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评价卷七年级历史(部编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考古学者在北京人遗址不仅发掘出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还发现了灰烬、烧石和烧骨。这证明北京人( )
A.过独居生活 B.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C.有爱美意识 D.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2.下图共同反映了( )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半坡遗址出土的石纺轮
A.原始农耕生活 B.房屋结构样式 C.社会分化现象 D.早期国家形态
3.传说炎帝会制作陶器,河南仰韶遗址发现了大量彩陶;相传黄帝时期,伶伦制作音律,河南贾湖遗址发掘出骨笛。由此可见( )
A.神话的最早发源地在河南 B.传说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C.古代文献的记述真实可信 D.传说中蕴含一定历史信息
4.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841年用公元纪年法也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8世纪中期 B.公元8世纪中期 C.公元前9世纪中期 D.公元9世纪中期
5.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商代的青铜器直观地展现出当时( )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四羊方尊 “铸造比例科学”的司母戊鼎
A.奢侈之风盛行 B.统治阶级残暴 C.铸造工艺高超 D.等级界限森严
6.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而向齐、晋、楚三国朝贡竟达33次之多。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B.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C.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D.私学发展,文化繁荣
7.商鞅颁布的新法,规定斩敌军官一头,赐爵一级,田一顷,宅地九亩。这有利于( )
A.消除贫富差距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完善政府机构 D.确立新经济秩序
8.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多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材料评价的是都江堰的( )
A.修建背景 B.主要构成 C.设计理念 D.重要影响
9.他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认为兼并战争贻误农时、残害无辜,是一种不人道的行为。“他”是( )
A.孙子 B.荀子 C.墨子 D.庄子
10.在当代考古发掘中,我国陕西、山西、江苏、山东、辽宁、河北、甘肃等地都发现了刻有秦始皇诏书的度量衡器。这表明秦巩固统一措施的推行具有( )
A.普遍性 B.先进性 C.短暂性 D.局限性
11.文景之世,“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出现这一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币制混乱的状况发生改变
C.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 D.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2.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汉武帝的做法( )
A.废除了郡县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升了儒学地位 D.巩固了贵族统治
13.下面示意图反映的现象导致( )
A.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 B.东汉的统治走向衰亡
C.中央政权逐渐丧失对西域的管辖 D.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
14.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史书这样形容当时的景象:“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表明丝绸之路( )
A.抵御了匈奴袭扰 B.丰富了中国文化 C.便利了人员往来 D.传播了生产技术
15.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所记载的事情,不凭空加以赞美,也不掩饰坏的东西,真实、生动地再现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这反映出司马迁( )
A.意志坚定的人生信念 B.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C.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 D.文笔优美的创作风格
16.“……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 )
A.加快了秦国统一全国的步伐 B.为曹操统一北方彻底扫除障碍
C.促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17.《世说新语》中记载,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做了40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50里的锦步障;石崇用赤石脂涂墙壁,王恺便用花椒。这充分说明了当时(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手工业高度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18.据统计,自311年到4世纪中叶,100万北方人在南方的新址定居;长江流域和更南方的人口在280—464年增加了五倍。这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 )
A.安定的环境 B.充足的劳动力 C.先进的技术 D.大量的农作物
19.贾思勰整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搜集民间歌谣谚语,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齐民要术》。这表明贾思勰( )
A.强调不误农时 B.关注改进农具 C.重视实践求证 D.善于创新经验
20.下表是“国”字演变的简单历程。这反映了汉字的演变特点是(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简化楷书
A.风格各异,一脉相承 B.结构稳定,由简到繁
C.整齐划一,粗犷雄浑 D.线条流畅,飘逸自然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摘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利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三 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1)材料一中标志“天下为家”开始的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和材料三所述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促成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到了战国时期,夺权胜利的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利益,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人们提出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诸子百家(部分)
代表人物 主张 所属学派
墨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家
孟子 ① 儒家
②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道家
韩非 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③
(1)根据材料一,简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将材料二补充完整。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焦点。这说明了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期所采取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在结束分裂建立统一中央政权后,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指导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鼓吹皇帝受命于天,是天之骄子,把儒家学说中忠君守礼思想改造成为巩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图中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由于他认识到了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跪拜之人为张骞,他志在为国分忧,于公元前138年拜别汉武帝,踏上西征之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面临的问题,对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目的。材料二所述事件有何影响?
