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质量检测九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金字塔作为古埃及的象征之一,是由古埃及人民,运用一系列器械将巨石由低至高一块块砌上去的,这反映了( )
A.埃及文明适应环境发展 B.埃及法老权力至高无上
C.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 D.统治者的陵墓规模巨大
2.伯里克利时期,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大会向与会者发放补贴,起初为半天饭钱,后增加到一天半饭钱。这样做是为了( )
A.鼓励公民参政议政 B.扩大公民权利 C.调动外邦人积极性 D.提高奴隶待遇
3.“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材料反映欧洲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大学的兴起 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庄园的出现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中世纪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了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上述内容反映了欧亚大陆( )
A.经济文化的互动性 B.经济基础的一致性
C.东西文化的同源性 D.区域文明的多元性
5.2023年10月26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新闻发言人徐伟表示,中方对巴以冲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人道局势极具恶化感到痛心。在公元1世纪,诞生在巴以冲突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6.14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的鼠疫至少造成欧洲2500万人死亡,包括很多神父也染病死亡。受疫情影响,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享乐,劳动力市场得以解放,城乡流动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卫生观念得到更新。由此可见,这场疫情( )
A.导致劳动力短缺 B.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C.激化了社会矛盾 D.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7.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总体结构,由以大陆为中心的区域文明向以海洋为联系通道的全球文明过渡。这一过渡开始于( )
A.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D.早期殖民扩张
8.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 )
A.欧洲 B.南美洲 C.非洲 D.北美洲
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每当英军将至,许多地方的青壮年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抵抗;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劳动。他们是赢得战争胜利的主力军。该材料旨在说明美国独立是因为( )
A.华盛顿的正确领导 B.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
C.《独立宣言》的发表 D.1787年联邦宪法制定
10.该文件指出:“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历史进步性在于( )
A.揭露了剥削的残酷性 B.宣告了民族国家独立
C.保证了英国政局稳定 D.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11.“14克左右的煤可以运载两吨煤行驶一英里。煤就这样自己运输着自己,驰过铁轨,漂过海洋……并雪中送炭般地给工业提供了动力。”材料所述现象得益于( )
A.工厂制度的确立 B.内燃机的出现
C.瓦特改良蒸汽机 D.计算机的问世
12.根据下表分析英、法、德、美四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美、德、法、英四国的人口增长表(单位:万人)
年份 国家 1801 1851 1881 1901 1911
美 530 2319 5016 7600 9197
德 2400 3341 4523 5637 6493
法 2735 3578 3740 3845 3919
英 889 1793 2597 3253 3607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大众教育的推广
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13.1871 年巴黎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创作《国际歌》,歌曲写道“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萧三版译本)。后来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传唱到全世界,据此可知《国际歌》的创作与传播( )
A.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形成 B.意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D.代表了民族解放独立的追求
14.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章西女王领导、封建王公大量参与,这说明这场起义( )
A.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目的 B.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C.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目标 D.消除了印度国内的阶级矛盾
15.俄国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可见,这场改革( )
A.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B.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得益于改革者极高的执政能力 D.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6.美国内战创造出一种新的国家意识,“nation”(民族国家)一词——一个统一的政治联合体,取代了由分离的州组成的“Union”(联邦),并不断为人们频繁地使用。这反映出美国内战( )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解放了黑人奴隶
C.改变了政治制度 D.维护了国家统一
17.知识提纲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记忆、理解历史知识。如图是某同在整理课堂笔记后提炼出的部分要点,据此判断他正在学习的主题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俄国农奴制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18.构建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示意图,下列选项适合在▲处填写的是( )
A.经济发展 B.社会矛盾 C.社会变化 D.政治制度
19.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理性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的方法,从而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20.天平是一种衡器,依据杠杆原理制成。当两端的质量(重量)不等时,天平的持平稳定局面会被打破。如图可用来分析( )
A.工业革命的驱动力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C.“三角贸易”的特点 D.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21.《列宁全集》中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为此,1921年苏俄实行“急剧的转变”表现为( )
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采取计划经济体制
22.《火山口上的分赃》一书写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材料反映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无法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有利于形成战后的和平稳定局面
C.限制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
D.建立了战后国家关系的新秩序
23.“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 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话 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采用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C.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建设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某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激烈谈论了“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章西女王”“华盛顿”等历史物。你认为他们讨论的主题可能是( )
A.启蒙运动与思想解放 B.反殖民斗争与民族解放
C.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 D.反封建专制与制度确立
25.在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如: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整顿金融;通过《农业调整法》恢复农产品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指导。这些措施的特点是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优先发展金融信贷
C.提高福利缓和矛盾 D.通过立法干预经济
