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时 2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 学 目 标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古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概况,初步认识商贸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时空观念:了解商业贸易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起源、发展及人类社会商贸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大的过程。 历史解释:说明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史料实证:根据史料分析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希腊罗马等地的商贸活动的特色,以及与商业贸易有关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等跨区域的商贸通道对对不同物品地区的物品交流的促进作用,感受“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意义。
重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商贸活动与商贸通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学难点: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式
课前预习 阅读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发展,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和丝绸之路。
重难点突破
【情境创设】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子贡废(发,卖出)著(贮,即囤积。买进)鬻财(经商)于曹、卫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者,自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
【讲授新课】 第1课时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安。”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原因: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人们通过 交换互补余缺,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目的: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2.发展 (1)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易·系辞下》 ①商业政策的变化: 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 酒诰》 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国语·晋语四》 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商人贩卖的商品以奢侈品为主,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因此商业政策为“工商食官”。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望)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出现私商。 民之内事,莫苦于浓,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为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者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盈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农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粜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利尽在于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西汉)司马迁《史记》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农业与商业争夺劳动力甚至危及政权的问题。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这一政策自战国开始一直影响到后续的中国古代社会。 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②唐宋之际坊市结构的突破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2 宋以前,城市的布局严格遵循坊市界限,有严格的时间管理,且市的交易有专人监管。 人烟辐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坊市界限、时间限制逐 渐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商业进一步繁荣。 ③商品种类、数量的逐渐增多。 清代的国内市场包括两大类型三个层次:第一,以农村集镇为活动中心的基层市场。……投入市场的商品首先是小农经济的剩余产品,即“日用常物”“粟米酒脯菜炭而已”。其次是农村多种经营直接向市场提供的农、副业产品。最后还有农村经营专业化产品。……形成了一批以集散本地大宗商品(如茶叶、烟草、水果、药材、鱼苗、猪、牛、丝、麻、花、布、粮食等等)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性集镇。第二,是以中小城市为活动中心的地方市场。山西介休县境之内,“北乡芦苇,西南煤炭,辛武盐场,义棠铁器,洪山瓷器,一邑之利溥焉”。第三,以大城市为中活动中心的区域市场。“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期·清时期(上)》 商周时期商品的种类主要以奢侈品为主。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甚至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④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起,尤以徽商和晋商闻名。 商帮的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晋商经营的行业“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包”;活动范围遍及华夏大地,“凡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晋商的足迹”;积极开展国际贸易,“兴贩与海外”,远贾安息,商路达万里之遥。 (2)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商业的历史十分悠久 埃及工匠的技术,尤其是制造奢侈品的技术,是举世公认的。他们制作的珠宝饰物非常精美,几乎到今天还没有被超越。他们的搪瓷制品、象牙和珍珠镶嵌物也非常精美。他们发明了玻璃着色技术,而且最早开始鞣制皮革,鞣革的方法至今仍为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所采用。他们织的亚麻布十分匀净,不逊于今人所织的。埃及人可能很早就发明了美容品,发展了制造美容品的技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 商业起源较早,从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至前2181)到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至前1085),虽从整体上未脱离以物异物的水平,但仍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古埃及的商业活动往往与征服和掠夺结合在一起,商业主要由国家和神庙经营控制,通过商业往来沟通了与外部的联系,丰富了自己的经济生活,成为创造辉煌的古代文明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两河流域: 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汉谟拉比法典》中,与商务有关的条款几乎占了法律总条数的一半。 亚述崛起后,商人们还开辟了海外贸易。 新巴比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曾一度繁荣,巴比伦城内聚集了来自亚非各地的商人。 ③古希腊,各城邦靠近海洋,良港众多,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克里特的繁荣依靠的是它的贸易,其范围包括从地中海一端到另一端的不同国家。陆地环绕的地中海上的风暴不像辽阔的大西洋中的风暴那样凶猛,所以,克里特岛的商人们可以在几乎始终能看到陆地的情况下航行到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国家。而且,克里特岛上的山区长满了森林,提供了建造单桅商船的木材。米诺斯人驾着这些商船,满载着来自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来自叙利亚的马和木材,来自爱琴群岛的银子、陶器和大理石,来自塞浦路斯的铜,以及自己岛上产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 “(在古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④古罗马,对外交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尤其是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四通八达的交通和政府的鼓励扶持,给工商业造就了相当自由的空间。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作为商品汇聚地的描绘是: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编者摘译自阿利斯提德的演说《致罗马》英文版 拜占庭的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它不仅有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做基础,而且拜占庭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远销东方和西方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皮毛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拜占庭大城市,再转用至欧亚各地。所以马克思把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称为“东西方之间的一道金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册》 ⑤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西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迪纳维亚和俄罗斯用来的蜂蜜、黄蜡、皮毛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唐)李白《少年行》之二 3.