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4 01: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单元试卷
第一部分 (1—5题 18分)
1.下列加着重号的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3分)
A.北冥(míng) 鲦(tiáo)鱼 大庇(pì) 骈(pián)死
B.鲲(kūn)鹏 濠(háo)梁 怒号(háo) 学(xiào)半
C.迁徙(xǐ) 槽(cáo)枥 嘉肴(yáo) 不外见(jiàn)
D.挂罥(juàn) 叱(chì)牛 塘坳(ào) 抟(chuán)扶摇
2. 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讲信修睦(培养和睦气氛)
C.教然后知困(困惑)    老有所终(终老的保障)
D.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强盛)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
3.下列各项两个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北冥有鱼     盗窃乱贼而不作
B.选贤与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兑命》曰“学学半”
D.系向牛头充炭直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古诗文默写。(6分)
(1)《马说》中表达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而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石壕吏》中运用对比,生动描写官吏粗暴蛮横和老妪凄楚可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生乃国之本,家安则民乐,这种思想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济世情怀一脉相承。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道之行也》中的“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B.《北冥有鱼》中写到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这些不同的景象,意境广大,同时都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之时,诗人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以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的对比,
反映了庄子对于顽固不化的惠子的鄙视,表现了高洁的人生情怀与庸
俗的人生态度的对比。
第二部分(6—20题 42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6—7题。(5分)
【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唐] 杜 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乙】卖炭翁(节选)
[唐] 白居易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乙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两句体现出宫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丑恶行径。(2分)
7.甲诗称南村群童为“盗贼”,乙诗称黄白宫使为“翩翩两骑”,请说说两诗中谁才是真正的“盗贼”,并分析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选文,回答8—11题。(13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③,无施劳④。”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⑤之。”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释】①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②盍:何不。③伐善:夸自己的好处。④施劳:表白,功劳。⑤怀:关怀,照顾。
【参考译文】
【乙】颜渊、季路站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穿的衣服,和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8.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3分)
(1)男有分,女有归
分:_________________ 归: _________________         
