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资料分析题(含答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资料分析题(含答案) (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04 17:2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资料分析题(附答案)
资料分析题
1.请结合文字描述和图示,分析并回答问题。
我是一个小细胞。
我一出生就穿看一件“铠甲”,它支特和保护着我;
我有一身“智能皮肤”,控制着物质的进出,让有用的进入,没有用的排出;
我体内的“太阳能小工厂”可以制造出有机物;
我的生活也需要能量,它们都来自我的“动力车间”;
我把大部分水和酸酸甜甜的物质藏在大液泡中;
我聪明的“大脑”如同一个信息库,装满了遗传信息。
(1)根据文中描述,“我”应该是   (选填“甲”或“乙”)图所示细胞。
(2)以上描述的“铠甲”指细胞结构中的[   ]细胞壁。
(3)“太阳能小工厂”指的是   ,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动力车间”指的是甲乙两图中的[④]   。
(5)细胞虽小,作用却大。除   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是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融合起来的方式,河蟹的残饵及粪便是水稻的有机肥料,水草、小虫是河蟹的生长养料,河蟹能改善稻田土质,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稻产量,使一亩稻田获得双倍的利润。这种模式生产出来的水稻绿色无公害,河蟹品质高,安全性有保障,可实现种植与养殖的双赢。
材料二:大庆龙凤湿地是黑龙江省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芦苇沼泽环境为主,其中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鸟类。东方白鹳,属于大型涉禽,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览食,主要以小业、蛙、昆虫等为食。
(1)材料一中的农田生态系统,是由水稻、河蟹、细菌等生物部分和   部分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
(2)文中提到的“河蟹能改善稻田土质,增加土壤肥力”这一事实说明生物能   (选填“适应”或“影响”)环境。
(3)在管理稻田的过程中,稻农要定期清理田间的杂草,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之间存在着   关系。
(4)相对于单一的水稻种植,“稻蟹共生”种养模式的生物种类相对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   能力。
(5)某学生用“阳光→水草→小鱼→东方白鹳”表示材料二中的一条食物链,其他学生指出这条食物链书写不正确,应将其改为   。
(6)材料中提及的水稻、水草、芦等都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3.黑龙江的气候条件适宜玉米的生长,黑龙江是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区之一,产出的玉米香糯可口,深受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喜爱。高防量的培育对提升作物产量尤为重要,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饱含着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Ⅰ选地整地
播种玉术时,要选择土壤肥力好、土壤疏松、光照好、灌溉方便的地块。在播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黑龙江的土壤一般比较肥沃,但需要进行深翻、细耕和施肥等工作,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II铺地膜
采用地膜覆盖,可以提前进行播种。铺地膜可以增加地面温度,提前播种,提前使产品上市,避免水分的挥发,维持土壤湿度。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将水分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多,发芽的速度较快。
III适时播种
地面温度保持在13℃左右,距地面5cm范围内的土壤温度超过11℃,即可进行种植。采用地膜覆盖可提前10~l5天进行播种。这可以确保播种的玉米开花、传粉避开伏旱天气,避免出现果穗秃尖、缺粒或空秆现象。
IV管理措施
在玉术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措施,如定期浇水、施肥、除草、松土等。同时,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以保证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同学们,每一粒香甜软糯的玉米都来之不易,请尝试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吧!
