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材料分析题
1. 成就卓越的科技人物。
材料一: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突破,这项新突破是由北宋时期的一位匠人发明的。沈括编著的《梦溪笔谈》中记录了这项发明,并指出用这种技术印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13世纪时,这项技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后又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材料二: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出身医药世家。他搜集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他不辞劳苦,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该著作问世以后,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以上材料均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1) 材料一中的“匠人”是谁?他在技术上的“新突破”是指什么?
(2) 据材料二,概括李时珍能够成功编写《本草纲目》的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两项成就的共同作用。
2.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利益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五十讲》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什么?其在地方管理中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贾谊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所说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其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秦朝的短暂统治中你获得哪些历史启示?
3.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都先后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摘编自《复兴之路》
(1)材料中的土地纲领是哪一革命运动颁布的?这一土地纲领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
(3)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汉匈大战;魏晋之际,因为北方战乱不断,汉族人口锐减,在此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称为“五胡”。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民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15个主要的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五胡十六国。他们从北疆和西北地区迁到黄河流域,与汉族杂居。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
材料二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迁都洛阳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等。
(1)根据所学知识,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伐,人民流离失所,这种分裂割据局面如何结束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材料二描述的是哪次历史事件,其目的是什么
(3)通过学习两则材料描述的历史内容,概括它们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共同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评价某段历史时指出,文化一旦脱离中世纪思想的桎梏,也不能立刻找到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它需要一个向导,并在古代文明的身上找到了这个向导。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文化……处处崩裂有声,一些裂缝日益扩大,关于人的新鲜思想的涓涓细流从中流出。
材料二: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近500年来,近现代世界历史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转变始于15世纪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崛起……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美]法里德·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
(1)材料一中“新鲜思想”指的是什么 请你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其中第一次完成环球航行的是谁的船队 这证明了什么学说的正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15世纪西方世界(欧洲)崛起的两个历史事件。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1787年宪法被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1787年宪法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为日后美国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1)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 “光荣革命”发生于哪一年
(1)材料一中英国“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英国在什么时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根据材料二,请用史实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为何“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治体制设计”。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和美国却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谈谈你对此现象的认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材料二:罗马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于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宗教法等内容。
材料三: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陆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促成了贸易发展,也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军队调动。
材料四: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了。而第三次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共和国建立于什么世纪什么时期
(2)材料二中的“元老院”在古罗马政治体制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指出《十二铜表法》的作用是什么 地位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帝国”建立于何时 建立者是谁 地中海何时成为“帝国”的内湖
(4)材料四中的“而第三次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请你说出理由。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会出现在一些人类生存相对容易但是循环周期并非以“日”为计算单位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人们需要为当下和未来进行谋划。……除此之外,文明开化最早的族群,其生活的团体足够大,……形成或感知到自身是一个整体,为自身提供大量的保护,以抵抗敌人。
——詹姆斯·菲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有改动
【材料二】从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525年这2500余年间,只有三个帝国统治过埃及,而且三个帝国相间隔的时间也相当短暂。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与“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洪水之神有关,这一点与美索不达米亚人截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有改动
(1)材料一中体现了与古埃及文明相关的哪些成就?
(2)简述“洪水之神”给古埃及人带来的影响。
(3)“稳定而保守”的埃及文明并没有延续下去,请结合所学陈述其缘由。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二】1688年,资产阶级携手新贵族,以宫廷政变的形式推翻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用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使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以议会胜利而告终.......