(2)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_________________
(3)敝之而无憾 敝: _____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描述了儒家______的社会理想;乙文中孔子说出了___________的崇高理想。(2分)
11.儒家经典在表述思想时是讲究修辞的。上述两文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各举一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选文,回答12—14题。(7分)
古人为什么要睡瓷枕
①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瓷枕从唐代开始广泛流行,宋代达到鼎盛,明清时期逐渐衰微,直到20世纪才退出历史舞台。
②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瓷枕陪伴人们入睡至少有1 000多年的历史。睡瓷枕并不舒服,为什么却能够流行这么久呢?它的魅力在哪儿?
③今天我们不能理解古人睡瓷枕的习惯,是因为现代人对古代的生存环境、睡眠习惯、养生理论一知半解。瓷枕真的是用来睡觉的吗?是的,除了一部分瓷枕是陪葬品,大多数瓷枕是实用品,以前的人们确确实实枕着它睡觉。
④瓷枕最重要的功用,在于夏天可以消暑去热。
⑤没有空调的夏天该怎么熬过去呢?古人通风、打扇、铺箪、用冰,另外,还有一样消暑神器,那就是瓷枕。唐宋以来的诗文对瓷枕不吝赞美。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塞发冷泥丸惊。”这几句诗既说明瓷枕是文人间的馈赠,也直接反映其盛夏消暑的功能。
⑥关于瓷枕的高度,我们也可以从古人的养生言论中找到答案。古人认为枕头高三寸或四寸比较合适,而且他们倡导侧卧的睡姿。清《养生随笔》:“太低则项垂,阳气不达,未免头目昏眩;太高则项屈,或致作酸,不能转动。酌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亦觉安舒。”《显道经》:“枕高肝缩,枕下肺蹇。以四寸为平枕。”
⑦而在描写女子闺阁生活的词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瓷枕的另外一个功能——支髻固发。古时女子头发很长,梳发髻更是耗时耗力,所以午睡时女子睡瓷枕便可以保持住发髻不散乱——只有硬质的枕头才能有这样的功能。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但从诗歌中可以得到间接印证:女子睡觉时并没有把头发完全打散,她们依然用钗或簪固定发髻。所以睡瓷枕自然可以为女子固定发髻提供方便,尤其是唐、五代以来女性以高髻为美,如意头形的“山枕”就更适合女子使用了。甚至就在几十年前,东莞地区依然有人使用这种瓷枕,结婚后的妇女梳发髻,往往一个月才梳一次,只有睡瓷枕才能保持头发不散乱。这种传统流传了很久。
⑧另外,古代的瓷枕还担当着祈福辟邪的重任。唐宋时期流行的瓷枕以北方窑口出品居多,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间隙,河北等地的普通工匠依然通过制作这方瓷枕将祝福传递给千家万户——祝愿今晚枕着瓷枕的人平安、乐观、富贵。以河北磁州窑为代表的瓷枕,枕面上的文字灵动风流,大多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生活情趣,寄托了古人浪漫蕴藉的情怀,他们仿佛透过冷冰冰的瓷枕向遥远的我们送来问候,轻轻道一声带着历史余温的“晚安”。
12.选文第②段加着重号的词语“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标题《古人为什么要睡瓷枕》既点明了文章中心,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由于现代人的生存环境、睡眠习惯与古人有很大差别,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古代人睡觉枕瓷枕的行为。
C.选文列举了大量的古籍来介绍瓷枕的功用,每一项功用都能找到直接的依据。
D.选文思路清晰,内容丰富,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14.请结合全文说说瓷枕在古代都有哪些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选文,回答15—18题。(12分)
马鸣风萧萧
刘白羽
①我有过一匹菊花青马,马鬃很长,性情柔和,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三下江南,大踏步后退、大踏步前进时,我骑着它,走过冰冷的松花江,在马背上吟过一首诗:长空一月压林低,千里冰封走战骑。遥望烟火弥漫处,三军刚到正合围。
②这匹马老了,虽然还竭尽忠心,努力报效,但终究气喘吁吁,不胜驱驰了,我不得不眼看着人家从我手里把它牵走了,我心里非常难过,抓把炒黄豆喂给它吃。它用柔软的嘴唇在我掌心里蠕动着咀嚼着,而后,又伸长脖颈在我身上磨厮着,我忽然发现它两只眼眶里濡濡流下了两行泪水,这真使我的心房为之深深战栗。
