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试卷
第一部分(1—6题 24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壮阔、热烈、震hàn人心的安塞腰鼓;童年在偏pì的平桥村看过的令“我”难忘的社戏;“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那充满了浓郁陕北色彩的“信天游”;静mù的夜里,浸润着长幼深情、人情shì故、家国情怀的灯笼……这些都是由民众世代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震hàn( ) 偏pì( ) 静mù( ) 人情shì( )故
(2)画线句是一个病句,请修改。(2分)
正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踊越 争讼 硫黄 门槛
B.幅射 怠慢 领域 羁绊
C.流苏 落幕 皎洁 恣意
D.家眷 概叹 渺远 诱惑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我们希望各级政府科学理财,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万不可不以为意。
4.今年是中国—中亚文化艺术年。在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结束后,一位参会代表发表了一段感言。请选出排序恰当的一项( )(2分)
①那一组组流动的音符宛如一条纽带
②必将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
③音乐拥有跨越国界的永恒魅力
④将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民的心连接在一起
⑤中国和中亚各国在文化之路上交融互鉴
A.⑤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⑤② C.⑤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⑤
5.按要求默写。(6分)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展现了水汽蒸腾、汹涌磅礴的洞庭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抒写积极豁达的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贺敬之在《回延安》中以比兴手法表达自己与延安亲密的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底,为传承和弘扬河北省乡土文化,学校开展以“传承乡土文化,寻‘根’大河之北”为主题的文化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
(1)学校组织大家到几处具有河北民间特色的古建筑所在地进行考察,请你完善下面的考察计划,为考察做好充分准备。(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河北民间传统工艺武强年画的相关资料。请你阅读资料,回答问题。(4分)
武强年画是河北武强县传统民间工艺品之一,因其产地在河北武强而得名,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天、地、人无所不包,山水、花鸟、人物、动物、花卉、神像、戏曲故事、神话传说、时事新闻、组字花谜等品类繁多,是中国北方自然风光和北方劳动人民的思想愿望、风俗信仰、审美观念、生产及生活的反映。
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最适合用武强年画表现的是哪一项?请说明理由。
A.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最适合的是___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7—16题 36分)
一、阅读诗歌,回答7—8题。(6分)
【甲】式 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乙】梁 甫 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以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B.甲诗“式微式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在反复中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动。
C.乙诗是诗人被贬后看到下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有感而发,写下的慷慨激愤之作。
D.乙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是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来表达对老百姓的同情?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回答9—12题。(13分)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燃放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的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儿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有改动)
9.文章开头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此文叙述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仔细阅读全文,仿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5分)
出处 情感 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安塞腰鼓》 赞美 抒情
《消失的年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
出处 相关内容 分析表达效果
《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安塞腰鼓让世界变化之快、之大,语势充沛,节奏鲜明,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消失的 年声》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简要回答此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章,回答13—16题。(17分)
看 戏
北 方
①看戏,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②正月过了,瞭一眼对面山头上的篝火,浓厚的年味便在这摇曳的火光、缥缈的烟雾、稀疏的爆竹声中消散殆尽了。似乎已经听到从前沟口传来的咿咿呀呀的吟唱,那声音抑扬顿挫,忽近忽远,似有似无!记忆深处的戏味融化在春的气息里,扑面而来,与十里八村的老老少少扑个满面、撞个满怀。乡下人过日子,都是这样,一年四季脚踩黄土背朝天,要的就是这份踏实。乡下人敬神,其实敬的是自然,是十分虔诚的。每逢庙会,就那股朴实劲儿,必须弄出点儿响动,奢侈那么一回,通过众筹,请上一班戏,约上几个说书匠,敬神的同时,为自己找一个乐子。庄稼人依靠种地过日子,办庙会看收成,收成好了,请大的戏班,如秦腔、晋剧。收成不好就请当地的道情班子。道情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小戏,与秧歌队表演的小节目如出一辙,所以前来观看的人少了许多,热闹也就大打折扣。
③老辈人在我们村修建了古佛寺,寺庙筑在河对面的山坡上,庙会的日子定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戏台搭在庙宇侧下方的一个平滩里,四根又粗又高的木椽撑起主戏台,后面两根稍细稍矮的柱子连着主戏台的木椽支起后台,这样的戏台纯属临时性搭建,用完即拆。记得有一年,庙会请了晋剧团。听会长说,晌午要派人去接戏团。对于我们这帮急不可耐的乡野孩子来说,无需分派,早早撂下碗筷不约而同顺着沟滩路前去迎接。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蹲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等待实在是一件熬煎人的事,眼巴巴望着前沟,干等半天,等得人垂头丧气。当呼呼的大卡车渐行渐近渐清晰的时候,孩子们欢天喜地,连蹦带跳。
④在家乡,都将领戏的人叫团长,团长和会长一碰头,必有一番久违的寒暄,之后便各司其职,发号施令。团长负责指挥村里的青壮年卸车、搬运、起帐、搭台,会长负责派饭(把戏班演员划成多组,分派给光景好的家户,庙会期间各家要负责两到三名演员的食宿)。孩子看到自己家里领了戏子,手舞足蹈,倍感荣幸。