(3)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作“汉武盛世”。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这一盛世局面的特点。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封建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影响到了社会的哪些方面。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认识。
25.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涉及各个领域。根据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观点,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孔子 老子 蔡伦
祖冲之 王羲之 顾恺之
试卷第6页,共7页
1.B
【详解】根据题干“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说明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能制作工具,根据“发现了灰烬、烧石和烧骨”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B项正确;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排除A项;有爱美意识的是山顶洞人,排除C项;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这种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由题干“石镰”“稻谷”“石纺轮”并结合所学可知,石镰是收割粟的工具;河姆渡遗址稻谷的出现,说明水稻是当时这一带的主要农作物;半坡遗址出土石纺轮,说明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题干图片共同反映了新时期时代的原始农耕生活,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房屋结构,排除B项;题干出土物品不能反映社会分化现象出现,排除C项;题干不能反映出现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由题干“传说炎帝会制作陶器,河南仰韶遗址发现了大量彩陶;相传黄帝时期,伶伦制作音律,河南贾湖遗址发掘出骨笛。”可知,传说中蕴含一定历史信息,D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神话的最早发源地在河南,排除A项;传说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古代文献的记述,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由题干“公元前841年用公元纪年法也可以表述为”并结合所学可知,100年一个世纪,百位前面数值加1为世纪,公元前相反计算,所以公元前841年,就是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41年为40年代,所以这一年也可以表述为公元前9世纪40年代,即公元前9世纪中期,C项正确;公元前841年为公元前9世纪,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铸造水平高超,C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腐败奢靡之风盛行,排除A项;从青铜器的工艺看不出统治阶级残暴,排除B项;等级界限森严主要表现在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而向齐、晋、楚三国朝贡竟达33次之多”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春秋时期,鲁国作为诸侯朝见周天子的次数比去其他诸侯国少得多,说明当时天子的权威大为削弱,而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各自为政,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状况,排除C项;私学发展,文化繁荣反映思想活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据材料“商鞅颁布的新法,规定斩敌军官一头,赐爵一级,田一顷,宅地九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奖励军功,未涉及“消除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机构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而是强调对军功的奖励,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不仅奠定了两千多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都江堰修建的历史意义,即重要影响,D项正确;都江堰的修建背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都江堰主要构成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都江堰的设计理念是因地制宜,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C项正确;孙子反对穷兵黩武和无节制地扩张,主张谨慎、冷静地对待战争,排除A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排除B项;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由题干“我国陕西、山西、江苏、山东、辽宁、河北、甘肃等地都发现了刻有秦始皇诏书的度量衡器。”可得出秦朝向全国推行统一的衡制,这表明秦巩固统一措施的推行具有普遍性,A项正确;题干没有比较不能表明秦巩固统一措施的推行具有先进性,排除B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具有短暂性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秦巩固统一措施的推行具有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据材料“文景之世……”可知,材料反映的文景之治,究其原因,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就得到使用和推广,排除A项;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币制混乱的状况发生改变,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文景之治时期减轻农民赋税,C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由题干“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B项正确;汉武帝没有废除郡县制度,排除A项;提升了儒学地位是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没有巩固贵族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外戚”“宦官”可知,材料反映了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B项正确;秦的暴政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爆发(大泽乡起义),排除A项;题干与对西域的管辖无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与东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据材料“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地区设有驿站,商业交流频繁,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往来,便利了人员往来,C项正确;卫青、霍去病抵御了匈奴侵扰,排除A项;材料反映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往来,便利了人员往来,体现不出丰富了中国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往来,便利了人员往来,无法体现生产技术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由题干“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所记载的事情,不凭空加以赞美,也不掩饰坏的东西,真实、生动地再现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可知,题干反映出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不能反映司马迁意志坚定的人生信念,排除A项;司马迁是史学家与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无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不能反映文笔优美的创作风格,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据材料“……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导致曹军大败而归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与秦统一无关,排除A项;200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彻底扫除障碍,排除B项;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出现在东晋之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由题干“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做了40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50里的锦步障;石崇用赤石脂涂墙壁,王恺便用花椒。”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通过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表明西晋大地主生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A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社会经济发达,排除B项;手工业高度发达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丝织技术的高超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B项正确;统治者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安定的环境,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人口增长,并未涉及生产技术的改进,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南方人口增长,并不能提供大量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9.C
【详解】由题干材料“贾思勰整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搜集民间歌谣谚语,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齐民要术》”可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说明贾思勰具有科学精神并注重实践求证,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齐民要术》的内容,排除AB项;题干反映是贾思勰重视实践求证,不能反映善于创新经验,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据表格可知,“国”字演变的简单历程体现了汉字的发展虽然不同字体风格各异,但具有传承性,A项正确;汉字的发展演变是由繁到简,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是甲骨文的特点,排除C项;D项是草书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21.(1)事件:夏启继承禹的位置(或禹传子启)。
变化: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不同: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详解】(1)事件:根据题干标志“天下为家”开始的事件并结合所学夏朝的建立相关知识可知夏启继承禹的位置(或禹传子启)。
变化:结合所学夏朝世袭制的建立可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不同:根据材料“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秦统一后,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可知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22.(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争霸;变法改革。
(2)补充: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老子;③法家。
(3)焦点:治国方略问题;说明: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是生产力的发展”“积极从事霸业活动”“先后开展了社会改革”可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争霸;变法改革。
(2)补充:结合所学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主张无为而治;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3)焦点、说明: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法家、道家、儒家和墨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治国主张。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所以,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为治国方略问题。这说明了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
23.(1)问题: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影响:促进了汉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3)特点: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
【详解】(1)问题:由题干“西汉初期所采取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在结束分裂建立统一中央政权后,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可知,汉武帝时面临的问题是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没有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措施:由题干“把儒家学说中忠君守礼思想改造成为巩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目的: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影响:由材料二“跪拜之人为张骞,他志在为国分忧,于公元前138年拜别汉武帝,踏上西征之路”可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张骞出使西域,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3)特点: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版图拓展,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4.(1)措施: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方面:经济、习俗、制度、语言。
(3)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封建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方面: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可知影响到了经济、习俗、制度、语言。
(3)认识:结合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团结、培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5.观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阐述:中华文化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杰出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和礼,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顾恺之是著名书法家,主张“以形写神”。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显著。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孔子、老子、蔡伦、祖冲之、王羲之、顾恺之可提出观点: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阐述:结合材料中历史人物的贡献可知中华文化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杰出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和礼,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顾恺之是著名书法家,主张“以形写神”。
最后进行总结:由此可知,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显著。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