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写于抗战前期“祖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怀念一年前在北京度过的一段生活:那时,作者把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以至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后来因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这篇散文写的就是这个“囚绿”的小故事。但是,联系故事背景,很容易体味到故事的深意:被囚系而枯萎,却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也是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的象征。
学习这篇课文可参考下面的方法:
1.把握行文特点。作者说:“心灵起伏的痕迹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所以,作者在文中采用了曲笔,采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阅读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特点,捕捉它的言外意、弦外音。
2.理清感情线索。本文的行文线索是喜绿—赏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囚绿--释绿—怀绿,但是在这条线索之下还隐含着一条感情线索,它反映了文中的“我”对“绿”的态度和情感的变化。只有体会作者感情在不同段落的不同表现,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才能真正地达到解读课文的目的。
3.注意读写结合。学习本篇课文,读懂是主要任务,但是也可以顺便进行写作训练,做到读与写互相促进。对本书提出的写作训练,希望认真完成。
课文解读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起笔交待时间。单独成段,以示强调。]
我住在北平①的一家公寓②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北平:即北京,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被改名为北平。②公寓:旧时租期较长,房租论月计算的旅馆。)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①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①嵌:qiàn。)[介绍所住公寓房间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并且与南方对比,突出其简陋的特点,为下文写自己对房间的反常选择作铺垫。]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写屋内光照时间长,炎热得“可畏”,进一步为下文铺垫造势。]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房间简陋、狭小、炎热,又不是别无选择,而作者却偏偏选定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这反常的举动一下便引发读者的疑窦:为什么如此偏执?究竟是为了什么?但是作者故意不点破原因,而是卖个关子:“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这就留下悬念,吸引读者非阅读下文不可。]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写孔隙为下文囚绿作必要交代。]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照应上文所说“一个小小的理由”,交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①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②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①瞥见:看到,一眼看见。瞥,piē。②了截:明了简单。了,liǎo。)[对比描写“我”和“伙计”的不同态度。“我”“亳不犹豫”“了截爽直”地选定它,是因为“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伙计”对我的举动“惊奇”,是因为房间简陋,条件太差,对比中突现我对绿的喜爱。文中反复提及“绿影”,“绿”还只是“影”,顾“影”而生喜,以至“喜悦而满足”,爱绿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喜绿。因为欢喜一片绿影,我在公寓里选定了一间简陋的房间。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它是慰安①,它是快乐。(①慰安:安抚、安慰。)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①盼等着雨水!(①涸辙的鱼:在干涸车辙里的鱼。涸,hé,水干、枯竭。辙,zhé,车轮碾过的痕迹。语出《庄子·外物》。)我急不暇择①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①急不暇择: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暇,空闲时间。)[作者在这里快意淋漓地直接倾诉对绿的热爱和渴盼。“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四个排比句,热烈,奔放,讴歌了绿的价值和意义。接着作者又用“怀念”、“心等焦了”、“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等词语来强化对绿的一往情深、一片痴迷。为什么对绿有如此至深至爱之情?原来作者长期“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所以“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形象贴切的比喻,恰到好处地描写了自己的困难处境和对绿急切渴盼的心情。]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①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①移徙:移动、迁移。徙,xǐ。)[写亲近绿的行动。]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说明我亲近绿的原因,是为了摆脱孤独。从这几个句子看出,上文“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隐喻作者社会人际空间的孤独,而这种“孤独”与“陌生”、“困倦”和“不快”,只有在与“绿”的对话中,与“自然”的沟通中才能消解。“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自以为和绿心灵相通,自己是绿的知音,绿也是自己的知音。但是,“我”真的了解绿吗,绿真的了解“我”吗?这个句子能激起读者的思考,对下文起着提示的作用。]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个自然段写赏绿的喜悦。