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选择性必修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第一章 第三节
课标解读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呈现】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的危害。
【课标解读】
DDT被禁止使用
问 题
材料
为什么DDT被禁止使用
DDT的广泛使用到禁止过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由于合成了一种高效的有机杀虫DDT(二氯联苯三氯甲烷),瑞士化学家米勒获得194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度被广泛使用的DDT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环境问题的危害
02
环境问题的产生
01
目录
CONTENTS
区
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森林面积锐减
土地荒漠化
资源短缺
水环境污染严重
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环境问题的表现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这些环境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全球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The 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环境问题的产生
01
区
1、自然系统
(1)特点
①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太阳能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入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②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区
1、自然系统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要限制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对人类的要求
区
2、人类系统的特点
人类系统靠大量输入自然资源、输出废弃物来维持,物质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无法完成物质循环
其中,人类获取资源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并对自然循环过程产生影响;
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一部分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循环得到消纳,未被消纳的部分残留在自然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导致全球环境变化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2、人类系统的特点
系统类型 物质和能量来源 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系统的稳定状态
自然系统
人类系统
自然环境太阳能
自然环境
太阳能
循环流动
单向流动
丰富
单一
通过自我调节
达到稳定状态
不具有调节能力
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2、人类系统的特点
(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自然系统能形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自然环境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维持稳定。
区
2、人类系统的特点
(1)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
(2)将所形成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
箭头 含义
①②
③④
⑤⑦
⑥⑧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
人类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各种服务
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支撑服务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
(1)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
3、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农业社会
工业革命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有限
地球的大气、土地和水能够满足人类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能够被自然环境降解
工业革命后,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剧增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环境的
供给服务
能满足人类需要
工业
革命后
人类排出的废弃物可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化解
环境稳定
问 题 小
人类所需超出自然环境的
供给服务
6
人类排出的废弃物超出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能力
环境稳定状态被破坏,出现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
生态退化、全球变暖
工业
革命前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
5、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主要环境问题
5、环境问题的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含义 主要指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环境破坏和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表现 多表现为环境某个或某几个组成要素受污染或破坏,多为局部的环境问题 多表现为环境各组成要素整体退化,多为整体性的环境问题
举例 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 森林毁坏、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
自然景观破坏等
分布 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主体组成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相互联系 环境污染,尤其是全球性环境污染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二者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5、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环境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环境污染 地形封闭,大气稳定,水域封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等矿物能源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重工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污染物排放量大
生物破坏 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严重,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气候干旱,多大风,地表物质松散(荒漠化);植被稀少 土地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矿产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资源短缺 资源储量小,时空分布不均 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资源需求量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5、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身净化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5、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6、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 含义 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的环境问题 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即狭义的环境问题 表现 自然灾害 地方病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举例 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干旱等 低氟区的龋齿、高氟区的氟骨症、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等 森林毁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物种灭绝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
相互联系 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很难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这种“复合效应”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修建水库大坝可能诱发地震,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局部地区地面下沉或塌陷
7、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也会增加
正相关
7、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2)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影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正相关
7、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原因: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7、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
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原因: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3)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①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
②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7、影响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两面性
拓展延伸
分析产生环境问题原因的方法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如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但一些自然因素往往会加剧污染程度。如:
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Harm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
环境问题的危害
02
类型 对服务功能的影响
供给服务功能(下降) 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调节服务功能(失常) 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
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文化服务功能(降低) 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支撑服务功能(破坏)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1)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人类排放的大量细颗粒物等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形成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户外活动,诱发多种疾病.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①针对尾气: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
②针对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针对建筑工地:工地覆盖、洒水
④针对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回收
⑤针对植被:植树种草,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雾霾治理的措施:
(2)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例如,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DDT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
2、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许多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发展经济容易导致自然环境退化,退化的环境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的发展,构成贫困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为了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人类社会可能会付出高昂的成本
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 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日本的“母亲湖”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琵琶湖附近人口大量增加,工厂大量出现
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湖中
琵琶湖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并在1971年至1972年达到高峰
水质恶化
水质恶化导致琵琶湖丧失了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供给能力
也损害了琵琶湖的水质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
芦苇、河边森林的减少也表明琵琶湖支撑服务功能受到危害
功能失调
1972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制定琵琶湖治理的相关政策
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组织全民参与琵琶湖的治理
同时注重对水源地的保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治理政策
# 案例-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
日本政府对琵琶湖周边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实行综合整治
当地政府通过修建城市下水道、农村生活排水设施、联合处理净化槽,处理生活污水
通过制定鼓励环保型农业政策,与当地农民协商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在重点污染行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可再生和再循环使用的产品和材料,降低工业污染
整治措施
还采取多种措施,如疏浚河底污泥、在河流入口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对入湖河流直接净化
整治措施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治理,投资总计超过28600亿日元(截至2006年)
在国家、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琵琶湖的水质得到改善
日本政府计划将琵琶湖水质恢复到1965年以前的水平
治理成果
小结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
产生危害
人口数量
人均资源消费量
技术水平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损害自然环境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讨论: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活动
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有学者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括这一过程。该曲线显示,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
讨论: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活动
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出现拐点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①人们收入达到一定水平;
②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和处理废弃物能力提高;
③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
④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的完善等。
讨论: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活动
2.环境“先污染、后治理"是不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过程 查找相关资料,用事实说明你的观点。
不是。当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后,充分利用自然规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就可以做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经济发展如何避免经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②加强监管;
③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④废弃物先处理并达标后排放等。
同学们按要求完成课堂作业
课时作业
Class assignment.
课时作业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
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
B.城镇化问题严重
C.生活贫困化加剧
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
课时作业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1~2题。
2.下列环境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荒漠化
B.盐碱化、物种减少
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
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
课时作业
图1为北极地区景观图,图2为不合理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1 图2
3.图1反映了图2中的环境问题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4.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能有效减缓( )
A.②④ B.④⑤ C.①② D.①④
课时作业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5~6题。
5.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
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
D.丁、丙、乙、甲
6.影响全球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课时作业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盐碱化 D.地面沉降
8.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下游泥沙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课时作业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滇池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图2 昆明人口与滇池水质随时间变化图
(1)分析造成滇池水质变化的人为原因。
(2)简述滇池水质变化带来的危害。
课时作业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造成滇池水质变化的人为原因。
城市扩大,人口增加,排放的生活污水增多;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污水排放量剧增;围湖造田造成湖泊库容减小,自身净化能力减弱。
(2)简述滇池水质变化带来的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危害水生生物;影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湿地自身净化能力减弱;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