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20:3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同时也是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课文讲述了: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涌了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学习本课通过倾听教师范读、跟随教师分句读、借助停顿符号自主练读等多种形式学习朗读文言文,并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与现代文语言的不同。渗透借助注释、给单字组成词语、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文言文意思的方法,并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加入朗读时的感受,读出语气,熟读成诵,进一步感悟少年司马光的聪明,勇敢的美好品质。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插图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插图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学生情况】
大多数学生从小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耳熟能详,甚至可以流畅地根据以前的了解讲述这个故事。但同时,所有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对这种形式感到十分好奇,有主动阅读和学习的愿望与兴趣。教学时将联系学生已有的故事储备,创设有趣、生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虽然学生没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已经掌握的是学习古诗和现代文的部分基本方法。因此,教学时将复现学习古诗和现代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理解文言文。
【教学流程】




一、联系旧知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会背三字经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师:《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虽短小精悍,却含义深刻。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除了像三字经这样形式的小古文,还有很多小古文是有故事情节的,今天我们就穿越到1000多年前,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感悟不同。
1.初读课文。
PPT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故事)
2. 了解复姓。
师:这个故事肯定有很多同学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司马光”,你们知道他姓什么吗?他的姓氏是“司马”,这也是一个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 ( 诸葛、欧阳、上官)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姓司马的名人,如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当然,还有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课件出示课题和课文)
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我们今天这篇课文与以往学习的课文好像有些不同,它只有短短30个字,但是他的内容却和我刚才讲述的故事内容一致。这种语言形式就叫做——文言文。是古代人们写文章时候的一种语言形式。
3.读文。
(1)生自由读。想读好这篇古文,必须先把文章读通,接下来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这篇小古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读出节奏。同学们读好小古文,只读通顺还是不够的,读古文讲究“断句”。我们知道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请大家拿出笔来,听老师读一遍,并试着在书上做一做标记。(出示停顿PPT)师范读。

(3)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点评。
(4)齐读。
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像古时候的“小书童”一样,晃着小脑袋,齐读一遍。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4.图片出示瓮和缸,让学生来猜,说出理由。
在我们听过的故事里,司马光砸的是“缸”,而课文中司马光砸的是“瓮”,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出示ppt)谁来说一说?补充和瓮有关的成语:请君入瓮,瓮中之鳖。点明“瓮”相对难以逃生,更容易溺水。
三、品读,理解文本含义
1. 课文读通读顺了,那你是否读懂了呢?我来考考大家?出示电子课文。
(1)老师刚才读了课文内容,发现没有司马光这个名字啊?(生说)光就是司马光,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借助注释,我们还理解了这些字的意思。
(2)文中就只有司马光一个孩子吗?还有哪些人,用横线划一划。(群儿、一儿、众、儿)生说,并理解意思。
(3)这些孩子在干什么?请用笔圈出文中人物的动作。(戏、登、跌、去、持)指名说。师圈画。
2. 品读句一: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戏”是什么意思?生说。
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用古文来写就是——群儿戏于庭。那么,如果一群孩子在园中玩耍呢?就叫——(群儿戏于园),在树林中嬉戏呢?叫——(戏于林),在池塘里嬉戏呢?原来,这“戏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戏、玩耍!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哪!读—— 群儿戏于庭。
“足跌没水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呯——”地一声,掉进了瓮中,水很深,一下没过了头顶!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一眨眼的工夫哪!所以,“跌没/水中”你不妨读得快、急。
3. 品读句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猜猜看这一句大致是什么意思?生说。当看见有人掉进瓮中,其他的小孩有怎样的反应?能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样子吗?有的孩子……有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小朋友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也来当一回古人,把刚才的话用简短的文字说一说。试着用“众皆弃去,一儿_______,一儿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一儿呼救,一儿大叫,一儿惊走,一儿狂叫,一儿大哭……)
当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时候,司马光在干什么?生说。这“持石击瓮”要读得迅速有力,才能显得司马光做事果断、利落!“破之”呢?你就长舒一口气吧,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所以读地慢些——破——之——,结局皆大欢喜,所以要缓,语气上扬,儿——得活—— 。
4. 师生合作带着语气读课文。
四、尝试背诵,感悟壮举
师: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遇事沉着冷静,聪明机智)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孩子们,在危险发生的时候,大家弃的是什么?舍弃朝夕相处的伙伴、朋友的生命安危于不顾,他们舍弃的分明是友情。司马光持的是什么?“持”的是石头,亦是一份责任,朋友之间的责任。
师: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地砸缸救人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读(单元导语)“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师:这样的故事在《中华美德文言故事译注》里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好好读读。
【设计理念】走进一个文本,一种文体,是在习得具体的某种言语能力。但更是在走进一种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引导学生超越“弃”与“持”看见责任、冷静与智慧时,言语的枝干才能真正根深叶茂。归根结底,言语的根只有长在动心动情动脑向美的土壤中,才可能得到长足的可持续发展。所谓语文的“立德树人”,应该如此。这篇文言文的拓展走向何方?这是三年级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是“美好品质”主题单元的一篇精读文,这是有着自己文体特点与单元任务的例文,教师从美好品质出发,推荐孩子们能读懂能丰富心灵的《中华美德文言故事译注》。
五、作业: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如果让你选择要讲哪个版本的故事,你会怎么选?(文言文)那我们一起有感情的再背一遍吧!(伴随古琴音乐,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背诵中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