(1)在播种前,深翻、细耕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播种玉米前,疏松土壤是因为玉米种子萌发和大多数种子一样需要充足的   ;铺地膜可以增加地面温度,遮免水分的挥发,这是因为种子萌发时还需要适宜的   和一定的水分。
(2)下图为玉米籽粒萌发到开花结出玉米粒的全过程简略图,玉米籽粒萌发时营养物质来自于图中A的[   ];萌发时图中A的[③]   首先突破种皮,将来发育成新植物体的根。
(3)在玉米植株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管理,如定期浇水、施肥是为玉米植株生长分别提供   和   ,松土的目的是促进根的   作用。同时,需要准意防治病虫害,以保证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4)若播种或育苗期选择不当,玉米果穗会出现缺粒现象,主要原凶是   不足。
4.试根据下面报道回答以下问题:
印度曾经有过狼孩的报道:一只失去幼崽的母狼疯狂闯进了主人不在家的一户农舍,对园里的鸡群大肆捕咬。此时,留在家里的婴儿受到惊吓而大声啼哭起来,于是母狼循着哭声便跃窗进入房内……闻讯赶回家的主人正看到衔着婴儿的母狼进了山林。十余年后,人们终于在山林里发现了被母狼哺育长大的孩子——一个赤身裸体的不懂人言,只会嚎叫追随着母狼用四肢爬行且用牙齿撕咬生肉为食的“狼孩”。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   ;母狼哺乳婴儿长大的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是由母狼体内的   决定的。
(2)狼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   ,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3)狼是肉食性动物,它的   发达,适于撕咬食物,与它们的食性是相适应的。
(4)“狼孩”的表现说明:正常人的许多行为是通过   和学习而获得的学习行为。
5.据报道,日本政府8月24日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引发国内和国际多方强烈反对。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沉积到海底泥沙中,长期时间里影响海底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十年后将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将会有风险。在海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将富集在海洋生物体内,人类一旦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放射性物质就会进入人体,可能对DNA产生影响,并造成基因损害。请回答:
(1)海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   组成。
(2)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   。(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
(3)日本核污水排海,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4)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功能。放射性物质通过   富集起来,最终可能会影响人类的DNA,造成基因损害。
(5)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你以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写出一点即可)
6.如图,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进行解释。
(1)X表示   ,Y表示   ,   决定了长颈鹿的性状是否有利。
(2)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有普遍产生大量个体的能力,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是自然选择的前提;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为了生存,长颈鹿之间要进行   ,这是自然选择的动力;它们的颈长和颈短进行着   ,这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7.阅读下面科普文章,回答问题。
隐藏在显微镜下的秘密
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比0.1mm更小的物体或结构细节。想看到更小的物质结构,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这样的工具。
1665年,英国学者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发现其中有许多小室,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不过,荷兰列文 虎克用自己装配的高倍显微镜(300倍左右)观察了血细胞、池塘水中的原生动物、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精子等,发现花朵外层细胞内有一些不透光的区域,将其称为“AreolA”或“nucleus”
波兰学者麦克被认为是看到细胞核分裂的第一人,在麦克的论文中,清楚而准确记载了鸡幼胚红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的全过程
施莱登于1838年发表《论植物发生》,他认为:“所有植物,不论其复杂程度如何施莱登的好友施旺研究动物细胞,通过大量解剖观察,施旺发现:“动植物体的基本部分,都有一个普遍的发育规则,那就是细胞的形成”。他用事实证明,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单细胞。施旺还发现,细胞是所有生物构造和发育的基础。
1839年,施旺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了“细胞学说”,“可是实际上处处都是由同一种东西——细胞所构成”;类型比植物更加多样化的动物,而且是由和植物完全类似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在生命活动中这样,“细胞学说”推翻了分割动植物界的巨大屏障,给动物和植物在发生、发育方面架起了一座跨越鸿沟的桥梁。
(1)由文中可知,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是    (选填下列字母),最早发现并记录细胞分裂的科学家是    (选填下列字母)。
a.罗伯特 胡克 b.列文 胡克 c.麦克
(2)就像科学家麦克观察并记录的一样,鸡胚红细胞分裂过程中,   (选填下列字母)先由一个变成两个。随后,   (选填下列字母)也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然后细胞从中部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3)“细胞学说”被认为“推翻了分割动植物界的巨大屏障,给动物和植物在发生、发育方面架起了一座跨越鸿沟的桥梁。”请列举出1个支持该观点的事实:  。
(4)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源于细致的观察,以下观察结果,能支持相应结论的是    。
a.观察到鸡幼胚红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说明细胞来源于细胞
b.观察到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
