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安塞腰鼓》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22:06: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3《安塞腰鼓》教案(共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及文章语言的美感。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重点难点
1.整体感悟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
同学们,刚才你们观看的这一段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就是我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给你带来哪些震撼 在这样激越的舞蹈面前,我们谁都会觉得它非常精彩。可是真要我们用文字去描述这舞蹈,却又会觉得很难很难,会感到语言的匮乏。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安塞腰鼓》,去欣赏作家刘成章的精彩文笔吧!
二、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刘成章,作家,共产党员,陕西延安人。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主要成就有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代表作品有《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安塞腰鼓》是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刘成章是一位有深厚文学功底和善于刻画描写的实力派作家,他的散文作品饱含着强烈的时代精神、较高的艺术性和浓郁的陕北特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畔(pàn) 晦暗(huì) 困倦(juàn)
瞳仁(tóng) 捶(chuí) 戛然(jiá)
烧灼(zhuó) 亢奋(kàng) 羁绊(jī)
愈加(yù) 恬静(tián) 冗杂(rǒng)
束缚(fù) 淋漓(lín) 骤雨(zhòu)
磅礴(páng bó)
教师利用多媒体提示学生积累词语。
2.快速阅读全文,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1)按照安塞腰鼓表演的程序,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以腰鼓为线,用“ 的腰鼓”形式的短语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2)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要求说明划分的理由)
学生讨论,明确:
按安塞腰鼓表演顺序,可将全文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安静的腰鼓(1-4)
激越的腰鼓(5-27)
寂静的腰鼓(28-30)
(2)第二部分分层理由: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四次,充当层次标志,自然将第二部分分成四层:
宏伟的场面(5-13)
雄壮的响声(14-17)
击鼓的后生(18-22)
奇丽的舞姿(23-27)
四、合作研讨,指导朗读
1.让学生就近成立六人小组,分组商讨朗诵方案并进行组内试读。
2.各小组之间交流朗诵方案,确定最佳方案。
3.教师引导学生研讨:
(1)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应怎样读 适宜多少人朗读 为什么
(2)第二部分应如何读 为什么
①从文中挑出形容安塞腰鼓的词语或句子,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
②从句式和修辞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生积极研讨,并相互交流,最后明确:
(1)第一部分应满怀期待之情,读得沉稳些,中速而不乏力量。因为第一部分写的是腰鼓表演前的准备,腰鼓尚未敲响,后生们正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第三部分朗读时要读出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轻声。因为这一部分描写的是腰鼓表演突然结束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大脑仍在回想刚才火烈的表演,心灵仍沉浸在表演的激情之中,还没有回过神来,场面上一片寂静。
第一部分应由一名男生朗诵,第三部分则可让一名女生朗诵。
(2)第二部分,整体要读得激越、昂扬、饱满、快而有节奏感,刚健有力。这是根据腰鼓表演的特点和文章语言的特点决定的。
①词语:壮阔、豪放、火烈、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
句子: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a.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短句,营造出一种激越的气氛。
b.文中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加上又多是短句,使文章的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文中的排比运用在句内、句间、段间,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很多。如:“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等,层层递进,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又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排比句,对偶工整,气势昂扬;再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一连用三个排比段,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文中常与排比结合使用。 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就突出了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五、诵读课文
1.根据朗读方案,组成20人小集体,尝试朗诵全文三遍。
2.全班学生共同参与,集体“大合唱”数遍。
六、课堂小结
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七、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
一、提出疑问,合作探究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句 这一段中运用排比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6.“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会听到这样的“鸡啼”
7.西北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1.用“茂腾腾”来形容后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美感。 “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激情,“茂腾腾的后生”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情奔放。
2.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运用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3.“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4.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江南更多的是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6.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写实)
7.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但是,“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二、讨论交流,领会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主旨可做多角度理解:
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2.表现要冲破阻碍、束缚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3.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4.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 “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
三、再读课文
再领会了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有人这样形容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的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黄土高坡》,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宏的散文,有着雄浑奇伟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入手,上节课的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它的气势,这节课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寻美点,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和语言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进而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最后以一首激昂的《黄土高坡》结束全篇的教学,达到艺术的效果。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