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4 01:1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单元试卷
第一部分(1-5题 22分)
1.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4分)
自然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古代农yàn包含的物候知识,指导了农业的生产;不同地域发现的恐龙化石,说明了大陆在漂移;山麓林间隐现的岩石,记载了时间的zōng迹。以求实严谨的精神研究自然万象,我们可以与真理更接近。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2分)
漂(  )移 山麓(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农yàn(  ) zōng (  )迹
2.下面的语段有一处语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关于我国古代诗歌,有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②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里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说明,“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等先进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实现高铁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A.⑤①③②④ B. ⑤③②①④ C. ②③④①⑤ D. ②⑤①③④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阿西莫夫,美国科幻作家,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C.大雁也叫鸿,是一种大的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古代诗词中,大雁作为常用的秋之意象,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深厚。
D.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过后是“立夏”。
5.请你参加八年级(1)班召开的“我爱低碳生活”主题班会活动,并完成有关任务。(6分)
(1)为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小曲同学以校团委的名义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我校师生积极践行低碳生活。倡议书中在格式使用上有一处错误,请你指出错误并修改。(2分)
倡 议 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中国正走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广为社会认同,为此,特向全体师生提出以下倡议:
做绿色出行的先行者。如果家里准备购买汽车,建议购置新能源、低排放、低油耗、低污染的车;如果你家里有车,建议每周少开一天车,我们上学、放学尽量使用自行车。
做绿色出行的实践者。让我们积极选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绿色出行方式,坚持做到绿色出行。
做绿色出行的推广者。让我们在践行绿色出行方式的同时,主动宣传、倡导、推广“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健康出行理念。
校团委 
2023年4月26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间操哨声响起,同学们纷纷涌向操场,一位同学随手关掉了教室里的灯,不料却引起另外一位同学的不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班长,你该如何劝说这位不满的同学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6—18题 4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6—7题。(8分)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唐]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参考译文】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年纪已过四十,可叹我头发花白才做祠部员外郎。
雨水滋润的满台阶的苔藓一层碧绿,秋风飒飒梧桐树的黄叶落满井上。
鸣叫的蝉儿也知道寻求高处树枝,展翅的大雁不愿在后面行列飞翔。
我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勤奋读书,心中有盏明灯哪怕借人家的余光。
6.请结合诗句分析乙诗颈联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投赠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甲、乙两首诗都属于此类,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愿。(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8—11题。(9分)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①,米曰粳。粘者,禾曰稌②,米曰糯。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最迟者后于清明。
(选自《天工开物》,有删改)
【注释】①秔:音jīng。②稌:音tú。
【参考译文】
稻的种类最多。不黏的,是粳稻,米叫粳米。黏的叫糯稻,米叫糯米。本来属于粳稻的一种而晚熟且带黏性的,不能用来做酒,只能用来煮粥,这是另一个稻种。稻谷形状有长芒、短芒、长粒、尖粒、圆顶、扁粒等多种。其中米的颜色有雪白、淡黄、大红、淡紫和灰黑等多种。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最晚是在清明以后。
8.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质本粳而晚收带粘 而:_________________
(2)最迟者后于清明  于:_________________
9.用“/”给下面的句子标注句读(标点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B.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C.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D.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播种时间四个方面介绍了稻。(3分)
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2—14题。(10分)
巧用微生物,改善水环境
张文豪
①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堪称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超乎想象,有微生物学家形容微生物是“最小的生命,有最大的作用”。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更好地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在处理污水、改善水质上收到更好的效果。