26.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宣称西方文化是儒家所批判的霸道文化,东方文化是儒家理想的王道文化,日本是东方文化代表,是王道的化身,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大东亚圣战”,以拯救亚洲国家。这些言论是为了
A.在沦陷区推奴化教育
B.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
C.表达种族主义的诉求
D.论证日本民族中心论
27.“……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这段宣告出自80年前26个国家为反对共同的敌人而签署的( )
A.《九国公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28.1943年12月初,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由此可知,该宣言( )
A.尊重了中国领土主权 B.标志中国获得了解放
C.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
29.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大发展,并以电灯、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科技创新是美国崛起的重要力量 B.科技改变了生活方式
C.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强大的前提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30.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雅尔塔会议召开
②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③德军突袭波兰
④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近代以来,大国不断崛起,其历程值得我们深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之所以能成为一时强国,与金银从美洲大量输入有很大关系。拥有大量金银之后,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政府鼓励外国商品大量输入,一方面为别国输送了资金,促进其他国家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严重碍了本国工业的进步。因此,人们把西班牙称作“黄金漏斗”!
——改编自王加丰《强国之鉴》
材料二 从根本上说,英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国王和议会,谁掌握国家主权?通过革命,英国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西方文明史纲》
材料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时间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 3.3 5 3.8
1874—1890 1.7 5.2 2.1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1)材料一中提到的“美洲”最早由哪一欧洲航海家“发现”?根据材料一指出西班牙被称为“黄金漏斗”的原因。
(2)写出材料二中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的“法律”是什么?据材料概括“英国革命”的影响。
(3)材料三表格显示这一时期哪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并列举这两国该时期突出的发明成果(各一例)。
32.在亚欧大陆北部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很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
——摘编自《全球通史》等
材料三 1913—1938年苏俄、苏联制造业生产年度指数(以1913年=100为比较)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兴衰》绘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俄国解决“关键弱点”后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2)材料二中十月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两项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有的同学认为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后形成的建设模式存在弊端。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3.按照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节选)
时间 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9世纪70年代 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19世纪80年代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
时间 事件
19世纪50年代 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851年,伦敦人口达到236万。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8年 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世纪后半期 英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0世纪初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
20世纪初 英国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成就。
(2)依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视角,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视角:(1)政治制度。视角:(2)社会生活。视角:(3)国际关系。
试卷第2页,共8页
1.C
【详解】根据“由古埃及人民,运用一系列器械将巨石由低至高一块块砌上去的”可知,古代埃及人民能够使用器械堆砌巨石,由此体现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不能说明埃及文明适应环境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不能说明埃及法老权力至高无上和统治者的陵墓规模巨大,排除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据材料“伯里克利时期,公民大会每年召开40次,大会向与会者发放补贴,起初为半天饭钱,后增加到一天半饭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未参加公民大会的人发放津贴,目的是保证公民参政的权力,鼓励公民积极参政议政,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大会向与会者发放补贴,起初为半天饭钱,后增加到一天半饭钱”,未涉及扩大公民权利,排除B项;外邦人不属于公民,排除C项;奴隶也排除在公民范围之外,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考察点:中世纪城市的兴起。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城市……开始慢慢地出现”等信息可知,农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促进城市慢慢出现。结合所学知识,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贸发展,人口增加,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生产,D项符合题意;A项是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市民阶层逐渐形成,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庄园是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体,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4.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西欧王权软弱,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一些城市获得了自治: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阿拉伯帝国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日本从中央集权走向幕府统治”可知,在同一时期,西欧、中国、阿拉伯帝国、日本各个区域政治文明各不相同,这体现出区域文明的多元性,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政治而不是说经济,排除A项;自治城市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而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这是不同的,排除B项;中国文明和西欧文明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不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古代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人民把希望寄托于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B项正确;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排除A项;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排除C项;在公元1世纪,诞生在巴以冲突的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是基督教,而犹太教诞生于公元前,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材料“14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的鼠疫至少造成欧洲2500万人死亡,包括很多神父也染病死亡。受疫情影响,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享乐,劳动力市场得以解放,城乡流动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卫生观念得到更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是鼠疫的影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从而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受疫情影响,人们把目光转向了享乐,劳动力市场得以解放,城乡流动变大;科学技术取得进步,卫生观念得到更新”,未涉劳动力短缺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激化,比如农民起义等,排除C项;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发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由以大陆为中心的区域文明向以海洋为联系通道的全球文明过渡”和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与材料“由以大陆为中心的区域文明向以海洋为联系通道的全球文明过渡”无关,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黑色货物”主要来自于非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角贸易”中,奴隶贩子从欧洲出发,到非洲掳获黑人,运往美洲,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9.B