c.观察到动、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说明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
d.观察到一切动物的受精卵,都是一个单细胞,说明植物与动物相似
8. 资料分析,请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图一)在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向世人传递友爱、勇气和坚强。
资料二:北京2022年冬奥会共设7个大项,包括滑雪(图二)、滑冰等项目
资料三:我国坚持“绿色冬奥”的理念。在奥运赛场上实现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有效减少场馆使用中的破排放。
(1)吉祥物“冰墩墩”以大熊猫为原型,“雪容融”贴有和平鸽的金色吉祥纹,请你写出大熊猫和和平鸽的两个共同点:   。
(2)滑雪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不仅由运动系统完成,还依赖   系统的调节,以控制速度和平衡。
(3)滑雪运动速度快,危险性强。为了尽可能减少运动损伤,专业人员提出了一些建议:
①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促进滑液的分泌使关节更加   。
②规范佩戴护具,护具紧实的包裹可避免关节受伤,护具与关节结构中的   具有相似的作用
(4)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绿色冬奥”做些什么呢?   (写出一点即可)。
9.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安基岛是北冰洋中的一座岩石堆积而成的小岛,岩石上没有灌木,也没有青草。夏季 来临后,岩石上会长满苔藓植物。岛上的旅鼠以苔藓为食,体型椭圆,腿短,耳朵小。大量 的旅鼠为北极狐提供了食物。但在这个岛屿上,北极熊却是最凶猛、力气最大的动物,北极 狐、海豹和海象都可能成为它的美餐。
这个人迹罕至的北极小岛,现在却面临着全球变暖和有机污染物的威胁。PFOS 是一种 化工产品,应用在工业和生活领域。动物繁殖实验发现,PFOS 会影响北极熊的生育能力。 且每千克动物体内含有2毫克PFOS时,就有可能引起死亡。如不采取任何措施,预计到
2050年,北极熊数量将减少30%以上。
(1)请写出比安基岛上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在比安基岛这个生态系统中,文中没有提到的生物部分是    ,由于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   
(3)由于PFOS难以分解,并能沿着    和食物网不断积累,最终会在   
(填动物名称)体内发现最高浓度的PFOS。
(4)在20世纪前,比安基岛上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随着全球变暖和有机污染物的威胁,海豹、北极熊的数量都在减少,说明生态系统的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0.阅读下列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某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苍鹰、金雕、狼、花面狐、蜂鸟等野生鸟兽168种,还有近千亩的淡竹和毛竹林,众多游人前来踏青赏花。
(1)以上材料中介绍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苍鹰、金雕、狼、花面狐、蜂鸟等野生鸟兽168种,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2)生物小组的同学在登山时发现,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主要分布在山腰地带,而山谷和山顶分布更多的分别是赤松、水杉等   。
(3)“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植物能使周边环境空气湿润。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4)经调查,该地区大山雀的天敌主要是蛇和苍鹰,而苍鹰也以蛇为食   。
11.分析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a.刚出生的袋鼠自己能爬到妈妈的育儿袋中并贴附到乳头上吮吸乳汁。
b.蜻蜓的幼虫能伸出它的下颌,捕住任何出现在它周围的可以咬住的动物。
c.蚯蚓能爬离强烈的阳光,钻入潮湿土壤中。
d.当一只小鸡孵化出来开始寻找食物时,它会把地面上的任何小点都啄个遍。渐渐地,小鸡知道只有一些植物或昆虫是可以吃的。
e.黑猩猩经过观察后想出办法来拿到一串香蕉。它将一个木箱堆在另一个木箱上,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就拿到了原来够不到的香蕉。
(1)上述行为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是   (填字母),原因是这些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体内的   决定的行为。
(2)上述行为属于动物的学习行为的是   (填字母),原因是这些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   的基础上,通过   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3)动物的学习行为和先天性行为也有密切的联系,   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行为可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
12.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材料一: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O级地震。四川雅安是中国著名的大熊猫之乡,大熊猫保护基地自汶川大地震后迁至雅安芦山南部碧峰峡基地。雅安碧峰峡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保护与研究繁育基地。地震发生后,基地内熊猫受到惊吓,情绪波动,经及时呵护安抚,均恢复了平静,日前大熊猫的食物(主食竹子)和供水都充足。
材料二:蟑螂是昼伏夜出的昆虫,某生物科研机构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人为的对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进行颠倒控制,控制至第8天时,发现蟑螂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段中出来活动,而在人造的“白天”时间段中躲起休息。
(1)大熊猫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从动物的分类上看属于   动物。
(2)大熊猫的牙齿分为   ,这样既提高了大熊猫摄取食物的能力,还增强了它对食物的   能力。
(3)通过实验证明:蟑螂昼伏夜出的行为受   (填非生物因素)这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捕杀蟑螂的最佳时间段是   。
(4)通过实验,蟑螂经人为控制“白天”和“黑夜”一段时间后,也能随着改变“伏、出”时间,说明蟑螂具有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   获得的。
13.资料分析
资料1:把一只刚出生的狗仔放在同时产仔的另一只母狗的窝中,被寄放的狗仔会立即被母狗认出。常被咬死或弃于窝外。