③但,马绝不是柔弱的生灵,马有马的烈性,正是这种烈性使它在狂风暴雨、枪林弹雨中任意奔驶,而且这种烈性,也会传导给人,燃烧起人的求战热望。有一回,当我勒了马屏住气息,等候前面传来爆裂的枪声时,我发现马的两只耳朵在簌簌抖颤,两只前蹄不断踏动,全身肌肉和鬃毛都发出一种渴望临战的精神。而后,当号声响起时,我刚翻身上马,它就像离弦之箭一样勇猛冲飞而前,那真是在飞,全身拉成一条直线。我伏在马上,马的烈性传到我身上,我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这是一种生命的强大的暖流啊!它把我和马融合在一起。风,那样猛烈地劈面而来、呼啸而过,用不到我的鞭策,马自己就奔向火线。是的,那里有流血、有死亡,但这一切在这一刹那间都不在话下,只有一种胜利的快感在大大鼓舞着我们,马不畏惧战争,而是渴望战争。还有一次,我骑马夜涉辽河,水涨流急,又是漆黑之夜,伸手不见五指,但,在这紧急关头,马仰起脖颈微微嘶鸣了一声,甩了甩尾巴就踏入河身。我只觉得水在周围旋转,几次卷入旋涡,我一提缰绳,马便跳跃而起,后来,在最深的河心,它竟展开四蹄,浮游起来,它不但那样勇敢,而且那样机敏。我在一首诗里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夜涉流急频跃马,晨行霜冷苦吟诗。
④我真喜爱真正的骏马呀!它长得那样英俊、那样飒爽,它的眼光充满智慧,它的肌腱饱含雄健,它眷恋自己人时何等挚爱,它冲向敌人时那样猛烈,它的四蹄在大地上敲出鼓声,它的长啸给人带来豪情,它既像一缕柔情,又像万里雷霆。而今,距离战争时间很遥远很遥远了。就在战争后期,也由于换了吉普,而与马作别,但现在,我想起来,还是那样恋恋于我的战马呀!……前面,谈到我和那匹菊花青马分手时马的动情之处,我还没有说养这匹马的饲养员呢!他夜里伴着马睡觉,为了夜半更深起来喂上饲料,他给它引最清凉的水饮,每到宿营地,他看到马身上汗水淋漓,他就埋怨我不该骑得太狠。那天,人家牵了这匹老马走时,他竟坐在空落落的马槽旁边痛哭了一场。
⑤我想不起人与畜之间,有什么比人与马更有深情的了,更生死与共、相依为命的了。有人也举出猫,但猫是在热炕头上打鼾的动物。有人也许举出狗,但狗是欢喜向你谄媚的动物。马,不是这样,它自有独立不羁的风格、英雄豪放的骨气。
⑥我再讲一个关于马的悲剧的故事。那是1938年夏天,在河北大平原上,青纱帐一望无涯,赤日烘烤着大地,我们从冀中驶向冀南,我骑的是一匹枣红马。那可真是一匹骏马呀!它红得像火炭一样,大概就是古小说里所说的“赤兔马”吧!那身个,那长样,都是充满豪情、充满灵气的。我们一行人骑着马涉渡滹沱河,就赶上平原上时常突现的狂风暴雨。先是一朵乌云,旋即倾盆大雨。我们放眼四顾,只有一片绿色大海的庄稼地,连个看瓜的窝棚也找不到,于是我们只有策马狂奔,人和马冲狂风迎暴雨,都淋得湿透。也许就因为一下赤日炙人,一下雨冷如冰,我们到了宿营地,那马竟然一夜不食不饮而死去了!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是那样的一匹马呀!那是一只美丽的火鸟!但我爱它我却骑死了它……我记得当我们到达宿营地,我跳下马来,还爱抚着它那锦缎一样光滑的颈项,而它也把头伸向我,微微喷出鼻息,用柔软得像奶脂一样的嘴唇,灵巧而依恋地在我身上、手上、脸上摩擦着。这是何等样的一出悲剧呀!我爱这匹红马,但我骑死了这匹红马。几十年时间流水一样过去了,可我的心灵里还存留着这匹马的景象,我的心灵里还充满对这匹马的疚仄之情……是的,这深沉的悲剧,使我更多地怀念起战争,只要一想到那峥嵘岁月,我还是不能不想起战马。现在我明白了,不正是由于我曾经乘马在战场上飞奔,才最理解“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诗的意境,那是多么豪爽、多么旷达的美的意境。我老了,但在我的一生中,我还是不能不为我曾经获得过那一种意境而自豪呢!不过,上面说的那种疚仄也就更深更深地渗透了我的灵魂了。
(有改动)
15.文章中写猫和狗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什么作者会说“才最理解‘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诗的意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材料和选文,说说军旅生活熔铸了刘白羽的什么精神品质。(3分)
【材料】他的文学作品,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和军旅生活密切相关,相当长的戎马生涯,锻炼了刘白羽的筋骨、体魄,熔铸了刘白羽的胆量、气质和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著阅读。(5分)
保尔顿时惊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爬上了樱桃树。保尔像猴子一样灵活,飞快地爬上棚顶,又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19.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主人公保尔。(3分)
20.小说紧接着写了与“枪”有关的哪两个情节?请简要概括,每个情节不超过8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21题 40分)
21.写作。(40分)
我们仰慕古圣先贤,追寻他们的济世情怀;我们崇拜英雄伟人,追寻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感恩父母师友,追寻他们的感人一幕……生活中,这些人的优秀品质影响并帮助着我们。