②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这意味着人为创造了一个适合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生态系统,继而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③近年来,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巧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改善水质,推进资源化利用。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比如,四川成都最大的人工湖泊兴隆湖水质一度达劣V类,当地在采用控流截污等常规手段外,还投入复合菌等微生物、种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投放鱼虾等动物,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类、沉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栖螺类生物及鱼虾消化微生物的完整闭合生态链。这一天然“净水器”,使兴隆湖具备了强大的自净能力,水质逐渐稳定转好。从巧用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到人工合成微生物传感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再到微生物助力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在城乡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④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对包含微生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就一定能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在更多地方重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1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微生物之所以能净化水体,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
B.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氧化还原等物理方法。
C.微生物技术在处理污水、修复水环境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D.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
13.文中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周围哪些地方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来改善水质?请举例谈谈你的设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15—18题。(13分)
飞 来 树
风信子
①母亲以前喜欢在门前的菜地边栽种各种花草。每年春季,色彩斑斓的鲜花次第盛放,迎送我们早出晚归。有一年春末,花草丛里探出一棵小树苗。那棵小树枝叶柔弱下垂,有点儿像柏木,可是叶片又与柏木叶明显不同。我家地处秦巴山间的小盆地边沿,气候温和,雨水丰沛,我从小就认识多种树木和花草,但这棵柔弱的小树,我从未见过。
②夏天过完了,这棵小树长高不多,但枝叶茂盛了许多。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小树开花了。花生于短小的枝条上,一串一串的,很细碎,浅粉红略紫,很好看。花期过后,花结出了果实,很小,呈圆锥形,带有细小的飞絮。我多次观察这棵小树,反复回想每年暑假挖中药或割草时,是否见过。这棵小树到底怎么来的?我百思不得其解。
③有一天下学后,我正站在小树前凝神,天上突然掉下什么东西砸在后背上,脱下衣服一看,是鸟粪。这启发了我,或许是飞鸟的鸟粪里带有未消化的树种,碰巧鸟粪落在了菜园边松软的花草丛里,种子生根发芽,便长成了这棵小树。这不就是天上飞来的树嘛!从此,我便把它叫作“飞来树”。
④冬天来临时,“飞来树”的叶片渐黄并掉落,剩下光秃秃的枝条。次年初春,灰暗柔弱的枝条上又渐渐萌生细小的叶片,春夏之际再次开花。我喜欢时常站在“飞来树”前遐想,欣赏其细小的树叶和外形独特的花朵。之后几年,“飞来树”还是没长高多少,但每年开花两次,每次花期都较长,给我们全家增添了许多欢乐。
⑤有一年我家翻修房屋,表哥用拖拉机运河沙,倒车时不小心把“飞来树”给压断了,卸下的沙子又埋压了树根几个月。待到房子翻修完毕清理场地时,我们发现“飞来树”的根已经腐烂,这让全家人伤心了很久。
⑥后来,我离开家乡到北方进入林业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北京从事林业工作。这三十多年里,我到过全国多个林区、苗圃,还是没有见到过“飞来树”。去年底,我搬到东四环边的大郊亭居住,新建小区绿化率很高,树木花草种类繁多。我经常在小区里散步,观察并记录各种植物,遇到不认识的,就用手机里的植物识别软件拍照辨认。最近,在一大片铺地柏中,我突然看到一棵“飞来树”,顿时心情激动。手机识别后,给出的名字是“柽柳”。我立即在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植物志》数据库里比对,确认眼前这棵久违的柔弱小树、刻印脑海几十年不曾忘记的“飞来树”,正是柽柳科柽柳属的柽柳。
⑦我居住的小区栽植了54种、万余棵树木,每种树木少则几十棵,多则几百棵,要么成行,要么成片,没有孤植现象。我又仔细查看小区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这种树。由此看来,我们小区独此一棵的柽柳,或许也是来自天上的“飞来树”。少年时期在南方老家的门口天天见“飞来树”,时隔几十年在北京城东四环边的住宅小区,又可天天与“飞来树”为伴,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树木缘!
⑧认识了柽柳,方知柽柳野生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份,喜生于河流冲积平原、海滨、滩头、潮湿的盐碱地和沙荒地。由此看来,柽柳是我国生态治理特别是荒漠化治理的先锋树种。看似柔弱的小树,却在荒漠化土地的造林绿化中,胜过那些高大乔木。至此,我更加喜爱扎根心中几十年的“飞来树”了。
⑨飞来树,天上忽飞来却深深扎根人间的片片绿。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通读全文,填写下面的图表。(3分)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
16.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描写了“飞来树”的花和果实,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17.第①段写母亲在菜地边种各种花草却没有种“飞来树”,第⑦段写小区栽植种类、数量众多的树木也没有种“飞来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反复提到“飞来树”的“柔弱”,与其是“荒漠化治理的先锋树种”形成对比,突出了“飞来树”的生命价值。
B.第③段和第⑥段前后照应,交代了“我”由猜树到认树的过程,说明“飞来树”一直是“我”不断成长的精神动力。
C.结尾段收束有力,“忽飞来”与“深深扎根”表现了“飞来树”不择泥土而生的旺盛生命力。
D.文章虽然是写“飞来树”,却在生命状态及人生价值方面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第三部分(19题 40分)
19.作文。(40分)
老子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窗真是人类穴居之后灵机闪耀的发明,看似浪费一点儿墙壁,却空出了生机和美感,增添了灵动和诗意。
窗,连接着户内和户外的天地,是人与自然、人与生活沟通交流的渠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从小小的窗户,看到了深邃的人生哲理,西岭积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十年寒窗苦读,成才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他透过窗体会到了无限的时空……
以上关于“窗”的语句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以《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④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piāo lù
(2)谚 踪
2.①将“关于我国古代诗歌”改为“我国古代诗歌中”。
②删去“春风吹又生”后面的句号。
3.D
4.D
5.(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应该顶格写。
(2)示例:这位同学,随手关灯是节约能源的做法,我们人人都应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这种做法值得肯定。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好吗?
