文化多元自信中国。(2分,意思对即可)
27.【答案】
1.原因: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商鞅变法,秦国实力超群;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等,积极策划;秦王重视人才;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前两项每项1分,后两项答出一方面即可,1分,共3分)
2.原因:政治上:“推恩令”的实施;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4分)积极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这几个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2分)
3.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分)
28.【答案】
1.事件1,名称:商鞅变法;(1分)影响:国力增强,为统一奠定基础。(2分)
事件2,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影响:实力增强,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
2.原因:皇帝个人励精图治;采取休养生息措施(减税/减轻人民负担、节俭)等。(2分,意思对即可)
治世局面: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2分)
3.现象:北民南迁(2分,意思对即可)
影响: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意思对即可)
4.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进步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2分)试卷类型:A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
中规定的位置上。
3.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
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
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 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截止到2022年11月初, 临沂市沂水县跋山遗址共清理出土石制品、骨牙角制品等
5000余件,测年数据显示遗址中上部堆积年代为距今7万-5万年。其中石制品包括锤
击、 砸击石核,工具可见石球、石锤、 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 据此判断,该
遗址属于
A. 旧石器时代 B.青铜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铁器时代
2.下列三幅图片中的考古遗存反映了我国先民
贾湖遗址中的碳化稻米粒,裴李岗遗址石磨盘及磨棒河姆渡遗址骨耜
(距今约8000年) (距今约7000-8000年)(距今约7000年)
A. 很早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B.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C. 种植的农作物多种多样 D.已经有较高审美观念
3.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
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
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
韶时代”。这说明
A. 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 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1 页(共8页)
4.对下图所示权力交接情况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 B. 乙处传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
C. 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丁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5.2023年3月28日,洛阳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 现。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系统。这种道 路网络,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这种 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二里头文化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 是当时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表现 B. 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C.全国南北交通网络发达的体现 D.青铜文明发展的重要佐证
6.学者张帆指出,商朝青铜文化不仅出现于殷商统治的中心地区,很多距离较远的方国也 都有青铜器出土。这些青铜器程度不一地表现出一些地域特色,但就主体而言与中原青 铜文化存在联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B.华夏文明逐渐四向延伸
C. 分封制得以普遍推行 D.诸侯征战推动文化交流
7.据《论语》描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做主决。
这表明春秋时期
①周王室日益衰落 ②周天子名义上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诸侯操控政治局面 ④分封制逐步瓦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 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
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上述材料说明都江堰
A.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B.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C. 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D.使成都平原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
9.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比较,表 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尚法”,依法治国
A. 照搬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B. 是外来思想的中国化价值观
C. 源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体现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2 页(共8页)
10.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兼并战争
改革变法
4
战国
时
期
公元前
475年
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工商业繁荣
《诗经》、楚辞
百家争鸣
六国一统
秦朝建立
公元前
221年
争霸
战
争
春秋时期
经
济
文
化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771年
平王
迁东周
公元前
476年
犬戎
灭西周
政治
)
A. 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11.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王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西戌亥”,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这样60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个“甲子”。
已知公元前281年是庚辰年,由此推断,秦朝建立的年代应为
A. 甲辰年 B. 庚辰年 C. 辛辰年 D. 癸辰年
12.百度词条: “楚河汉界”,是秦朝灭亡后的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典故。楚、汉双方曾
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
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从词条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 楚汉争霸的双方是楚庄王和西楚霸王 B. 楚汉争霸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C. 楚汉之争是一场农民起义 D. 楚汉之争无果而终
(
人口数量(
万
)13.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
如右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
表。a 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 阶段人口数量迅速
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 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14.“盐”在汉代被称为“国之大宝”,所谓“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
盐”。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下令实行盐业官营制度,由政府统一专卖并管理。
汉武帝的做法
A. 是为了促进国家工商业发展 B.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为国家统一集聚了物质力量 D. 确保了封建国家的稳定发展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3 页(共8页)
15.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 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是
A.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B.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发生
C. 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 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4年迁都洛阳
16.季羡林先生曾说: “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 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这段话不能说明
A. 世界文化的源头在中国新疆地区
B. 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
C. 世界上多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在新疆融汇