请以《追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
2.D
3.A
4.(1)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2)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D
6.狐假虎威、横行霸道、强取豪夺
7.黄白宫使才是真正的“盗贼”。群童为盗,年幼调皮,也可能是家贫所需,这是社会现实原因,情有可原。而黄白宫使,名义上是征用,实则是强取豪夺、蛮横无情,才是真正的“盗贼”。
8.(1)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2)兴起 (3)破旧
9.(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顾。
10.大同 仁爱无私
11.①排比。如甲文中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乙文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对偶。如甲文中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2.不能。“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最少,说明瓷枕陪伴人们入睡的历史最少已有1 000多年,实际上可能比1 000多年还要久。如果去掉了,就变成了瓷枕陪伴人们入睡只有1 000多年的历史,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13.C
14.①消暑去热;②益于养生;③固定女子的发髻;④祈福辟邪。
15.文章中写猫和狗起对比衬托的作用。以猫慵懒打鼾和狗谄媚的特性来衬托突出马独立不羁的风格和英雄豪放的骨气。
16.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和马之间亲昵互动的场面,表达了“我”对马深深的依恋与喜爱之情。
17.“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意思是落日西照,旌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我”曾乘马在战场上飞奔,与马相融,无所畏惧地奔向火线的场景历历在目,赞叹了马的烈性、勇敢和机敏。所以理解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意境。
18.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的满身烈性,驰骋于战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奋勇精神;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充满智慧、饱含雄健、满怀深情的纯粹品质;熔铸了刘白羽如马一样独立不羁、英雄豪放的骨气。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动作
20.保尔在砖瓦厂藏枪,中尉找枪。
21.
追  寻
一日同窗便是缘,而同窗三载,同桌又一直从未改变,这可是多深的缘啊!都说光阴似水,似水般匆匆的光阴里有他的笑意盎然也足够阳光。他——我的同桌,在这三年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使我得以拥有如今的自信与笑脸。
相  识
九月,从来都是混杂着初秋的惆怅和夏末的余温,既有眷恋与忐忑不安,又有欢乐与不已的兴奋。
一开始,没有一拍即合或者热火朝天,我们只是按班主任的安排坐到一起。我沉浸在与旧友重逢的欣喜中,对他只有显得拘谨又简单的自我介绍。而他也只是安静地坐着,低调得很。我尚不知道他的“传奇”,只是那工整认真、一丝不苟的作业实在让我又惊异又敬佩。
相  知
他的光芒在随后的日子里一点一点显露。
我以前从来不会想到,其貌不扬的同桌竟然如此优秀——敏捷的思维、优美的文笔,既有演讲台前的慷慨激昂,又有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杀。我被震撼到了,内心也生出那么一点点斗志:他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于是我不再每日晃晃悠悠无所事事,也会学着像他一样在语文课上大声朗诵,或者在历史课上奋笔疾书。除此之外,影响我的还有他的笑。熟悉之后,我发现他竟然如此悠闲风趣。他懂得从哪里找快乐,或者自己制造快乐。处得久了,这快乐自然也传染给了我。原来,我也能学会认真和自信。
相  敬
他一天天变得更厉害,与他同桌的我也一日日地成长蜕变。我们早已熟稔彼此的一举一动,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与他相似起来。他说:“我觉得你真是最好的同桌。”我回应说我觉得他也是。因有他做同桌,我才不敢沉迷于其他,甚至荒废学业。他总能让我知道,怎样做正确的事,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
他,无疑是在这满是繁华的青春岁月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