【详解】材料“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每当英军将至,许多地方的青壮年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抵抗;击退英军后,他们就回家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劳动。他们是赢得战争胜利的主力军。”说明独立战争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来克星顿的枪声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抵抗热情,各地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支持独立战争,B项正确;其它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据题干“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知,此宣言的核心内容应是人权与法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要求人权与法治,D项正确;题干材料宣称人权与法治,没有揭露剥削的残酷性,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因此,《人权宣言》不可能宣告民族国家的独立,排除B项;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纲领性文献,与英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改良蒸汽机的运用和蒸汽机车的运用,煤成为了新型能源,材料中“煤就这样自己运输着自己,驶过铁轨”指的是煤为蒸汽机车提供动力,C项正确;工厂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产生的管理方式,与材料所述运输煤无关,排除A项;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而材料内容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排除B项;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向前发展了,这促进了人口的急剧增长,A项正确;大众教育的推广是重要原因,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是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事,它不能解释1801到1851年人口为什么能增长,排除C项;共产主义运动是指在世界各国开展的共产主义运动,其目的是为了推翻剥削阶级的社会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以1847年6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为开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迄今已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它不能解释1801到1851年人口为什么能增长,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歌》是在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之后作的,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可知《国际歌》的创作与传播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C项正确;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形成,与题干信息“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传唱到全世界”不符,排除A项;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与法国大革命相关,与巴黎公社失败之后所作的《国际歌》没有联系,排除B项;代表了民族解放独立的追求,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信息体现的是“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材料反映出印度民族大起义过程中,印度封建统治阶级广泛参与反英活动当中,这说明英国成为印度各个阶层共同的敌人,体现了印度民族大起义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目标,故选C;封建统治阶级参与其中不能体现反封建的目的,故排除A;印度民族大起义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故排除B;印度民族大起义并没有消除国内阶级矛盾,故排除D。
15.C
【详解】根据材料“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可见,彼得一世进行的这场改革得益于改革者极高的执政能力。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彼得一世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排除A项;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材料不能体现其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排除B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美国内战创造出一种新的国家意识,“nation”(民族国家)一词——一个统一的政治联合体,取代了由分离的州组成的“Union”(联邦),并不断为人们频繁地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美国独立战争,南方和北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南方实行的种植园奴隶制度,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南北矛盾自19世纪起日趋激烈,美国面临南北分裂的危机。1861南方挑起了内战。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本主义革命,经过内战,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维护国家了国家统一,为此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涉及促进经济发展,解放了黑人奴隶,排除AB项;美国内战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改变美国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图片资料“1868年”“废藩置县”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政治上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排除B项;俄国农奴制改革开始于1861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城市化、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C项正确;经济发展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没有全面概括图示信息,排除A项;社会矛盾反映工业化的消极影响,没有全面概括图示信息,排除B项;政治制度在图示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科学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从而启发思想家们认识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B项正确;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思想家、科学家,不代表近代自然科学,排除A项;1859年达尔文发表生物进化论,1848年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但都发生在17世纪启蒙运动产生之后,排除C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据材料“当两端的质量(重量)不等时,天平的持平稳定局面会被打破”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经济发展超过了英法等国,因此掀起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B项正确;材料中图片是反映“英法”与“德国”力量的对比,天平倾向于德国,这说明德国经济实力超过英法,但是A项没有体现结果,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三角贸易”兴起,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而是反映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根据题干“192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商业交换可以使农业和工业之间产生联系,而这需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和货币,否定市场的作用,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与题干“急剧的转变”不符,排除A项;1928年苏联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1936年,与题干“1921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详解】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可知,材料一中“上一轮争夺”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下一轮争夺”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由“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和所学知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是暂时缓和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战后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故选择A。