资料2: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由于身体患病,母亲抱着他到医院治疗,当护士把针扎在他的身上的时候,孩子哭了起来;当第二次到医院去的时候,当孩子看到穿白衣服的人,马上就哭了起来;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生病后听到妈妈要把自己送到医院的时候,就哭了起来。
(1)资料1中母狗对自己狗仔的识别,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行为?     ,该种行为是由     决定的。
(2)根据资料1,请你想个办法,不让母狗伤害这只狗仔并给予正常的哺育   。
(3)分析资料2中孩子这三次哭泣,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属于后天性行为的是     。
(4)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有关系吗?     ,谈谈你的观点:   。
14.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江北水域”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每到冬季来临之前,东昌湖又见野鸭归来。誉有“喜鹊之乡”的东阿县鹊巢星罗密布,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材料二:蚕农发现,雌雄蛾从茧中钻出来,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交配,因寿命短暂会失去传宗接代的机会。雌雄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的“气味”和闻到的“气味”实现的。
材料三:随着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动物行为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野生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些重要行为丢失,如野马只会在水槽中饮水。为了恢复野马在野生条件下饮水的能力,一步步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从而恢复野马的野外生存能力。
(1)材料一中列举了2种生物的不同行为,即野鸭的    行为和喜鹊的    行为。从动物行为获得途径看,它们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
(2)材料二中的雌雄蛾依靠“气味”爬到一起,这种“气味”在生物学上叫做性外激素,这一实例表明了动物个体之间能够进行    。
(3)动物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材料一中喜鹊的运动方式为    。
(4)材料三中的人类对野马进行野外饮水训练,野马所形成的水坑饮水行为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由    调节的,大脑皮层越发达,动物的这种能力就越    。
(5)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
15.资料一:塑料作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因其不会锈蚀、轻便等特点广泛被人们使用。但塑料很难被自然界中的细菌和真菌分解,因此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资料二:塑料微粒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小碎片。塑料微粒已不仅在包括人类作为食物的贝类、食用鱼类的动物肠道组织中发现,在对食用鱼研究中也发现食用鱼肌肉中存在多种塑料微粒。
资料三:继2018年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粪便当中含有塑料微粒之后,2022年科学家又发表了有关在人体血液中首次发现塑料微粒的论文,引起广泛关注。科学家们表示,塑料微粒进入血液会给人类身体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1)塑料属于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   因素。(选填“非生物”或“生物”)
(2)塑料微粒会沿着   和   流动,在富集作用下,人类将会累积大量的塑料微粒在体内,从而对人将产生难以预计的危害。
(3)上述材料体现了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4)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减少对塑料的使用?(答对一点即可)
   。
16.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资料一:广东麻涌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2019年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认定为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入选2020年国家湿地公园名单。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蕨类植物15种,裸子植物5种,被子植物270种;记录野生动物共计151种,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包括黑鸢、普通鵟、红隼等。
资料二:东莞市常平镇某中学学生对寒溪河河水的质量以及河里的鱼虾是否可以安全食用产生了疑问。他们首先选取河中5种不同的生物,对它们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又走访当地环保部门,了解这5种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的含量,最后将研究数据整理绘制成下表。
生物种类 大鱼 河蚌 小球藻 小虾 水蚤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小虾 水蚤、小球藻   水蚤、小球藻 小球藻
每千克体重某种有毒物质含量/毫克 97 55 4 32 16
请回答:
(1)将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把夜鹭、白鹭、苍鹭、黑水鸡、翠鸟、叉尾太阳鸟归为一类,把香樟、秋枫、古榕树归为一类,它们的分类依据是  。
(2)湿地生态系统素有“   ”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   ”和“   ”。
(3)寒溪河淤泥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   者。在该生态系统中,河蚌与小虾之间是   关系;水蚤与小球藻之间是   关系。
(4)资料二中,某中学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据表可知,生物体内有毒物质会通过   逐级   (填“递增”或“递减”)。
17.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非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生态宜居。
资料二:三门峡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水禽为主。保护区内分布有野生植物1121种,野生动物1066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鸨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疣鼻天鹅等34种。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非富。资料中画线内容是指生物多样性中    的多样性。其实质是    的多样性。