6.诗人以“惊蝉”和“旅雁”自比,表明自己在宦海沉浮中的漂泊无依之苦,含蓄地表达了积极上进的愿望。
7.甲诗尾联委婉表达了诗人想做官却没有途径,渴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为国效力的心愿;乙诗尾联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与他人的联系和关系疏通,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引荐和提携的心愿。
8.(1)表转折
(2)在
9.C
10.浸稻种的日期,最早在春分以前,称为“社种”。
11.种类 外形 米色
12.C
13.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微生物治污与传统的物理治污、化学治污相比,突出强调了微生物治污的多种优势,进一步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
14.示例:湖泊中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先投放食藻虫把水中的藻类生物和有机碎屑吃掉,改善水体浊度,使水质更加清澈见底,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然后种植沉水植物,如苦草和红线草,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去除水底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则可以进一步稳定水流、降低浊度,形成良性循环;接着投放水生动物,如鲫鱼、鲢鱼、虾螺贝等,吃掉牺牲的食藻虫。各种不同的种群以有规律的方式共处激发土著微生物,从而建立“浮游生物(食藻虫)——水下森林(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激发土著微生物)”的共生生态,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平衡。
15.①看到“飞来树” ②百思不得其解
③更加喜爱
16.繁盛、美丽、旺盛的生命力
17.说明了柽柳的稀有,但它在“我”家却安家了,写出了“我”与它的缘分之深、柽柳的生命力之顽强,也突出了“我”对它的喜爱和赞美。
18.B
19.

小时候,最爱干的事就是站在窗后,静静地看着窗外发生的一切。看窗外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看阳光烂漫,草长莺飞。
那个时候,天空很蓝,时间很长。透过窗所看到的一切让我感到好奇与欣喜。时常看到羽翼未丰满的小鸟,在天空中学飞;看到邻家炊烟袅袅;看到满天星河盘旋萦绕。我的世界因窗而精彩,因窗而丰富,却又是那样的简单。
随着我一天天的成长,各种烦恼蜂拥而至。我也不再喜欢站在窗后静静地看着那绚丽多彩的世界。在喧嚣中不断地迷失自我,日复一日地伏在书桌上,忙于沉重的学业,忙于各种社交。再无暇望向窗外,儿时的小鸟、大树、星星……一个个离我而去。而我再也不像儿时那样快乐了。
直到那一次,我偶然间翻出了儿时的画作。那是童稚时的我关于窗外所有的一切的描绘。
关于窗的所有回忆,在一瞬间涌现出来。我忆起了童年时的那份简单,以及窗带给我的所有快乐与宁静。在城市的喧嚣中,我已然失去了儿时的那份纯真,那窗外的美好也不再属于我。而现在,我决定收拾行囊,重新出发,向着那美好的窗出发。
我推开面前的书本,走到窗边,抬头向外望去。此时正夕阳西下,夕阳金色的余晖洒落在这间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这间房屋,也温暖着我的心房。邻居的烟囱里正飘着袅袅炊烟,一瞬间,仿佛回到美好的童年,我站在窗前看到了童年的我。那透过窗好奇而又纯真的目光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我伸出手,轻轻地印在窗户上,一丝冰凉顺着手掌传来,我仿佛忽然清醒。或许,我需要的并不多,一扇通向美好而又纯真的窗,就足矣。
我站在明净的窗前,忘却了一切烦恼,内心充满了平静与喜悦。感谢你,我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