23.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形成。斯大林模式。经济上,斯大林模式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了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章西女王领导了印度民族大起义,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的独立运动,所以他们讨论的主题是反殖民斗争与民族解放,B项正确;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西方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章西女王”“华盛顿”反对的对象是殖民者而非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制定很多法律法规,就是希望通过立法干预经济,渡过经济危机,因此这些措施的特点是通过立法干预经济,D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D。
26.B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开始走上法西斯道路,进行对外侵略。材料内容都是日本为了美化法西斯主义行径而宣传的。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结合当时日本面临的社会背景经济危机,可以链接知识点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27.B
【详解】根据材料“这段宣告出自80年前26个国家为反对共同的敌人而签署”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三国及其附庸,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耦合,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B项正确;《九国公约》是华盛顿会议的内容,排除A项;《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与“26个国家为反对共同的敌人而签署”不符合,排除C、D两项。 故选B项。
28.A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分析可知,开罗会议尊重了中国的领土主权,A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获得了解放,排除B项;1943年召开开罗会议,1945年二战结束,开罗会议并没有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排除C项;开罗会议属于二战期间的国际会议,与中国半殖民地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9.A
【详解】根据题干“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大发展,并以电灯、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到20世纪初,超过英国、法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A项正确;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强大的政治前提,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45年,雅尔塔会议召开。②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③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④1943年,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时间先后排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1.(1)航海家:哥伦布。
原因:购买他国商品,黄金外流。
(2)法律:《权利法案》;影响: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
(3)国家:美、德。
原因: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视新技术、新产业的投资与发展。
美国:电力、飞机;德国:汽车。
【详解】(1)航海家:结合所学知识,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原因:根据材料“政府鼓励外国商品大量输入”“为别国输送了资金”概括可知西班牙政府大量进口、购买他国产品导致黄金外流,因此被称为“黄金漏斗”。
(2)法律:结合所学知识,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此后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实现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影响:根据材料“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和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
(3)国家: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速度超过3.5%,较英国、法国发展快速。
原因:根据时间“1861—1900”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和德国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视新技术、新产业的投资与发展,后来居上。
成果: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德国人奥托、戴勒姆、狄塞尔等分别发明煤气内燃机、汽油内燃机和柴油内燃机,本茨制造出汽车。
32.(1)变化: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2)影响:①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②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③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观点:同意这种看法。
理由:因为建立的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了市场,违背了经济规律,长期得不到纠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详解】(1)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影响: 根据材料二“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世界提供了一条新的政治道路——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作用:根据材料三中曲线的变化可知,新经济政策和五年计划都促进苏联制造业和经济的发展。观点:根据材料三信息和所学,表明个人的观点是同意。理由;根据所学直接概括即可,如因为建立的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了市场,违背了经济规律,长期得不到纠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33.(1)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或者飞机。
(2)示例1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
视角:政治制度。
阐述: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
观点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观点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
说明①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答案。②符合题意给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详解】(1)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据材料“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果是蒸汽机的使用和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即蒸汽机车或者蒸汽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是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并由此产生了汽车或者飞机。
(2)示例1
观点:据材料“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国际大事件(节选)”并结合所学可提炼观点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拓展。
视角:据材料“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等信息可知,选择视角为政治制度。
阐述:据材料“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的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据材料“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1868年,日本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结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扩展。
观点示例2观点: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观点示例3观点:技术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面貌。
说明①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答案。②符合题意给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答案第10页,共10页
答案第9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