(2)每年11月,数万只天鹅从西伯利亚迁徙到三门峡黄河湿地保护区越冬,在浅滩芦苇丛间筑巢产卵。迁徙是天鹅生来就有的一种行为   行为。
(3)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你会怎么做?  。(写出一条即可)
18.阅读以下资料,请填写出下列语句分别体现出的生物特征。
(一)生命的奇迹:埋在潮湿泥土里的种子,慢慢探出一个小绿芽,冲破了泥土的禁锢,鲜嫩的嫩芽在灰绿色的土壤中显得十分鲜艳,之后这棵小芽尖慢慢的变大、伸直躯体,看起来非常有活力,原本闭合的叶瓣也开始张开,小绿芽左右慢吞吞地摇摆,深深地扎根在土壤里,直到最后变成一颗高大的植物。
(二)欧洲阿尔卑斯山上生活着一种会放电的鸡,它的体内带有30~60伏特的电,当受到攻击时,它便会冲过去朝对方猛啄一口,从口中放出电流,将对方击倒。
(三)大多数花儿和帮助它们繁殖的传粉者间都保持着互帮互助的关系。例如蜜蜂、蝴蝶、蜂鸟等动物,都会在为花儿传粉的同时吮吸一口甜美的花蜜作为回报。此后,受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
(1)材料一体现了植物能够    的特征。小绿芽扎根于潮湿的土壤里,是因为它要从中获得   ,维持生存。小绿芽扎根于松软的土壤中会变大、伸直得更快,它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说明了植物能    的特征。植株在成长的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的枯叶,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
(2)材料二中放电鸡当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电流击倒对方,体现了生物    的特征。放电鸡的后代还是鸡,但不一定会放电,说明了生物具有    的特性。
(3)材料三中植物受粉的花朵就能逐渐结出种子,这些种子最终又能长成新植株。体现了植物的    特征。蜜蜂、蝴蝶、蜂鸟等动物在传粉的同时吮吸的花蜜为其提供了   。
19.阅读资料,分析回答: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就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例如:日本将核污水排放入海不仅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核污水中的氚、锶和碘等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逐步积累,放射性物质还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对其它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甚至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如图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请结合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   流动的。
(2)海洋中的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3)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这条食物链:   。
(4)核污水的排入,使得食物链中的生物受到放射性的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的污染,那么上述动物中,    体内污染物含量最高。若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就会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   的。
2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药残留量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为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不同生物体内农药积累量,发现雀鹰体内农药积累量明显高于喜鹊和田鼠。为尝试解释上述现象,某同学绘制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
材料二:据报道,2023年8月24日中午12点,日本正式启动核污染水排
海工作,仅24日当天,他们已经向福岛周围的海域排放了大约两百吨的核污染水。此举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反对。核污水含有放射性物质,如被人类或其他生物体吸入,将长期残存体内。在海洋环境中,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和积累。人类一旦食用被污染的鱼类,放射性物质就会进入人体,可能对DNA产生影响,并造成基因损害。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十年后将蔓延全球海域,全球都将会有风险。
(1)材料一,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   和   。
(2)材料一,图中有   条食物链。该食物网中,喜鹊和蝗虫之间的关系是   和   。
(3)材料二,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物的   (填“非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该物质在进入生态系统后,将会沿着   和   流动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
(4)上述材料体现了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你可以用哪些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写出一点即可)
21.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可作为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每年3月下旬,中华秋沙鸭在长白山等地繁殖下一代。它通常将巢址选在成年榆树、杨树的天然树洞里,这也是猫头鹰等鸟类的理想筑巢之地。请分析作答:
(1)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中华秋沙鸭筑巢属于   行为。同年11月它们会带若当年出生的小鸭飞向温暖的南方越冬,长距离飞行消耗大量的能量,请写出鸟类与充足能量供给有关的一条特征:   。
(2)从巢址选择情况来看,可推测中华秋沙鸭与猫头鹰之间存在着   关系。
(3)近年来,全国各地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水体净化以治理水域环境,比如在河底铺设附着微生物的填料。
①这些微生物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可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②科研人员测定了24小时内两种生态系统每千克土壤微生物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结果如下表:
土壤有机物含量(g kg-1) 土壤微生物二氧化碳释放量(mg kg-1)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30.20 307.15
核胶林生态系统 15.64 128.62
②根据表中数据分析,   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更高,判断依据是  ?
