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期九年级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 (每小题1分, 20 小题, 共20分) 2024.2
1. 历史古迹是古代文明的见证。下列古迹属于古埃及的是
2. 鲁小兵在《古罗马的平民保民官》一文中说:“公元前462年,保民官哈尔萨提议制订成文法以限制贵族的专横,经过十年斗争,终于制订并通过了《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5年,根据保民官坎努利乌斯的提案,废除了关于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规定。”这表明该时期保民官
A. 掌握者罗马帝国最高决策权 B. 有力地维护了平民利益
C. 缓和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 D. 代表全体被统治者利益
3. 16 世纪的思想家蒙田认为:教育要从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体魄强健、知识渊博,更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A. 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B.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 体现了民主自由的理念 D. 完全摆脱了宗教观念的束缚
4.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草、可可、玉米,非洲的咖啡珍珠、宝石,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都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欧洲的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
A. 扩大了烟草等农作物在世界的种植
B. 使亚洲的丝绸等商品成为珍品
C. 使欧洲商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活动
D. 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5.“1688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引发了巨大变化,它是一场真正的革命。《权利法案》显然打破了世袭的权力,这种世袭权力是 1660 年旧政体复辟的基础,被以议会为代表的民族意志所取代。”与此材料相关的政体是
A. 民主共和制 B. 议会共和制 C.君 主立宪制 D.中 央集权制
6. 学者易中天在评价 18 世纪某部法律时称:“正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宏伟理想和绝对主张,这才能达成妥协,也才能完成制宪。事实上,妥协的结果并不坏,三权的分立恰好避免了绝对权利的出现。”材料表明这部法律
A. 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 是世界上第一部维护人民权利的法律
C. 彻底摧毁了美洲大陆的封建专制统治
D. 体现了联邦政府分权制衡的政治原则
7. 拿破仑在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占据莱茵河左岸及许多小邦国后,赶跑了那里封建王公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贡赋及什一税,宣布公民平等和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由16个邦加入,普遍实行资产阶级的改革。这主要说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A.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B.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 促成了德意志的国家统一 D. 破坏了其他国家领土完整
8. “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 世纪和 18 世纪发生于大西洋沿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有着其最大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公约数”指的是
A. 打击了欧洲封建割据势力 B.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C. 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D. 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9. “它是一种新的思想意识,直接向资产阶级挑战,它不仅提倡政治改革,而且还要求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它在 19 世纪后期,成为欧洲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在20 世纪,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种主要力量。”材料中“它”的主要开创者有
A. 莎士比亚 B. 卢梭 C. 孟德斯鸠 D.马 克思
10. 有学者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 16 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A. 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配合 B. 对美国独立战争有巨大影响
C. 推动世界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 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11. 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直接史料”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转写的史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某学生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内容进行探究式研究,下面能作为佐证的“直接史料”是
A.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法令 B. 1865年一个俄国地主的日记
C. 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 D. 电影《罪与罚》
12. 明治时代的日本设计师片川东雄设计的奈良帝室博物馆饱受批评,理由是这种纯洋风建筑和奈良根本不搭调。大正时代建立的旧古河庭园,其红砖墙的西洋风建筑风格和东洋式的石灯笼、茶室等传统风格相搭配, “和洋折中”的思想溢于景中。这一变化说明
A. 日本明治时代缺乏设计创新 B. 文明开化政策遭遇民众抵触
C. 民众观念落后制约建筑创新 D. 外来文化应与本土风格融合
13.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1870年,洛克菲勒开始组建垄断组织—美孚石油公司。工厂制和垄断组织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A.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推动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D. 适应了电气化时代的需求
14.一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凡尔赛和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虽然华盛顿会议的规定限制了美英等国的海军军备,但日本仍保留诸多特权,材料反映出
A. 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发生改变
B. 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
C. 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 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15.该政策的核心思想,是以恢复和利用商业为杠杆,以对物质利益的关心为手段,刺激人们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迂回、间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该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 农业集体化政策
16. “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被突破了! 从此,法西斯德国陷入了苏联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中,加速走向了灭亡。”材料主要论述了
A. 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 B. 诺曼底登陆的作用
C. 雅尔塔会议的内容 D. 德国法西斯投降的过程
17. 有学者指出:“苏联承担了抗击法西斯元凶德国的重任;中国人民第一个举起反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付出了极大的牺牲,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建立了不朽功勋;英美两国借助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对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B. 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
C. 英美的经济实力是胜利的保障 D. 国际合作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8.法国在二战后的30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 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经济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 联邦德国在 1968 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 1955—1964 年的十年经济计划。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 欧洲联合加速发展 B. 朝鲜战争的刺激
C. 加强国家经济干预 D. 国民经济军事化
19. 制作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所示,“ ”处应填
A. 经济全球化
B. 政治多极化
C. 霸权主义
D. 两极格局
20. 有人说,17世纪的某人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物理学) 驱逐了出去:19世纪的某人则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生物学)驱逐了出去。这两个人物分别是
A. 苏格拉底和达·芬奇 B. 伏尔泰和但丁
C. 牛顿和莎士比亚 D. 牛顿和达尔文
二. 非选择题 (5 小题, 共30分)