文章照应上段的“涸辙之鱼”,进一步用“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作比,形象地描写了“绿”给处在困境中的我所带来的快活和兴奋。“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个好比格言的句子,内涵极其深刻。它一方面说明,绿属于大自然,人也来自大自然,因此,人离不开绿。绿是生命,绿是希望,所以,渡越沙漠的人望见绿就欢喜,航海的冒险家望见绿就欣悦,“孤独和陌生”的我望见绿就“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不快的记忆”,绿对身处逆境的人是多么重要。另一方面它又说明,人也好,绿也好,它们归属于大自然,都只能任其本性自由地自然地生长,而不能把外来的意志强加其上,因而这句话同时也就含有对违背绿的意志而囚绿的反思和自责。理解这个句子要注意“自然”一词的双关意义。]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①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①揠苗助长: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揠,yà,拔。)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①的摆舞。(①婆娑:盘旋舞蹈的样子。)[这段文字描写我怎样“赏绿”。用细腻的笔触,特写的镜头,饱满的激情,主观的感受,来描画我对常春藤生长状态的守望,描画常春藤在自然状态下的蓬勃生机。至此,我对“绿”的酷爱达到了高潮,为下文的反跌蓄足了气势。“揠苗助长的心情”为下面写“囚绿”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5—7段),写赏绿。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绿枝条蓬勃旺盛的生机,抒发了我对绿深深渴盼和无比热爱的情感。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我。[作者用“忽然”一词掀起波澜,预示着我与绿的关系和绿的命运都将发生急剧变化。“自私的念头”是什么?让我们继续阅读下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写囚绿的举动。“浆液丰富的柔条”表现了绿旺盛的生命力,与下文写绿被囚之后的病态形成对比。]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①的心情。(①抑郁:心情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①的年华。(①猗郁:本是叹词,表赞美。也写作“猗与”、“猗欤”。此处是茂盛的样子。猗,y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这几个句子承本段第一句,具体地叙写自己“自私的念头”。整齐的句式,反复的手法,新颖的比喻生动地阐明了囚绿的动机,表现了囚绿之后得意的心态。我囚绿的动机是自私的,“我拿绿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纯粹是为了自已的需要而占有绿控制绿役使绿;我囚绿的行为是强者对弱者的霸道,“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因此,我和绿之间已不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异化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奴役与被奴役、驱使和被驱使的关系,但是我还偏执地认为这是“爱”,是为了“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这是强者的逻辑,奴役者的偏执,爱的异化。]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采用简截的排比句式,把青藤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在人们眼前。“伸长”、“攀缘”、“舒放”,层层递进,而整个句子,整中有散,长短交错,读起来既简洁明快,又舒展自如。]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这是作者在本文中要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于任何生命来说,它的第一位的和最主要的权力,就是生存。但是,被囚系的“绿”,获得了这种“生的欢喜”吗?一个“好像”,一个引号,向人们暗示了一切。]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①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①蕈菌:蘑菇。蕈,xùn。)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这里写一个联想,好似节外生枝,旁逸斜出,实际是承上文而来。草屋里,床底下,新铺的泥土,全是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地方,但是芽苗“茁出嫩绿”,“蕈菌在地角上生长”,生命在这里庄严地展示它生存的权力。而那个“友人”竟然“一边说一边笑”,“拔去这些野草”,残忍地剥夺了它们的生存权!作者插叙这件往事,显然是对强者恣意剥夺弱者生存权的控诉。当年怪朋友多事,可是现在呢?作者从侧面反省了自己囚绿的举动。]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可是”一转,原来绿“长得更快”,不是由于“生的欢喜”,而是为摆脱幽囚而进行的奋力抗争。这几句描写,为表现绿的性格染上浓重的感彩,不甘被囚、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形象跃然纸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这是专横者的逻辑,明明是我不了解绿,还责备绿不了解我;明明是幽囚绿、戕害绿,却反说是爱抚绿、善待绿;明明是我强奸了绿的旨意,无视绿的自尊,剥夺了绿自由生长的权力,还蛮横地说“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前面说“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从这里看出,我其实一点也不了解绿,我的所谓“了解绿”,在骨子里就是强求绿顺从我,屈从我的意志。在我的潜意识里,对绿从来就没有平等的观念。]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写我的固执,决意仍旧囚系“柔弱的枝条”。]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绿条渐瘦渐弱、日见憔损。青苍、柔绿、嫩黄,细瘦、娇弱,逼真地描写了颜色变化和枝条衰败的过程;“好像病了的孩子”,比喻贴切生动,很能激发人们对绿的同情和对囚绿行径的憎恨。]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写我矛盾的心态。“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产生了恻隐之心,说明我还有善心,还没有失去良知;“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说明我的偏执、专横和自私。“魔念”指什么呢?让我们阅读下文。]
