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列子.汤问》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知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要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通过这个故事也让学生学习两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处在初学阶段,学生对文中的文言现象和文言文题材不太了解,教学时应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地诵读课文,并学会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根据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知道两小儿的观点,揣摩两小儿辩论的语气神态,并说出他们的依据。
3、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求知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设计思想】
围绕本单元“科学探究”的主题和新课标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指导思想,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制定本教学案。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纪昌学射 夸父逐日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2、指名说出图片名字,说出大概的故事和道理。
3、介绍《列子》,拓宽学生阅读量。
4、揭题,并齐读,理解题目的意思。
5. 解释加点字
(1)问其故()
(2)而日中时远也()
(3)两小儿辩斗()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及其日中如探汤()()
(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 )
(1)原因(1)正午(3)争辩、争论 (4)距离 (5)热水 (6)判断 (7)谁 通“智”
二、师生合作,理解课文
1、初读课文,大致把握文意。初步感受两小儿的观点。
学习时出示自读要求,并巡视指导。
(1)问题一解决:两小儿到底在辩论什么呢?指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2)问题二解决: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是?
教师板书(观点 理由)
①出示第一个小儿的观点(板书:日始出时近)指生回答,并说出大致意思。教师点拨“去”的意思。了解古今异义的用法。
②学习第一个小孩的观点,指生回答,并说出在这句话中两个陌生的事物。
引导学生理解”车盖”和“盘盂”的意思,并了解到,这个句子是比喻句,生动具体的写出了早上的太阳的大小和中午太阳的大小。同时学生能发现运用了对比,突出了早晨和中午太阳大小的区别。
③学习第二个小孩的观点(板书:日初出远)指生回答,并说出大致的意思。教师点拨“以”的意思。
④学习第二个小孩的理由,指生回答,并说出大致的意思。教师引导“沧沧凉凉”和“探汤”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借助动作来理解。
点拨:借助动作能帮我们更好的朗读课文,而正确的朗读课文,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
⑤学习关于孔子的两句话。
教师点拨,问其故的故,和决,为和知。
三、深入理解,仿“辩”演“辩”
1、提问学生观点和理由,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明确辩论的态度观点,揣摩两小儿的辩论,并同桌练习。
3小组合作练习并展示,师生互评。
四、思辩悟辩
1、明确“太阳距离我们远近”这个问题的科学解释。从两小儿角度,学习启示。
①、辩论的角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要学会多角度的看问题,掌握更多信息,会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②、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两小儿在生活中能细心观察事物,不仅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还有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即使是小孩,也有独到的见解)
③、两小儿谁也不让谁(体现了科学的探索精神,也符合我们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
2、引导学生了解孔子,进而理解“不能决”,学习启示。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是精神
②、天下至大,知识至多,即使是圣贤也不能做到全知全能。
3、教师总结
结合党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再回到课文。其实不论是党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是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这都是语文的魅力,有时候这些文字做为一种人生智慧,不断启迪着我们。不论是两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态度,还是孔子的实事求是、虚心好学的精神,都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依然照耀着我们。因为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的太阳,我们也需要智慧的太阳!下课。
《两小儿辩日》同步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 )。一儿曰:“( ),及日中则如盘盂,(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 )?”
2.解释加点字
(1)问其故()
(2)而日中时远也()
(3)两小儿辩斗()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5)及其日中如探汤()()
(6)孔子不能决也()
(7)孰为汝多知乎( )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孔子不能决也
(4)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
(5)孰为汝多知乎?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个问题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
(1)原因(1)正午(3)争辩、争论 (4)距离 (5)热水 (6)判断 (7)谁 通“智”
3、略
4、孔子不能决也。
5、不能。
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6、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7、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8、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文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陌生了。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的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这节课除了大量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为了让学生准确地找出两小儿辩日的核心所在,我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同学们很快找出答案,“远——近”、“大——小”、“凉——热”。我让学生找出有关辩论核心的一组词,来检查初读一遍课文后的学习状况,得出结论: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我就大胆舍弃了让学生反复研读,并立即放手,让孩子们发表见解,讨论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事实证明,这种“舍弃”符合孩子的需求。对于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及理由,用当今科学的观点做出解释,采用各种形式的辩论,使学生激起探究本文的兴趣,但是缺点是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放在了对太阳远近,两个孩子用不同论据来论证,有什么科学依据上。似乎变成了科学课!因此对于“熟读成诵”及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达成度不够。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太确切,还需要老师去帮扶。
不足: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 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 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示”及“课本剧”表演也能得到展示。(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因为这是第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
在结束反思的这一刻,有种感觉已在心中孕育、升腾。是希望 是方向 亦或是壮志 虽然说不清楚,但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校几位前辈能在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几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原来它真的能给人带来成长的快慰,收获的喜悦。怀着这种情感体验,我第一次想发自内心地对自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