21. (6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40 年,英国掀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几年以后,经过反复斗争,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他去世之后不久,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另立新王,为限制其权力,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法国大革命是全欧洲的反封建运动中的重要一步。它对绝对王权造成强有力的打击。大革命扫除了正在衰落的封建残余,还颁布了法律,并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
材料三: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引领着世界的发展。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之处。(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图英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2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引领世界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促进英国社会发展的因素。(1分)
22.(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虽然仍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而同时期的美国则非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他们特别注重发展应用技术,加强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一战期间,美国借助自己和平的环境及其优越的待遇,大量吸收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为美国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才。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发放对贫困各州的救济拨款和物资。 建立工程振兴局,在 1935—1943 年间,该局雇佣了近 330万人,共主办25万个工程项目,给美国疲弱的经济注入活力,刺激了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经济的复兴。国会还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保障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恢复。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 世纪初美国崛起的原因。(2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2分)
(3)综上所述,你从近现代美国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 分)
23.(7分) 人类共享一个家园,各国同处一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起来的时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是,它们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也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背景。之后出现的“新的更大的冲突”指什么事件 (2分)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2)依据材料二分析决定大国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的标志是什么 (2分)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宣告完成。这一削弱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革命思想还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同样具有影响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亚洲的知识分子已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所激励。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殖民体系逐步崩溃的两点原因。(2分)
材料四: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斥,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习近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意义。(1分)
24.(6 分) 俄乌战争自 2022 年2 月 24 日爆发以来,至今仍未结束。有些国家唯忍天下不乱,希望战争持续; 有些国家和人民努力斡旋,争取和平。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绕不开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
—(美) 理查德·W·布利特等《20世纪全球史》
(1)据材料一分析,“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指的是哪一国际秩序 这种“非战非和的状态”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简要分析国际局势变化的根本原因。(3 分)
材料二: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西方七个有影响的工业化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磋商的机制……首脑会议的议题呈现多元化。政治经济议题首脑会议发展成了多元议题首脑会议。
——百度百科
(2)据材料二,概括“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议题出现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反映怎样的发展趋势 (2 分)
材料三:全球范围内冲突和贫困尚未根除,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愈发强劲……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再符合时代逻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呼声。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综合上述材料,面对当今世界新变化你认为我国应该怎样做 (1分)
25.(5分)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写一篇10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用材料中中外史实(至少各一例)说明,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有利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历史调研测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20小题,共20分)
1—5 ABADC 6—10 DBCDC
11—15 ADADB 16—20 BDCAD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30分)
21.(6分)都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都打击封建王权;都颁布宪法性文献。(1分)
(2)趋势: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不断上升。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2分)
(3)海外殖民扩张;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2分)
(4)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资本原始积累、思想解放等。(1分)
22.(6分)(1)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借助一战期间和平的环境和优越的待遇集聚大量人才。(2分)
(2)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影响:促进了经济复兴,缓和了社会矛盾,保障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恢复。(2分)
(3)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符合国情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2分)
23.(7分)(1)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2分)
(2)国家利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分)
(3)欧洲霸权的削弱,革命思想在殖民地中得到传播,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激励。(2分)
(4)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益于全球利益和全人类整体利益。(1分)
24.(6分)(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 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 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国家利益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3分)
(2)议题呈现多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3)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抓住机遇,勇于创新;要居安思危,注重国家经济安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面对多样的文化,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1分)
25.(5分) 题目:团结合作才能互利共赢。
论述: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盟,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团结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者都体现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达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