第三部分(第8~11段),写囚绿。着意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我囚绿的专横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这是文章的主体。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表现绿不屈从强暴,向往自由光明的反抗精神。第11段描写绿枝条被囚之后的衰败过程,控诉囚绿的罪恶。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紧承上文,说明“魔念”的具体内容:我的归期,才是“绿囚”出牢的日子。作者把这样的念头称为“魔念”,是对那些一切只以“我”的意志、“我”的需要为转移,而全不顾及弱者和他人利益的强权行为的深深谴责。]
卢沟桥事件①发生了。(①卢沟桥事件: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军队予以还击的事件,即“七七事变”。卢沟桥,在北京市丰台区,跨永定河即卢沟河上,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交代提前开释“绿囚”的原因,同时也点明了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的交代含意非常深刻,一方面,它暗示了正是这段被囚系的日子,使作者推己及绿,对绿的感情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才有下面释绿的行动和对绿的祝福,另一方面,它促使读者深思:“我”囚系了绿,那么又是谁囚系了“我”?这样,作品就由写“我”和绿的关系推广到了写“我”和社会、时代的关系,从而大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写开释“囚绿”的行动。“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对“绿”的形象的高度概括,是对绿的崇高精神的礼赞。“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诚意的祝福”,实际上就是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永久幸福。]
第四部分(12~13段):放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事件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作者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对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作者叙述“放绿”的同时,呼唤平等、自由与光明,点出了文章的主题。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写对绿的怀念。首句"离开北平一年了"遥接篇首,结束了一段深情的回忆。末尾两句直陈肺腑,含意无穷。“我”起初视绿为友,中间呼绿为囚,结尾又称“绿友”,这称呼的变化,反映了我对绿的态度和情感的变化。“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也许会,也许不会。如果我依然“故我”,把“绿”当做可供驱使和奴役的弱者,绿和我怎么会不“面生”呢?如果我,改弦易辙,对绿虚心以待,平等相待,绿和我那就只会相见恨晚,又怎么会“面生”呢?这样的结尾,在平淡的文字中,饱蘸着丰富的感情。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结尾部分,怀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含蓄隽永,回味无穷。
特色鉴赏
1.结构精巧,跌宕多姿。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头上。文章如何开头,这是任何一位作者都煞费苦心的问题。开头方法很多,有即景兴起,因事引出,借题发挥,题外说起等;有明说、暗说、顺说、倒说等。但最基本的开头方法是“冒头法”和“破题法”。“冒头法”是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发散开去,说些好似与题目无关的话;“破题法”开头不用什么发端,马上就能触到本题。冒头法就是曲笔入题,破题法就是开门见山。本文不是采用破题法,而是用冒头法。文章题目是《囚绿记》,但作者却从去年夏间的事情,娓娓道来,逐层展开。先写“我”何以一下子就选定这简陋、炎热的房间,接着补叙理由:能见到一片绿影。进而写“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并极写“我”对绿色之爱,写我赏绿的心境和过程,唠叨半天也看不出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就在这“山穷水尽”之时,异峰突起,作者用“忽然”一词,把文章推进中心:囚绿。这种写法有曲径通幽之妙,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其次表现在线索的安排上。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绿”为线索,按喜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来建构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喜绿”部分引出描写的主体“绿”,“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作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甚至在第9段还轻宕一笔,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着力表现“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放绿”部分巧妙带出故事的背景,暗示文章主题所在。“思绿”部分虽只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枝青藤牵动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作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回味。结构的跌宕多姿,与作者的感情起伏相关联。
2.含蓄蕴藉,深沉厚重。本文采用象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法,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与绿对话,排遣寂寞,这样便赋予“绿”以性灵,“绿”成为“我”的朋友。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语言含蓄优美,富有哲理。如文章第12~ ( http: / / www.21cnjy.com )13段,在平淡地叙写琐事中,也把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此类语句,在文中俯拾皆是。此外,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排比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比喻如“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反复如“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等等。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问题探究