⑤夜里的第一场戏叫“挂灯戏”,三月二十八是正日子,才是主戏,最后一天是收尾戏。戏,在敲一阵停一阵又敲一阵的清脆的锣、鼓、板合奏声中拉开了帷幕。正经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挑选了正对戏台的位置稳稳地坐下,占据最好的位置。之后许多中年妇女,三三两两手牵手来了;梳着麻花辫、穿着碎花衫的年轻俊俏女子,在她们身后,时不时响起挑逗的口哨;最前排是坐姿歪歪斜斜的小孩;紧挨着的是坐毯子、坐报纸、坐塑料袋的老人们;错后是坐在木板上的穿戴整齐的妇女;外围站成一条弧线的是年轻女娃娃、中年男人,还有勾肩搭背的小伙子。看戏的时候,我自有我的好去处,在老婆婆老汉汉们中间自个儿用砖块儿垒个小凳子安身,除了去三婶的衣兜兜里掏一大把瓜子,我轻易不挪窝,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艳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落在我的眼里。小孩子看戏只能看个大头,戏里的情由还得听长辈们讲。一边看戏,一边听他们讲解,才能把整折戏看懂。
⑥热热闹闹的演出结束了,道具和演员离开了,小山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在村里的某个地方,定会有一群小伙伴相约,拿着剥了皮的玉米秆子舞枪弄棒,或踩着碎步,或翘起兰花指,说说唱唱学着戏班子演员的样子玩耍很长很长时间……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11期,有删改)
13.戏的演出是需要各方配合的,阅读选文第③④段,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2分)
为庙会搭建戏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团长负责指挥卸车、搬运、起帐、搭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①段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按照括号里的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我们常常去早了,从站着、蹲着,直到等得不耐烦,一屁股坐下。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上出将入相、喽啰皇上、浓妆艳抹、战袍水袖、华饰绣鞋……悉数落在我的眼里。(“落”字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分析此文结尾段与课文《社戏》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6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17题 40分)
17.写作。(40分)
我们跟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有着或多或少的缘分:有些人已经分别,却又在某一天重逢;有些情感,以为搁下了,却又在某一时刻重温;有些画面,以为不会再现,却不料又一次浮现在眼前。那些人,那些情感,那些画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多么期待能又一次再见!
请以《又一次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校名、地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撼 僻 穆 世
(2)这些都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2.C
3.B
4.B
5.(1)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3)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6.(1)①详细记录观察所得,并摄取影像资料
②访问当地居民及权威人士,深入了解该建筑的独特之处
(2)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描绘的是北方飘雪时的景象,符合材料中“是中国北方自然风光……的反映”的介绍。
7.B
8.甲诗通过描绘劳役者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的景象,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乙诗通过描绘百姓流离失所(艰苦生活)、家园荒芜的景象,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
9.①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②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③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④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作铺垫。
10.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小金鱼儿的吆喝声。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11.①怀念
②描写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卖金鱼儿的吆喝声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比作一支新年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吆喝声的清冽、清爽、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卖金鱼儿的吆喝声的怀念之情
12.作者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俗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以及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13.①孩子们迎接戏团
②会长负责派饭
14.内容上,直述“看戏”,照应标题;认为看戏是“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一部分”,奠定了全文追忆童年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童年看戏的叙写。
15.(1)运用动作描写,“站着、蹲着”“一屁股坐下”等一连串不断变化的动作,细腻、传神地表达出孩子们等待戏班子到来的焦急心情。
(2)“落”字形象地点明了“我”看戏有所得,并且富有动感,表现出“我”看戏的专注,也从侧面烘托出戏剧的精彩丰富。
16.B
17.①选文结尾段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含蓄地表达了戏剧对孩子们的影响及孩子们对戏剧的喜爱;②《社戏》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我”对那夜的好豆、好戏的留恋。
18.
又一次路过
傍晚,我独自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顽皮的夏风从耳边吹过,撩动着我的心弦。
我又一次路过了那个十字路口,那个七月,我们曾在这里分道扬镳,各奔东西。留下的,只有那些没说出口的承诺和回忆里的欢乐。
我走过那个路口,穿过熙攘的街道,徘徊在最熟悉的门口。我竭力向里望去,追寻着最珍贵的记忆。这里是我的母校,她守护了我生命中独一无二的六年。
这座学校虽然规模很小,却承载了我许多美好的记忆。我所经历的大部分快乐,都来源于它。我想起了几年前的那个操场,带着盛夏味道的树和灿烂的夏日阳光。那时的天空蔚蓝明澈,天空偶尔会飘过几朵小白云。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青柠味的夏天,笑得正欢的同学和奔跑在小小操场上的少年。这些事物曾路过了我的生命。
我长久地注视着我的母校,那里有我忙碌而美好的六年青春。
忽然,耳边传过一阵悠长的铃声,将我从回忆中唤回。学生们放学了,他们满载着一天的快乐,蹦蹦跳跳地投入父母的怀抱,就如同那时的我。
那时,我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喜欢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玩着一些属于那个年纪的游戏。偶尔也会学着装成熟,模仿大人的口气说话,宣扬着自以为是的“义气”。如今,我已经褪去了孩童的外衣,披上了青春的长袍。
我抬头望去,赤焰般的晚霞一片连着一片,烧得天边通红,像是姑娘与心上人相逢时,腮边无处安放的绯红。天渐渐地暗下来,太阳向西远去,它在告别白昼,迎接未知的夜晚。我知道,这一次的路过,恰逢了我刚刚远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