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3 19: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思考问题:宋初统治者又是如何吸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的呢?
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即为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宋太祖赵匡胤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结束分裂局面: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藩镇割据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黄袍加身
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
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
武将干政,中央集权削弱
问题:
太祖雪夜访赵普筹划统一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君臣围炉夜话,治安天下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中央:二府三司分割相权。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二府三司
1、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2、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地方
4、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5、州一级增设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表现: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
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
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
第四步宋初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
目的:防止武将篡位,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
积极影响: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一是贪官特别严重,泛滥横行;二是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三是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想一想】根据所学知识,探究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具有怎样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特点:(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
(4)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
影响:
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治集权;制度过于僵化,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不利于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逐渐形成的政治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北宋的统治危机
原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
宋真宗辽圣宗: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双方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辽宋之间关系的演变
辽太宗: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1、边境危机
宋太祖:执政晚期,双方友好,互通使节
宋太宗: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宋夏之间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财政危机
现象: 冗官、冗兵、冗费
材料二: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材料三: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三、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
背 景:宋仁宗时期,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时 间:1043年—1045年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范仲淹
2.王安石变法
基本原则:加强管理和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背景: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时间:1069年
王安石
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主要内容:
领域 措施 主要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评价:
1、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均已失败告终
3、一些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4、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灭亡
【想一想】王安石变法缘何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1)失败原因:
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
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2)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
北宋灭亡与南宋的建立:
靖康之变:1127年,东京城破,金人将宋徽宗、宋钦宗及全部皇室和宗亲子女三千多人,与官民子女三千多人和无数的匠人百姓及大量金银财宝押回金朝。1127年北宋灭亡。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
2.宋金对峙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秦桧夫妇像
◎岳飞《满江红》今人书法作品
浙江杭州岳王庙岳飞塑像
(2)偏安局面的形成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宋金三大和议对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