对于本文主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种情况:
第一是从表现手法入手,侧重象征意义的探讨 ( http: / / www.21cnjy.com )。例如,常春藤象征作家不畏强暴、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家对专制的黑暗的旧社会的不满,对自由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囚绿”象征中华民族被日本侵略者囚系,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第二是从心灵轨迹入手,认为本文是作者“率真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的吐露”,“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具体来说,课文描写了情感与理智的三次交锋。第一次在住房的选择,情感上对绿的喜爱击溃了对小屋居住环境恶劣的理智,情感与理智第一次错位。第二次是囚绿,意识到囚绿是自私的,这是理智的作用,但是在对绿的病态爱恋之情的驱动下却采取了囚绿的行动,情感与理智第二次错位。第三次是在“放”与“不放”的抉择中,最后理智战胜了心中的“魔念”。
对于上述观点,你是否同意?你还能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本文的主题吗?
探究思路:
应该说,上述理解都有可取之处,但又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不妥之处。说“绿”“囚绿”都有象征的意义是对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作品写作的背景出发,作品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后,作品写作时间是1938年作者身陷上海孤岛之际,这样的背景自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抗日战争。但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仅仅限于这一点,未免过于窄狭,特别是不能把“我”之“囚绿”与日本侵略者“囚”我中华民族等同起来,“我”之“囚绿”,原本出于“善意”,后来又良心发现,终于释绿,这与侵略者性质完全不同。
情感与理智交锋的说法源自陆蠡对自己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诠释。陆蠡在为《囚绿记》集作序时写道“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深受二者的冲突“,因此有人从这里受到启发,说本文围绕“绿”描述了作者情感与理智交锋的心灵轨迹。这诚然是不错的,但严格来说,这还只是分析作品的感情线索,而不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因为这样的分析没能揭示作品蕴含的深刻哲理。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解读文章的主题呢?我们认为应当变换一个思路,从文章描写的主体“我”与客体“绿”的关系入手。
文章描写了“我”与“绿”从相知、相抗再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盼望与“绿”相知的曲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显然绿处在弱者的地位,我处在强者的地位。作者赞美和讴歌了“绿”“不屈”于强者的摆布,而执意因循自己的本性,向往和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也对“我”单方面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绿”、剥夺了“绿”自由生存的权力的蛮横和专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所以,文章说明的旨意是落在强者和弱者之间平等相处的关系,强者应该怎样真正地善待弱者,而弱者在强者的专制面前也应该怎样不甘屈服,顽强抗争。我们如果这样把握文章的旨意,便不难发现,文章的主题是很宽泛的,它既适用于人与自然,也可适用于人与人,也可适用于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只要言之成理,尽可以见仁见智,不必强求同一。
训练提高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了截 (2)急不暇择 (3)涸辙
(4)移徙 (5)揠苗助长 (6)猗郁
2.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 ,它是 ,它是 , 它是 。
(2)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 的房间,装饰我过于 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的年华。
(3)绿的枝条 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 ,依旧 ,依旧 ,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4)它渐渐失去了 的颜色,变成 ,变成 ,枝条变成 ,变成 ,像病了的孩子。
3. “植物是多么固执啊!它不了解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在空格处填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因为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为了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2)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3)我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
(4)我为了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因为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
4.请你结合课文说说标题《囚绿》的深刻意义。
答:
5.这篇课文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内外两条线索并行发展,相互映衬。请结合课文具体说说这两条线索及其关系。
答:
6.第5、6段,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抒写他对绿的渴盼和热爱,请找出这些比喻,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点,想一想作者借此向我们暗示什么?
答:
7.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自私的念头”指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超过10个字)
答:
(2)“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好像”二字和“生的欢喜”的引号可不可以省去?为什么?
