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19:56: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跳水》
一、走近小说文体,创设文本学习情境
(一)走近小说文体
1.作者简介。
(1)对于列夫·托尔斯泰,同学们有哪些了解?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一、走近小说文体,创设文本学习情境
(一)走近小说文体
1.作者简介。
(2)(出示:《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小小说《跳水》。
一、走近小说文体,创设文本学习情境
(一)走近小说文体
2.了解“小小说”。
(1)(板书:小小说)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顾名思义,就是一分钟就能读完的小说。
(2)《跳水》全文只有几百个字,却记叙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一、走近小说文体,创设文本学习情境
(二)检查预习,创设情境
1.第一组:一艘、帆船、航行。
(1)“艘”“船”“航”都有舟字旁,“舟”字做偏旁时写起来要收一收,写扁一点儿,横变提。
(2)指导范写“艘”字。
一、走近小说文体,创设文本学习情境
(二)检查预习,创设情境
2.第二组:船舱、桅杆、横木、甲板。
帆船上还有这些重要部件——对照图片认读词语。
桅杆就是这根又高又粗的圆木,直立在船上。横木是挂帆的地方,比较细窄。大家看,横木和桅杆通过绳子相连。想想看,你如果站在最高的那根横木上会怎么样?
一、走近小说文体,创设文本学习情境
(二)检查预习,创设情境
3.第三组:摘帽子、逗孩子。
(1)注意动作:钩住绳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
(2)“钩”这个字,右侧“勾”字里面的笔画是撇折和点。笔画弯曲的样子就像是肢体钩住绳子的动作。
(3)第三组词写的是谁?谁能想象猴子做这些动作时的表情,再来读一读?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听出来猴子真是放肆。
(4)动画演示。猴子坐在桅杆顶端,把帽子挂在横杆的一头,任意妄为,真是放肆。
梳理提炼标题,整体感知故事
1.朗读课文,概括小标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故事是从谁和谁开始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概括时注意语言简练。(水手拿猴子取乐)
梳理提炼标题,整体感知故事
2.小结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圈出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提炼出核心事件。
梳理提炼标题,整体感知故事
3.概括故事的发展、高潮和结局部分。
(1)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猴子逗孩子生气)
(2)第3、第4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孩子追猴子遇险)
(3)最后两个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船长逼孩子跳水)
梳理提炼标题,整体感知故事
4.借助小标题简要讲述故事。谁能借助四个事件的小标题来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梳理提炼标题,整体感知故事
5.理清情节的逻辑关系。
(1)这样彼此影响、紧密关联的一个个事件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板书:情节)
(2)读小说,还要去探究情节之间的关联,仔细琢磨,才能品出滋味。
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一)探寻故事发生的必要条件
1.想一想哪些因素导致故事向着惊险一步步发展呢?
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一)探寻故事发生的必要条件
1.想一想哪些因素导致故事向着惊险一步步发展呢?
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一)探寻故事发生的必要条件
2.读第1自然段,让我们一起登上这艘远洋归航的帆船。
(1)“风平浪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交代了天气的状况,暗示了人物的状态等重要信息。(板书:环境)环境描写可以营造氛围,交代背景。
(2)“环游世界”“往回航行”,说明大家已经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心情很好。闲来无事,才会拿猴子取乐。
(3)句子中的“因而”前面是“放肆”的原因,后面表示结果,从“显然”一词可以看出猴子对于水手们的取乐逗趣是心知肚明的。
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二)了解故事经过,探究遇险原因
1.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孩子也一步一步从甲板上爬到了最高的那根横木上。
2.请大家想一想:是谁把孩子一步步地“推向”了险境呢?
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三)聚焦“笑”的语句,品读遇险经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圈出和“笑”有关的语句。
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三)聚焦“笑”的语句,品读遇险经过
2.品读第2自然段。
(1)“船长的儿子才十一二岁,他也笑得很开心。”水手笑,孩子也笑,猴子摘下了孩子的帽子,可能是因为什么呢?(猴子挑人群里比较小的孩子去挑衅,因为太高大的人,猴子也不敢去挑衅。)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联系前文,我们找到笑的原因,结合后文,我们可以找到笑的影响。水手的笑让猴子越来越放肆。
(3)“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你觉得此时孩子脸上的表情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叫哭笑不得?为什么哭笑不得?
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三)聚焦“笑”的语句,品读遇险经过
3.品读第3自然段。
(1)“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你从哪里感受到孩子的生气?
(气得脸都红了)怒形于色。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他的愤怒?(脱下外套是做准备,爬和攀需要手脚并用,爬的是极高的桅杆,攀的是摇摇晃晃的绳子)从“夺”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三)聚焦“笑”的语句,品读遇险经过
4.品读第4自然段。
(1)这一段里有没有“笑”的描写?
(2)猴子“龇牙咧嘴”地怪笑,其实是在嘲笑孩子,就像在说什么。孩子此时的心情如何?(气极了)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探究情节关联,分析人物心理
(三)聚焦“笑”的语句,品读遇险经过
5.小结:究竟是谁把孩子推向了险境?孩子的情绪、水手的笑、猴子的逗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最终让孩子走上横木,陷入危机。
总结回顾梳理,探究小说主角
1.思辨探究:小说这么多人物中,谁是最关键的主角呢?(孩子的篇幅最多,水手起到推动作用,猴子是诱因。)
总结回顾梳理,探究小说主角
2.有没有哪位同学认为主角是船长呢?(船长最后救了孩子,所以他是主角。)
总结回顾梳理,探究小说主角
3.写船长的篇幅那么少,他怎么是主角呢?(因为前面这么多的篇幅就是为了写危机的严重性,而危机越严重,就越能凸显船长的经验丰富、沉着冷静。)
总结回顾梳理,探究小说主角
4.小结: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孩子、猴子、水手,是为了制造出一个危机。
但危机是谁解决的?(船长)危机写得越多、越严重,解决危机的这个人的形象就越高大。最关键的人物有时并不是描写篇幅最长的,这就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教给我们的一个写作秘诀。
那么,船长是用了什么方法让孩子脱离危险的呢?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船长形象呢?我们留待下节课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