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22: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基础通关
一、课内建构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zūn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kǒng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  )徨 埋(  )头读书
zūn(  )照 kǒng(  )慌
(2)文段中意思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的词语是____
________。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作为一个时代青年,路见不平应挺身而出,岂能袖首旁观。 ________
(2)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错。 ________
(3)湎怀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________
(4)出现了这样的错误,我们每个人都要自我俭讨。 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B.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
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D.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4.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_______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_______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_______的态度,要靠_______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探索  造就  怀疑求真  实践
B.研究  培养  怀疑求真  实践
C.探索  培养  毋庸置疑  科学
D.研究  造就  毋庸置疑  科学
5.文学常识填空。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________是美籍华裔________家,_____________奖获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______》中的《______》篇。
(3)宋代朱熹抽取《______》中的《______》《中庸》两篇,和《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二、课外提升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丁肇中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要重视实践。下列观点与作者的这一观点相似的一项是(  )
A.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
B.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
C.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 ——罗蒙诺索夫
D.大胆的见解就好比下棋时移动的一颗棋子,它可能被吃掉,但它却是胜局的起点。 ——歌德
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炼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
(节选自《人民日报》)
(1)王芳同学对“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一句中“薄”的含义不太理解,她查阅“汉典网”,发现“薄”(bó)主要有如下几个义项。在这里的含义应是_____。(填序号)
①义同“薄”(bá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②轻微,少;③不庄重,不厚道;④轻视;⑤不充实,不坚强;⑥迫近。
(2)请从上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突破
一、课内建构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文中第3段开头部分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文中语境,理解下面的句子中“盲目”一词的含义。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科学的发展——从古代中国到现在(节选)
李政道
整个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相当重要的科学观察结果,在全世界恐怕是最早的,即对新星和超新星的观察。全世界最早的有关新星的记录是甲骨文,原件在台湾的“中央研究院”。新星(Nova)这个名词是中国人定的,是全世界最早的记录。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的超新星记录,出现在公元1054年的北宋时期。中国早的时候就有科学的仪器。凯玑玉衡,大概是用玉做成的。把它的中间架在一个架子上,当中一头对准北极星,在我们这里,北极星是不动的,因此这个星体正好是北斗。张衡的浑天仪由水源来推动,用齿轮的方法,自己会动,整个是自动的。
可是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国科学落后了。望远镜是在17世纪初,即明末清初时做成的。在西方,望远镜是推动文艺复兴的第一步,它是崭新的科学仪器。我们没有跟上这一步。第二步,西方抓住了基础物理和应用物理的关系。在19世纪60年代,经过法拉第的试验,麦克斯韦在1864年创建了电磁场理论概念,即把磁生电、电动生磁这两个现象完全用精密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表示出来。此后很快就产生了19世纪末的交流发电机、交流电动马达,一直到20世纪的电视、雷达,几乎所有的现代通信设备都是从这两个东西里出来的。一切与电、磁有关的东西都是受麦克斯韦方程组规律控制的。
从迈克尔孙-莫雷的实验中产生了相对论,从普朗克的公式中产生了量子力学。到了1925年,整个基础科学的理论被人们完全掌握了,之间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原子结构、分子物理、原子核能、半导体、超导体、计算机,这些20世纪的科学文化都已经产生了。
如果没有量子力学,没有相对论,就没有20世纪的文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些理论已达到顶点。回顾以上一段科学史,可知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我们的物质文化的关系是紧紧相扣、不可分割的。我们现在正处在20世纪末,当我们面向21世纪时,不禁要问,什么是21世纪的科学文明呢?什么是现在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呢?这是今天我要讲的主要问题。
中国从商朝到汉朝,科学文明一直是走在前列的,为什么到明末清初,中国的科学就落后了,文艺复兴完全在西方发展?原因之一是在科学上,我们觉得所有物质的动因、原理是由一些很基本、很简单的理论操纵的,我们能找出这些原理,就可以知道一切东西的原理,如19世纪的电磁理论和20世纪的相对论、量子力学。18世纪很难了解19世纪的科学文化,在19世纪根本无法想象20世纪的科学文化。同样,我们20世纪也很难猜测到21世纪的科学文化是什么。所以我提出,如何恢复中华民族在科技界的地位。在19世纪前,中国无疑是处于领导地位,但今天不是。这里的主题至少有两个:第一个是要了解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机制关系;第二个是当我们展望21世纪时,我们必须要了解当代科学的大问题,了解了这些大问题,才有可能突破,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了解当代科学的大问题对于了解21世纪的科学发展无疑是有帮助的,当然,这只能是猜测。
当代的科学大问题,可以与19世纪末相当的大问题,在宇宙学里有两个:一个是类星体,一个是暗物质。在粒子物理学里有两个:一个是对称破缺,一个是不可见夸克。若能了解这些问题,将对21世纪的科学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选自《世界科学》,有删改)
10.作者在演讲中为什么以大量的篇幅回顾中西方科学发展史?(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认为应如何恢复中华民族在科技界的地位?(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科技创新的年代,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面对?请结合课文和选文谈谈自己的感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达标
13.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主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观察与实验的精神。同学们上了初中后,是否参与过物理、生物实验?是否观察过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请你选择某一个参与过的实验活动,或身边的某一事物加以介绍,展开写作。(10分)
  要求:抓住事物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严密,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páng mái 遵 恐
(2)一帆风顺
2.(1)首—手 (2)错—措 (3)湎—缅 (4)俭—检
3.D
4.B
5.(1)丁肇中 物理学 诺贝尔物理学
(2)礼记 大学
(3)礼记 大学 论语 孟子
6.C
7.(1)②
(2)①阅读可以修身养性,淬炼意志品质。
②读书需要专注和恒心。
8.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
9.“盲目”的本义是对事物或事理认识不清,这里指不经过实践分析,就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判断。
10.为了找出我国与西方文明差异的原因,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11.①要了解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机制关系;②必须要了解当代的科学大问题。
12.示例:我们应该打牢知识基础,了解科技动态,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13.示例:学校生物实验室以生态环保为主题,主体部分位于学校综合实践大楼内,设有中央处理区、检测区、演示操作区、水质在线监测区几大功能区块,其中检测区又分为食品检测实验区、气体检测实验区、水质检测实验区,可以对不同种类的水体或空气污染物、有害物进行分析测试。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优质平台,生物实验室投入使用仅一年便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生物组教师先后开发开设了由社会调查、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无土栽培4大类共10余门校本课程组成的生物创新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