③影响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很多,请你提出一个研究问题:  ?
(4)由于持续环境治理,多地的生物种类和数最大大增多,良好的环境能吸引中华秋沙鸭迁徙途中在此休憩。河水中生活着的莎草等多种植物,是鱼类的饵料,而鲫鱼等鱼类是中华秋沙鸭喜食的动物。水域中的生物与其   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请结合上文写出一条有关中华秋沙鸭的食物链:   。
答案
(2)⑥
(3)叶绿体
(4)线粒体
(5)病毒
2.(1)非生物
(2)影响
(3)竞争
(4)自动调节
(5)水草→小鱼→东方白鹳
(6)生产
3.(1)空气;温度
(2)②;胚根
(3)水;无机盐;呼吸
(4)传粉
4.(1)实验法;先天性;遗传物质
(2)等级
(3)犬齿
(4)生活经验
5.(1)非生物部分
(2)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
(3)自动调节
(4)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
(5)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用电等(合理即可)
6.(1)变异;自然选择;环境
(2)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7.(1)a;c
(2)c;b
(3)植物外部形态虽然是五花八门的,“可是实际上处处都是由同一种东西——细胞所构成”;类型比植物更加多样化的动物,“也不过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且是由和植物完全类似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在生命活动中,某些方面表现出极端惊人的一致
(4)a
8.(1)用肺呼吸、体温恒定、体内有脊柱等
(2)神经
(3)灵活;关节囊
(4)做好垃圾分类;不用一次性筷子;多选择自行车、公交车或步行上学;不吃野生动物(合理即可)
9.(1)苔藓→旅鼠→北极狐→北极熊(表述正确即可
(2)细菌和真菌;分解者
(3)食物链;北极熊
(4)自动调节
10.(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温度
(3)生物影响环境
(4)捕食和竞争
11.(1)a、b、c;遗传物质
(2)d、e;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3)先天性行为;学习
12.(1)胎生、哺乳;哺乳
(2)门齿、臼齿和犬齿;消化
(3)光;黑夜
(4)学习;生活经验和学习
13.(1)先天性行为;遗传物质
(2)将母狗的尿液涂抹在小狗仔的身上(合理即可)
(3)第一次哭泣;第二次、第三次哭泣
(4)有;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先天性行为就很难形成学习行为。
14.(1)迁徙;繁殖;先天性;遗传物质
(2)信息交流
(3)飞行
(4)学习;神经系统;强
(5)大大增强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的能力,对动物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15.(1)非生物
(2)食物链;食物网
(3)生物圈
(4)对塑料制品回收和再利用;使用环保袋、环保包装等合理即可
16.(1)生活环境(或形态结构特点)
(2)地球之肾;地球之肺;绿色水库
(3)分解;竞争;捕食
(4)调查法;食物链;递增
17.(1)生物种类(物质);遗传(基因)
(2)先天性
(3)保护野生动植物(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18.(1)生长;营养;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2)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遗传和变异
(3)繁殖;营养
19.(1)食物网
(2)生产者
(3)藻类→浮游动物→虾→小鱼→大鱼
(4)大鱼;限度
20.(1)消费者;非生物部分
(2)3;捕食;竞争
(3)非生物;食物链;食物网
(4)生物圈;减少一次性物品使用
21.(1)先天性;食量大
(2)竞争
(3)热带雨林;有机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更高,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更强,产生的二氧化碳更多;温度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的强度吗
(4)环境;莎草→鲫鱼→中华秋沙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