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清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色。
学习目标 1.掌握军机处的设立及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理解清朝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的危害。(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了解清朝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表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掌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北京
大观园
金陵十二钗
贾元春 贾探春 薛宝钗贾迎春 贾惜春 林黛玉李 纨 秦可卿 贾巧姐 王熙凤 史湘云 妙 玉
金陵十二钗
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长篇小说
一、《红楼梦》
曹雪芹
1724-1763
名霑
清朝文学家
《红楼梦》
[zhān]
《红楼梦》
曹雪芹创作了前80回,
高鹗续写了后40回
清代乾隆晚期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作 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初 名:
《石头记》
评价
《红楼梦》不仅具有很好的思想性,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语言优美生动,刻画人物细腻传神,塑造了许多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后人对它的喜爱和评论经久不绝,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戏剧联系现实,反映民众心声
剧种剧目繁多,表演雅俗共赏
明清小说
唐诗
宋词
元曲
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示意图
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怎样的发展趋势?
从高雅到通俗
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文化的兴起
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明朝小说出现的背景思考。
戏曲
先秦(萌芽)---原始歌舞“秧歌”
元朝(成熟)---元杂剧《窦娥冤》、《赵氏孤儿》
→
→
清朝(繁荣)
昆曲
京剧
昆曲
二、 戏曲
(一 )昆 曲 过 程 1、兴起: 2、发展: (1)时期:
(2)代表作:
3、顶峰: (1)时期:
(2)代表作:
4、衰落: (1)时期:
(2)原因:
又称昆剧、昆腔,原式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明朝万历末年,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朝前期
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清朝中期以后
脱离广大群众和现实生活。
百戏之祖
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的形成
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 四大徽班 到北京献艺。后来,徽调吸收昆曲、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在道光年间形成新的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 京剧。
京剧在清朝广泛流传的原因有 群众喜爱 皇室支持 艺术家的创新
京剧艺术手段
唱、念、做、打
京剧的四大行当
生 旦 净 丑
生 旦 净 丑
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指女子,又分正旦,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
指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
指丑角,俗称“三花脸”,又分文丑,武丑,铁丑。
京剧脸谱色彩
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
红色寓赤胆忠心
紫色寓智勇刚毅
黑色寓忠正耿直
白色寓奸诈狠毒
蓝色寓刚强勇猛
绿色寓侠骨义肠
黄色寓凶狠残暴
《同光名伶十三绝》
沈容圃绘《同光名伶十三绝》,描绘了清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京剧名家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中国申报项目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申遗成功!
“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及其微妙的庄严和宁静。在美的欣赏之前,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京剧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
”-----罗伯特·里特尔于1930年首次看到京剧《国色天香》的评价
梅兰芳《国色天香》
经典走向世界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起源 (1)
(2)
(3)
2、定型 (1)时期: (2)节日:
3、意义 (1)
(2)
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
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
有些节日则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秦汉时期
除夕、元宵、端午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民族的文化特色
康乾盛世
繁荣
危机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隻立千古——《红楼梦》
2.百戏之祖—— 昆曲
3.国粹经典—— 京剧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主席
本课小结
( )1.《红楼梦》一经面世,就立即得到广泛传播;现已传遍海内外,并形成了一门专门对它进行全面研究的学问——“红学”。《红楼梦》经典永流传的主要原因是
A.图文并茂 B.荒诞不经 C.通俗易懂 D.思想深刻
一、选择题
D
( )2.《红楼梦》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踩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这一观点肯定了《红楼梦》具有
A.史料研究的价值 B.浪漫主义的色彩
C.艺术鉴赏的价值 D.教化百姓的功能
D
( )3.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表达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到句式灵活,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
A.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儒学化的思想诉求 D.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
( )4.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
A.经济发展促进文化重心转移 B.文化传播受交通条件的影响
C.商帮活动推动市民文化传播 D.政治重心的文化吸引力增强
B
( )5.叶圣陶在其《昆曲》一文中写道:“昆曲跟平剧(京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 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 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救他们的没落, 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作者认为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昆曲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B.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
C.昆曲已经脱离广大民众 D.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
C
( )6.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徽调基础上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之后逐渐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A.群芳争艳 B.一脉相承 C.融合创新 D.异彩纷呈
C
( )7.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
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 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 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
C
( )8.乾隆帝营建的畅音阁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康熙至嘉庆年间,朝廷专门命人编纂大量宫廷大戏,如根据《水浒传》撰写的《忠义璇图》,根据目连救母故事撰写的《劝善金科》等。由此推知,京剧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因为
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统治者文化生活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明清小说的发展成熟
B
A.京剧是多剧种融合的产物 B.京剧是我国的“国剧”
C.京剧形成得益于政府支持 D.京剧成熟于道光年间
( )9.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下图所示京剧的形成过程表明
A
( )10.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的自由人生和以贾政为代表的道学人生的冲突,表现了对主体意识的礼赞······《西游记》通过对孙悟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自我完善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表达了个体人格与群体人格、主体意识与伦理意识统一的人格理想。”材料中体现出明清小说
A.肯定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B.表达出离经叛道的思想
C.发扬了与世俗化抗争的精神品格
D.赞扬了世俗生活的美好
A
新知讲解
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
政治上
国家大统一,政治稳定。
经济上
工商业市镇繁宁发达,导致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科技上
明清两代书坊、印刷业迅速发展。
文化上
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两手政策(清代大兴文字狱),实际上激起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和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