答:
(3)“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作者为什么称“绿友”?又为什么在“绿友”上加引号?
答:
(4)“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魔念”指什么?为什么把这个念头称为“魔念”?
答: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不屈服”表现在哪里?
答:
8.下面语句含意非常深刻,请细细推敲,回答问题:
(1)“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这房间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对其进行描写?最后一句如果改写为“那是因为它窗前有一片绿影”,好不好?
答:
(2)“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真的了解“绿”吗?“绿”真的了解“我”吗?“我”自以为了解“绿”,那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了解”呢?
答:
(3)“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句话蕴含了什么哲理?它对于下文描写囚绿有什么作用?
答:
(4)“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课文结尾句含意无穷,请你站在“绿”的角度想一想,重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答:
9.写作练习:任意地践踏花草,攀折树枝,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被许多人不以为意的现象。读了《囚绿记》,你对这种行为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把它写出来,好不好?
解析与答案
1.解析:这里有些字要注意辨别,如“暇”与“瑕”,“徙”与“徒”;有些字要防止误读,如“涸”、“揠”、“猗”。
答案:(1)干脆利索,迅速果断。(2)急不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待,来不及选择。xiá。(3)干枯的车辙,hézhé。(4)移动,xǐ。(5)拔苗助长,yà。(6)茂盛的样子,yī。
2.解析:这几道题看似简单,其实用意颇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1)紧扣“宝贵”二字展开想象,有助于开拓我们的思维。(2)全是形容词,它启示我们如何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描写事物的特征。(3)注意“依旧”二字,它提示我们注意上下文的照应。(4)抓住一个“病”字展开联想,同时告诉我们对事物要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答案:略。
3.解析:做这道题不能简单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照抄书本了事。这是一道句式选择题,是高考常见的题型,要着眼于提高解题能力。“因为”和“为了”都可以用作介词和连词;用作连词,“因为”表原因,“为了”表目的。分析这道题,“因为”和“为了”用在句子前一部分是介词,用在后面则是连词,而从意义看,我之所以不快,原因是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所以答案只能是(2)。
答案:(2)。
4.解析:对于语言不仅要能理解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表层意义,而且要能理解它的深层意义,这是阅读理解的高层次要求,而语言的深层意义常借助于象征、借喻、双关等等修辞手法,本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对于本文题意的理解,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
答案:“囚绿”从字面上看,是指囚系窗外的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但作者在文中借用象征的手法,已赋予了绿以生命的意义,而且又具体交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所以“囚绿”就是囚系生命,囚系人(包括作者自己),乃至囚系一个民族。
5.解析:这道题是检测有没有把握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重要途径。
答案:文章外在的线索是叙事,作者叙述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囚绿的小故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喜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五个部分结构全篇。文章的内在线索是抒情,是作者对绿的情感的变化。文章先围绕“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个中心,极写对绿的喜爱,此时称绿为“绿友”,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偏执,是爱的异化。接着围绕“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这个中心,描写囚绿的行动,这是在“爱”的幌子下,强者对弱者的占有,此时称绿为“绿囚”,这是异化了的爱的外露。然后又写自己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对绿产生了怜悯和同情,但另一方面“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执意囚绿。最后写自己释绿,祝福绿,并且期盼与绿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是爱的回归。全文就这样紧扣一个“爱”字,写出了作者对绿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6.解析:这是一道高层次的阅读测试题,要求对课文的语句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能从前后照应中见出它的深层意义。
