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离骚(节选)》 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离骚(节选)》 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21:3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文学价值。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诗人坚守高洁人格和追求高远理想的高尚节操。
重点难点
重点
1.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
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文学价值。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诗人坚守高洁人格和追求高远理想的高尚节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屈原是一位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至今,人们仍会在端午佳节纪念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去聆听他的一段真情诉说。
二、检查预习,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查阅到的屈原的相关知识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屈原(约前 339—约前 278),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章》《渔父》《招魂》等。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他力主革新政治、举贤任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呼号奋斗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于是,他用诗歌倾吐自己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2.教师补充其他知识点。
三、朗读课文,感受节奏
1.指生诵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读音和节奏的划分。
孟陬(zōu) 览揆(kuí) 肇(zhào)锡
扈(hù) 辟芷(zhǐ) 汩(yù)
塞(qiān) 陛(pí) 骐(qí)骥(jì)
修姱(kuā) 靰(jī)羁 謇(jiǎn)
朝淬(suì) 蕙纕(xiāng) 揽茝(chǎi)
谣诼(zhuó) 偭(miǎn) 忡(tún)
侘(chà)僚(chì) 溘(kè) 攘诟(gòu)
芰(jì)荷 岌(jí)岌 杂糅(róu)
2.听范读录音。
3.教师点拨诵读节奏。
4.学生有节奏地齐声朗诵全诗。
(设计意图:朗读是理解诗歌的基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助于把握诗歌情感。)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诵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诗句含义,标记重点、难点的字词和语句,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诵读中的疑难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诗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词
春与秋其代序
古义:时序更替。
今义:指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
恐美人之迟暮
古义:代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 一说是屈原自指,一说指楚怀王。
今义:美貌的女子。
哀民生之多艰
古义:人生。
今义:人民的生计。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水势大,或广阔而壮大。
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设计意图:这首诗难度较大,但课下注解比较详细,教师点拨,学生自译、讨论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赏析诗歌第1、2段
(一)赏析第 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
2.思考: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3.讨论明确:
(1)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2)皇考为“我”命名。
4.小结:
第1 段,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 和名字由来。前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四句言皇考为“我”命名。从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诗人自述出生于寅年的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日子,加之出生后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二)赏析第 2 段
1.学生朗读第 2 段。
2.思考:
(1)这一段可分为几层 怎样划分 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一段可分为三层。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夕揽洲之宿莽”为第一层,“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为第二层,“不抚壮而弃秽兮……来吾道夫先路。”为第三层。
(2)第一层写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 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诗人感到时光如逝水后他是怎样做的 第一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①诗人既有“内美”又有“修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②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连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③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采撷山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即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修养,早晚勤勉修德。
④这一层诗人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并为之积极努力,勤勉不懈。
(3)第二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二层从天时运转,季节更替,草木零落,年岁流逝,写到担心有才德、有作为的人如不能及时建立功业,则将年华虚度,无所成就。
(4)第三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一层叙述对楚怀王的期待,期望他去除邪恶污秽,明修法度。驾上骏马向前驰骋,诗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3.小结:诗人运用比喻修辞,一方面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日月交替,季节更迭,草木零落,进而担忧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不能及时建功立业,于是提出“弃秽”“改度”的政治主张,表示愿为变法图强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实正好与之相反,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做了铺垫。
(设计意图:围绕诗歌内容、情感设计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六、合作探究,拓展思路
1.思考:有人说,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忠君”思想。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的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以及忧患意识,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这一思想呢
2.学生各抒己见。
七、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掌握第 1、2段大意,归纳整 理相关知识点
八、板书设计
离骚
出身:出身高贵,降生祥瑞,名寄厚望
品质:内美,修能
行为:勤勉修德
愿望:弃秽改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巩固,导入新课
1.课堂检测第1、2段知识点。
2.齐读前两段,回顾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学生连贯理解诗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一)分析第 3 段
1.朗读第 3 段。
2.思考:
(1)诗人因为“蕙纕”“揽茝”而遭嫉、被贬,反映出怎样的现实
(2)从这一段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状态的词,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及这种心理状态表现了什么。
(3)对于这种社会现实,对于自己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持怎样的态度 用诗中语句回答。
3.讨论明确:
(1)诗人追求美德,洁身自好却遭嫉、被贬,反映出屈原与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
(2)“哀”“怨”。民生之多艰;朝谇而夕替;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时俗之工巧。“未悔”。 余心之所善。
“哀”“怨”揭露了楚国政治黑暗、君王昏聩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因“蕙壤”“揽茝”而遭嫉、被贬产生的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未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追求和至死不悔的决心。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坚守人格)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洁身自好,一身正气)
4.小结:这一段作者抒怀,写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
5.背诵第 3段。
(二)分析第 4段
1.朗读第 4 段。
2.思考:
(1)找出表现诗人心理状态的词以及所领起的内容。
(2)上文写“九死其犹未悔”,第 4 段开头写“悔相道之不察”。“不悔”与“悔”是否矛盾呢
(3)这一段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明确:
(1)“悔”。 领起对自我深入冷静的反省。
(2)不矛盾。“九死其犹未悔”写的是诗人正道直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而遭到小人诬陷、倾轧,君王疏远,但诗人始终心志弥坚,初心不改。第 4段主要写诗人打算回车复路,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悔相道之不察”中的“悔”是就政治活动中的进退而言的,并不意味着诗人就此放弃操守,否定自己的理想。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3)“悔相道之不察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这几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作者由“悔”生“退”,“退”的目的是“复修吾初服”,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长余佩”“佩缤纷其繁饰”,之后,作者不仅回到了“九死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让我们看到一位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4.小结:这一段作者在自我反省,否决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继续前进的念头,退而坚守初衷,表明了诗人志洁行高,执着坚守美质的精神。
三、再读诗歌,赏析句子
1.学生齐读第3、4段。
2.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学生自由发言。
4.师生共同鉴赏。
示例: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赏析: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余虽好修姱以勒羁兮,謇朝许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缓兮,又申之以揽茝。
赏析:写诗人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然是他“蕙纕”“揽茝”。从中可以看出屈原同周围一群小人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出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鸷鸟之不群兮……固前圣之所厚。
赏析: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了作者以先贤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4)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赏析:这几句的中心内容,在于表现诗中“我”与险恶的现实难以相融这一矛盾,包括“我”与小人的矛盾、“我”与国君的矛盾和“我”思想上的矛盾。 “我”对改革弊政的困难估计不足,因而有了“复路”的想法。但“复路”并不意味着妥协,这正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品格和坚持理想的精神。
四、比较鉴赏,归纳特点
(一)比较阅读《离骚》与《氓》
1.《离骚》与《氓》有什么异同点 (提示:从形式、风格、手法等入手)
2.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明确。
不同点:
(1)形式:《氓》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的句子不拘长短。
(2)风格:《氓》为现实主义风格;《离骚》为浪漫主义风格。
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二)《离骚》的艺术特色
1.《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赏析。
2.指名回答。
3.教师总结明确。
(1)“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离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含蓄委婉而富有情韵,营造了清丽的意境,增强了抒情效果,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移情”技法的运用。
课文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诗人对那些美好事物,如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即“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些意象中。 “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3)对偶手法。
如“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工整。
(设计意图:在《离骚》与《氓》比较鉴赏的基础上,归纳《离骚》的艺术特色,水到渠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并背诵第3段。
2.学习本文后,结合屈原的身世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美政”思想的。
3.本文哪些语句对你的人生有所启发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