【材料三】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有改动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世界近代史上哪一次思想文化运动?这一运动的先驱是谁?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光荣革命”被看作是英国革命结束标志的依据。
(3)材料三中英国建立的“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的确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世纪时,虽然欧洲各地已可见到商人,但他们经营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奢侈品。到14世纪时,商业已从日常生活的边缘性活动发展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尽管从事商业的人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但中世纪后期商业的巨大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有改动
【材料二】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
——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有改动
(1)从材料一看,10-14世纪,西欧商业活动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18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草”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革产生的影响。
11.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亚非拉”的活动,请你参加探究活动,回答问题。
【材料研读解答问题】
【材料一】在东方的中国,有着与非洲共同的历史遭遇。周恩来认为,非洲人民是勤劳勇敢的,它的落后并不是自己造成的;相反,“西方的近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牺牲亚非国家取
得的”。
【材料二】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它们是喀麦隆、多哥、中非、索马里、贝宁、尼日尔、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乍得、扎伊尔、马达加斯加、加蓬、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利亚、刚果(布)。
【史海拾贝史实论述】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有约30个国家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枷锁取得独立。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国家普遍感到应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1)材料一中的“共同的历史遭遇”主要指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一年”被称为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众多国家获得独立的有利国际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非国家为“增进相互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所召开的国际会议。这一时期亚非拉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新的历史时期,你认为亚非国家加强团结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2年2月28日,英国政府宣布取消对埃及的保护权和战时戒严令,承认埃及独立。3月16日,阿伦贝勋爵照会各国,从此以后,所有事务直接与埃及外交部交涉。....埃及有了一部新宪法,宣布埃及是一个君主立宪政体的自由独立国家。
【材料二】某历史人物生平表。
1895年5月21日 生于米却肯州乡村
1910年 参加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提升为将军
1930年 任国民革命党主席
1933年 任国防部长
1934年 当选墨西哥总统
1938年 将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制度党
1955年 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
1970年10月19日 病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政府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与哪一运动有关。这次运动的原因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记录了哪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简述其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已经接近1940年的水平,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一度超过了战前水平;但是,粮食生产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全苏联的粮食产量仅有8120万吨,比1940年还少1440万吨....1950年后,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材料二】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年前后,苏联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苏联出现该问题的原因
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寒冬’”的显著特征。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3)从苏联的发展和解体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材料二 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卷入战争,参战人员1.1亿,双方死伤0.9亿,直接经济损失40000多亿美元。
材料三 马歇尔计划实施后,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经济基本恢复,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60年代末,日本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高科技产业创造的。1996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德国达58.6%,美国占55.39%,日本占53%。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世界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2)材料二介绍的这次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为了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此战争结束后,建立了什么国际组织?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德国经济恢复并迅速增长共同的外部原因是什么?材料反映20世纪90年代日本、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博弈中,发展中的中国应对的根本之道是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在他的一本著作中,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该著作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植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还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重要思想。
材料二:他出生于建康,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1)材料一人物是我国哪位著名的农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什么?这部著作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人物是我国哪位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3)这两位人物都生活在什么时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出身医药世家;总结前人成果;个人的不懈努力;个人的不断实践
(3)都对人类文明(或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答案】(1)最高统治者:皇帝;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统治。
(2)原因:秦王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酷刑法;暴虐。(任写一点)
(3)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作用:维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4)历史启示:以德治国,适时改革,与时俱进,任用贤能,关注民生等。
3.【答案】(1)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原因: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设想,然而这一设想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2)表述:平均地权。
方法:核定地价。
(3)目标:耕者有其田。
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人力、物力保障。
4.【答案】(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目的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3)北方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5.【答案】(1)人文主义思想;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麦哲伦;地圆说。
(3)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
6.【答案】(1)19世纪中期。
(2)史实: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分权制衡原则。
(3)认识:根据各国国情不同,因地制宜,可以形成不同的政治体制。
7.【答案】(1)公元前6世纪晚期。
(2)元老院掌握着国家统治的决策权。作用: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地位: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公元2世纪。
(4)罗马法的创建与发展,维系了整个帝国的统治。
8.【答案】(1)建立起军事帝国和军队;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变化编制太阳历
(2)“洪水之神”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定期泛滥的洪水所带来的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为古埃及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与尼罗河相关的历法、数学等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古埃及文明的进步。
(3)古埃及在统一后几度分裂且受到外族人侵,同时伴随着社会矛盾激化,传统的埃及王权也,不断衰落,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吞并或占领,受到多种文明的冲击影响,所以“稳定而保守”的埃及文明并没有延续下去。
9.【答案】(1)运动:文艺复兴。先驱:但丁
(2)完成了政权的更替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
(3)“新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历史意义:结束了英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0.【答案】(1)发展态势:经营的商品由以奢侈品为主发展为涵盖日常生活所需;虽然从事商业的人不多,但对西欧社会的影响加强;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产生并逐渐发展。主要因素: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了封建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等。
11.【答案】(1))近代中国与非洲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都曾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这一年”:“非洲年”。有利国际因素:二战加速了西方殖民列强的衰落;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亚洲和拉美人民反帝斗争的兴起;西方国家内部反帝国主义的民主主义情绪的发展;法西斯的侵略破坏了原有的殖民体系,反法西斯战争促进了殖民地的觉醒。
(3)国际会议: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主要任务: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保卫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等。
(4)有利于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促使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等。(言之有理即可)
12.【答案】(1)运动;华夫脱运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英国在埃及的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影响: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人物: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措施;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大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影响;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答案】(1)问题;苏联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显著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原因:戈尔巴乔夫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失败后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如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这些措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3)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本国国情,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要关注民生,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14.【答案】(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组织:联合国。
(3)外部原因:美国的援助。主要原因:高科技推动。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15.【答案】(1)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3)南北朝时期。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