D. 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17.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而纸张就是文字传播的最佳载体。 造纸术,特别是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 纸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由此可知,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是
A. 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 B. 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
C. 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 D. 成为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18.有学者指出:“ 在我看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 为, 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 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 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材料意在强调
A. 中国古代的发明不仅有四大发明 B. 发明主要取决于实用
C.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地 D. 重要发明应服务于农业
19.在刘禹锡的诗句“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中,“三足 鼎”最终形成应该出现在下图年代尺的哪一时期
前300年 前200年 前100年 公元元年 100年 200年 300年
前3世纪 ① 前2世纪 ② 公元2世纪 ③ 公元3世纪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20.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和西晋相同之处的表
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的局面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短暂而亡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4 页(共8页)
21.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以下地图中可以用来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
济开发背景的是
(
①春秋战国形势图
)②官渡之战示意图
③八王之乱示意图 ④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 本业, 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 -[南朝]沈约《宋书》
A.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 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 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23.阅读材料: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依据材料能够提出的观点是
时间(时期) 事件(史实)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汉武帝统治时期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西汉王朝开始 进入鼎盛时期。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 国家统一,光武中兴。
280年 西晋灭吴,统一中国。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A.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B. 民族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C. 民族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D. 暴政导致政权灭亡
24.下面两幅图片体现了我国古代
龙门石窟 西汉丝绸之路
A. 宗教文化的发达 B. 对外交往的频繁
C. 商品经济的繁荣 D. 民族关系的融洽
25.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
A. 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B. 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 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 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II 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6分,27题11分,28题13分,共50分)
26.历史的前进有多种因素推动,其中杰出的人物是一个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很重要 的人物,即孔子、秦始皇和汉武帝。他说: “中国之教(教化的思想),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政治制度),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 中国也。”
(1)联系三位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你认为夏曾佑先生所说的“中国之教”“中国 之政” “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 (6分)夏先生的上述说法为史学界所公认。现将夏先 生的观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除外)。 (4分)
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③中国之镜,得汉武而后定,此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示例: “中国之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大举反击匈奴, 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材料二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2分)哪些内容反映了这一事件的艰难 ( 2 分 ) 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精神 ( 2 分 )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5 页(共8页)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6 页(共8页)
材料三 某校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
蔡伦 张仲景
华佗 祖冲之
(3)请你以“中华文明成就辉煌,科技文化灿若星河”为题目,为材料三的明信片
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朝代、人物、成就) (10分)
27.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 《咏史诗·流沙》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
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 《战国策·秦策》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李白《古风·秦皇扫六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 3 分 )
材料二
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
百王。 — —曹植《汉武帝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角度用具体史实说
明汉武帝被评价为“功越百王”的原因,并分析它给西汉王朝带来的积极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
28.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事件1 事件2
.废除了并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3.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 理 .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推行三长制。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提倡学习汉族文化和 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
(
(3分)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则事件,说出相关事件名称及其影响。
材料二
朝代 皇帝 治世局面 有关措施
西汉初年 汉文帝汉景帝 ① 田租减为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东汉初年 光武帝 ② 田租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
隋朝初年 隋文帝 开皇之治 多次减税;推行均田制;提倡节俭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朝初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2分)并将表格中①② 补充完整。 ( 2 分 ) (注意:将①②所补充的治世局面写在答题卡上)
材料三 西晋灭亡后,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被迫播迁,寻找安身立命之 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晋灭亡后出现的历史现象, (2分)并指出该 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 2 分 )
材料四 我们之所以使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是因为把经济与社会的和 谐关系看作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益于我们更好的建 设和谐经济与和谐社会。我们知道,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社会进步又是经济发 展的目标追求。但是,由于受自身能力与知识积累所限,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间关 系的认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科学的,甚至我们也不能保证目前的理解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了 两者间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者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人们的认识也是 一个动态过程。
——刘光岭《和谐经济理论研究》 (4)根据材料四,谈谈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2 分 )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7
页(共8页)
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