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春季学期开学学情调查
九年级历史学科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9.《原人歌》中记载: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这映射了( )
A.古巴比伦的法制传统 B.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C.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D.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0.凯撒命人编制新的历法,为纠正每年将近6小时的误差,增加了闰年,即每逢能被4整除的那一年为闰年。这部历法后来成为今天公历的基础,这部历法是( )
A.太阳历 B.农历 C.儒略历 D.阴历
21.公元805年,法兰克王国的一份法令强调,凡拥有12曼希的采邑者要全副武装服兵役,如果不穿锁子甲,装备不达标,其采邑将被没收。据此可知,采邑制度( )
A.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B.推动了西欧庄园的发展
C.使国王掌握了军国大权 D.开启了欧洲封建化进程
22.“为发展工商业,私立城市学校纷纷创立。与此同时,一个新的以教育为职业的垫师阶层形成。他们中的不少人是著名学者,既精通神学,也熟悉法学、古典哲学乃至自然科学。在此基础上,中世纪西欧大学开始兴起。”材料叙述的是西欧大学兴起的( )
A.目的 B.背景 C.结果 D.影响
23.下面是某欧洲国家的大事年表,该帝国是( )
395年 527年 7世纪初 11世纪 14世纪 1453年
帝国开始 查士丁尼继任 阿拉伯进攻 十字军攻击 奥斯曼进攻 帝国灭亡
A.西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
24.“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沟通亚非两洲的商贸 B.文化兼容并蓄
C.疆域横跨亚非两洲 D.文明独具特色
25.某学者在描述一场革命时,使用到了下面示意图,并将其解释为:“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就像这个摆钟的AC两点,它们摆来摆去,最终在中间的甲处找到了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即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下列选项中解释正确的是( )
A.该革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时代最彻底的革命 B.甲处的平衡说明革命失败了
C.该革命受到了外来武装干涉 D.甲处的平衡可能是君主立宪制
26.如图漫画想象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美国两位国家元首的会面。两人在历史有一个共同的美誉“解放者”,都对本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此判断,他们最可能为本国现代化提供的共同条件是( )
A.民族独立 B.科学技术 C.自由劳动力 D.资金与市场
27.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
A.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28.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一个公约”指的是( )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国际联盟盟约》 D.《开罗宣言》
29.“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段材料反映出斯大林时期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工业 B.优先发展农业
C.计划经济体制 D.均衡发展经济
30.美国独立战争电影《爱国者》、拉美殖民地电影《拉美独立战争》、印度电影《起义》、《非暴力不合作》(甘地传)为上述电影拟定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C.非暴力与民族复兴 D.争取民族解放斗争
31.德、日的大财团们和统治阶层认为,要摆脱经济危机,必须向外扩张,争夺更大的市场和势力范围。因此德、日两国的举措是( )
A.建立法西斯专政 B.请求国际援助
C.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君主专制
32.中、苏、美等大国认为法西斯“攻击一方,就是攻击我们全体”。该认识的产生得益于( )
A.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B.波茨坦会议的召开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 D.《联合国家宜言》签署
3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实行财政赤字,扩大社会福利,刺激投资与消费。这反映出( )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主题 B.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C.罗斯福新政对西方国家影响深远 D.西方各国发展高度集中计划经济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
34.(9分)马铃薯(又称“土豆”)被尊奉为“丰收之神”,它见证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21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绘制
(1)根据材料一示意图描述马铃薯的全球传播路径。(2分)材料一所示现象应当发生于公元( )(1分,只填字母)
A.1世纪前后 B.7至10世纪
C.10至15世纪 D.15、16世纪以后
材料二 直到18世纪中期。土豆种植规模才开始加快推进。在爱尔兰之所以广泛种植土豆。是因为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肥沃的土地被英国人占有。贫瘠的土地留给了爱尔兰人。爱尔兰人只能选择种植易存活、产量高的土豆糊口。而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适宜土豆生长。普鲁士人、法国人和俄国人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发现了土豆的奥妙之处。当战争蹂躏了地上的庄稼,而生长在地下的土豆没有受到毁坏,这促使参与战争的普鲁士、法国和俄国极力推广土豆种植。
——摘编自魏孝稷《学习时报》2022年7月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铃薯(土豆)得以广泛种植的因素。(3分)
材料三
组别 历史现象 史料出处
第一组 拿破仑战争时,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 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组 马铃薯带来了一个帝国,“通过养活迅速增加的人口使少数欧洲国家得以在1750年至1950年间统治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 【美】查尔斯·C·曼恩朱菲、王原译:《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第三组 大型食品制造商需要从马铃薯生产者那里购入大量马铃薯为全球快餐连锁店制造炸薯条……把薯条的食用方法推广到全世界的还得归功与美国哈兰上校创办的肯德基公司卖炸鸡和薯条成为了标配,成为了全球流行的餐饮方式。 摘自:刘红霞《全球化背景下的食品安全探析》
(3)学者麦克尼尔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根据材料三概括马铃薯引发的社会变化。(3分)
35.(9分)人类每一次伟大的觉醒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伟大革命。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使人们从对上帝的盲目崇拜转到对人和自然的理性思维。文艺复兴的仁人志士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按其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取得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科学革命的关键环节由牛顿完成。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个新的科学体系由此建立。科学革命彰显了理性的价值,破除了迷信和盲从。推动了科学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对自然规律的重大发现激起了人们探索社会规律的热情。启蒙运动随之而起。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伏尔泰认为,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速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在理性的引导下,法国迎来了一次“壮丽的日出”。正如路易十六所说:是伏尔泰灭亡了法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世界通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线索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原因及其重大影响。(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壮丽的日出”指的是什么事件?(1分)你是否同意路易十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革命理论”指的是什么?(1分)从图示中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和“政权尝试”中任选其一,谈谈它与这一“革命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2分)
36.(12分)错综复杂的大国关系不断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以下是九年级围绕“大国关系”主题展开的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外交大臣公然宣称“要谋取阳光下的土地”,首先要将势力伸向亚洲,直达波斯湾畔,这势必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圈。同时,德国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日益排挤英国商品。1913年,德国对欧洲各国的贸易占德国出口的75%,进口的54%。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时说: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大战。
——摘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美苏争霸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美攻苏守、70年代苏攻美守、80年代互有攻守而美攻多于守的3个时期。50年代初。在美国有麦卡锡主义代表的反共反苏狂热,此后,意识形态对抗几乎始终伴随着美苏关系的发展。1957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双方竞相研制和发展战略核武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军备竞赛进入了战略防御系统、宇宙空间军事化新时期。
——摘编自《世界两极格局崩溃缘由探析》、《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法德关系大事记(部分)
时间 史实信息
1916年 德法在凡尔登展开阵地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德国被迫接受《凡尔赛条约》中的苛刻条款
1940年6月 德国进攻法国,法国沦陷
1950年5月9日 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立即得到了德国的赞同和接受。
1963年1月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三访巴黎,双方签订了德法友好合作条约。
1965年4月8日 法、德等六国在布鲁塞尔签署条约,决定成立欧洲共同体,至此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向社会、政治、安全等领域推进。
1961—1973年 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4.5%,法国为5.6%,其中1970年至1973年,欧共体内部进出口额增长了1229亿美元,占世界进口总额的2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英德两国矛盾冲突主要涉及哪些方面?(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矛盾产生的历史背景。(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美苏争霸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20世纪以来法德两国关系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法德两国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表现。(1分)
(4)综合上述探究,请你围绕“大国关系”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