答案:比喻句:“我怀念着绿色,如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共同点:都处于困境之中。作者借此向我们暗示他处境“孤独”、“困倦”、“不快”,他囚系了绿,但是自己也在被囚系之中,与下文写卢沟桥事件遥相呼应。
7.(1)解析:‘自私的念头’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抽象的概念,要求能看出课文第8段的文字就是将其具体化,但是又不能照抄,必须进行概括。阅读的要求就是能将概括的内容具体化,将具体的内容概括化,这是理解的不断深化。这道题符合这一要求。
答案:占有、控制、役使绿。
(2)解析;如何理解“生的欢喜”?就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须从“好像”和引号入手。前者表示不肯定,后者表示否定。常春藤不是“生的欢喜”,那又是什么呢?什么才是真正的“生的欢喜”呢?这便激起我们进一步研读课文。
答案:不能省,这是作者有意暗示我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春藤囚系以后“比在外面长得更快”,这种“生的欢喜”是虚假的,实际上这是它为了挣脱囚系而进行的顽强抗争;真正的生的欢喜是在阳光下面的任由自在本性的自由生长。
(3)解析:这道题看起来难度大,实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它只是测试引号的用法。难就在于,一般人只看到这个引号起否定的作用,“我”与“绿”已不是朋友;而没有进一步看出,它同时也可以看作起强调的作用,突出“我”与“绿”也是朋友,是囚友。
答案:称绿友,照应前文”绿叶和我对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可见我自认为我和“绿”称得上是知交,是“绿友”。作者为什么加上引号呢?是因为“我”把“绿”“囚”了起来,“我”和“绿”已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但是,“我”把“绿”幽囚起来,又是谁把“我”幽囚了呢?从这一点来说,“我”和“绿”又成了朋友,是“囚友”。
(4)解析:本题要求能从上下照应的文字中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
答案:“魔念” 具体指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段所说的:“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也照应了上文所说的“自私的念头”。从这一点来说,“魔念”也就是占有、控制、役使“绿”。“魔念”是个贬义词,作者用这样的词语表达了他对强权暴行的深深谴责。
(5)解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词语,理解时必须找到与之照应的文字。
答案:表现在上文的描写中:“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8.(1)解析:这是一道章法艺术的测试题,反衬和悬念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案:房间简陋,炎热。条件很差的房 ( http: / / www.21cnjy.com )间,就因为有一片常春藤的绿影,我便毫不犹豫地选中了它,这便很好地反衬了我对绿无比热爱的情感。不能改,改了以后,不能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2)解析:这个句子在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重要作用容易被忽视,理解它,需要对照下文的描写进行分析。所谓“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是自以为是的,实际上我根本不了解绿;“了解”,只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绿的一个托词罢了。
答案:不了解。我将‘绿’囚系起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便完全违背了它“永远向阳光生长”的本意。“绿”也不了解“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自以为了解“绿”,原来是要求“绿”按照“我”的意志生存,供“我”驱使,供“我” 奴役,这是一种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上的牺牲“绿”的自由和生存权的“了解”。
(3)解析:对这个句子主要是要能看出“自然”一词的双关意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一方面说人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绿都来自大自然,只能在大自然中才能生存;另一方而是说,人和自然都只能任其本性,自由地自然而然地生长,不能把外来的意志强加其上。这句话实际是对囚绿的反思和自责。(参看“课文解读”)
(4)解析:课文以问句结尾,语意含 ( http: / / www.21cnjy.com )蓄而意韵深长,目的就是启发读者深入探索和思考。思考的方向首先要从全篇着眼,注意称呼的变化,及随之而来的感情的变化,再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开头称绿影,中间称绿 ( http: / / www.21cnjy.com )友,接着称绿囚,最后又改称绿友。开始“绿叶和我对话”,“我”自以为“了解”“绿”,故称其为“友”;后来“我”蛮横地把“绿”囚禁起来,“绿”却“永不屈服”,于是“绿”对“我”陌生,乃至发生对抗,故称其为“绿囚”;最后“我”又渴盼与“绿”重归于好,故又改称“绿友”。“绿”会不会对“我”“面生”呢?要看“我”对“囚绿”是如何反思的。如果“我”依然故我,则“绿”只能感到“面生”;如果“我”能改弦更张,与“绿”平等相处,让其“向着阳光”自由生长,那么“绿”会引“我”为知交。
9.解析:联系课文可从强者和弱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的角度立意,从人与花草树木的关系来看,人是强者,花草树木是弱者,人应该自觉地与它们平等相处,尊重它们的生存权。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大自然是强者,人是弱者,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大自然才会尊重人类,否则大自然会加倍地惩罚人类。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