中国的对外贸易较为发达贸易通道: (1)贸易通道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陆上通道。通过丝绸之路,商人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唐宋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2)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3)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 宋元时期,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提举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宋史·卷一百六十七》 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乾隆初年,行有二十家……至(乾隆)二十五年,洋商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 ———梁廷柟《粤海关志》卷25《行商》 (4)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 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治拓展当然也会增加贸易规模,并进一步密切贸易、战争和外交联系起来的关系。西汉通过控制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通商大道,……扩大了对外关系;汉朝为了扩大在近邻的影响,……采取了朝贡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吸引着近邻纷纷派出使者和商队向长安奉献礼品,以期得到丰厚的赏赐。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思考1: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4.影响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第2课时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大了商贸活动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1.商业交换形式: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当代汉语词典》 (1)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 (2)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同时出现了金属货币。秦朝建立后,将六国货币统一为秦半两,以重量作为货币的单位,以“圆形方孔”作为货币的基本形式,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公元前8至——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使用时不需要称重量和测试成色,方便交流;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防伪造。 (3)影响: 货币的诞生,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有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上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西晋)鲁褒《钱神论》 思考2:上述材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2.信贷: 狭义指借贷: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 ——《金融大辞典》 (1)古代世界 ①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社会经济有利明显的进步,货币形态也已经进入金属货币阶段,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他们应该是最早的货币借贷中介;当时两河流域的借贷行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和固定的形式,借贷形式具有文字合同,即今天我们仍能够目睹的泥板文书标明债权人、债务人借贷标的数量、时间、期限、利率、证人等项目合同中一般列有多位证人具有确定的或约定俗成的期限,以及法定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利率和罚息,而且用途也明显的分为两大类,生活、消费和投资。在生活消费类借贷中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就其形式而言,当时的借贷合约正式而完备。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③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商业迅速发展,加之一场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促使货币兑换业与高利贷业务迅速的发展。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迅速扩张的金融信贷业为希腊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使希腊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也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奠定了物质基础。 (古希腊)海上贸易商人所需的资金不是由他们自己提供,而是完全取决于借贷;如果债权人撤走贷款,所有商船、船主和商人都将不能出海。 ——(古雅典)德谟斯梯尼《演说词》 ④意大利:16世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们创立了银行,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信用。 (2)古代中国 ①在古代中国,借贷经历了一个由原始的有无相济互助,到有借有还的借贷,再到有息贷款、高利贷出现的发展过程。 西周: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唐朝: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飞钱”,又名便换、便钱,始于唐宪宗元和初年。凭纸券取钱而不必运输,钱无翅而飞,故曰“飞钱”。有两种形式,一是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携券到其他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二是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此牟利。“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这种汇兑方式一方面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另一方面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交子便于民众携带,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四川山路峻险,铁钱脚重,难于赍挈。故以交子为便。当时设法者措置得宜,常预桩留本钱百万贯,以权三百万贯交子,公私物一,流通无阻,故蜀人便之。 ——《宋朝事实》 "(建炎二年)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即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 ——《宋史·赵开传》 《宋史》载,当时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为下机,已非己有。” 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其资本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业务,除了兑换银钱经营存款,对顾客开发钱票及汇兑款项之外,从明朝开始,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贷款。这与工商业的运行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万历五年(1577年),福建巡按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设立铺户,举市镇股实之家充之,随其资本多寡,赴官买钱已通交易。” “京城……兑换之柄,操之于钱铺之手,而官不司其事,故奸商得任意高昂,以图厚利”。 ——《皇朝文献统考》卷16《钱币四》 "令人家多有移重资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 ——《皇朝经世文编》卷五二载明陆世仪《论钱币》 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庄票的流通解决了市面找零的困难,改善并提高了发行者的营业状况。从客观上看,对局部金融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②中国古代的当铺 典当指用实物抵押借贷通融,从事高利贷盘剥的形式,通常指经营这种营利组织的典铺。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唐宋时期,当铺通称为“质库”,有时亦称“解库”“解典”等。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宋代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贷,还逐步发展出了有息存款。到了清朝,有些当铺还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 《大明律》记载:“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 3.契约: 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现代汉语词典》 (1)古代埃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2)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3)古代中国: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思考3:结合材料思考,商业契约孕育有哪些精神?契约对商业贸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民间产业,其祖遗者,自有先世置买文契并祖父分书为据。若新置者,自有卖主契、中证画押为据。此乃天下之通例也。 ——(清)李渔《资治新书二集》 契约文书是进行交易和社会交往的见证和凭证,具有法律功能。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后)无凭”“立契存照(证)”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契约精神: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 契约作用: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有利于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