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3 23:32:2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制度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朝 ( )
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
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2.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
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 B.法制观念趋于成熟
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 D.礼法并用治国思想
3.自汉武帝元封五年起,刺史开始在常驻地方设立固定治所。下表是东汉部分刺史治所与所在郡国的治所情况。这样的安排 ( )
刺史 豫州刺史 扬州刺史 凉州刺史
所在郡国 沛国 九江郡 汉阳郡
郡国治所 相 阴陵 冀
刺史治所 谯 历阳 陇
A.意在保障有效监察 B.造成了社会政治的混乱
C.强化了郡国实力 D.说明更重视对郡的防范
4.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从下表出仕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该时期 ( )
项目 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 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
西晋 81 人 183 人
东晋 130人 108人
A.中正品评、评议权力被削弱 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地方豪强出仕途径被拓宽 D.官员选拔封闭性加强
5.隋唐时期,五品以下文武官员,分别由吏、兵二部铨选,流程如图所示(①一⑩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这表明当时 ( )
A.官僚制度的规范化 B.行政效率的低下 C.中枢行政机构完善 D.君主专制的削弱
6.唐代省试只有礼部侍郎一人负责知贡举,从命题、考校到决定名次,且往往连任数举。宋代将知贡举官称为“权(临时)知贡举”,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官若干,协助主持考试。此外还有编排试卷官、封弥官、点检试卷官等官员配备。这些举措 ( )
A.重在打击贵族子弟的特权 B.意在防范科举中的舞弊行为
C.导致人浮于事、制度僵化 D.有效抑制了武将势力的膨胀
7.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亲亲相隐”原则,是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法定谋反、大逆、谋叛等重罪外,对于其他犯罪,均要相互包庇隐瞒,不能相互告发。 违者被视为“不孝”“不亲”“伤情败法”,便要治罪。这表明中国古代 ( )
A.法律贯彻了刑主德辅思想 B.统治者忽视法律程序公正建设
C.儒家思想呈现世俗化趋势 D.儒家人伦关系渗透到司法领域
8.明朝名义上废除了行省制,但在省一级裂元代行省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财政、司法及军事。 到了中后期,又在三司之上设总督、巡抚,布政、按察等隶属其下。 这一变化体现出 ( )
A.地方行政效率的降低 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动态调整
C.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 D.元代行省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9.明朝成化年间,休宁知县颁布的《教民条约》写道:“父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夫和而妻柔,此民之乘彝而家道之所由昌也。”“宗法族谱之设,所以别族类、明亲疏,古人敦本深源之意也。”据此可知,《教民条约》的颁行意在 ( )
A.以法家思想主导地方治理 B.借助封建礼仪强化等级
C.用儒家伦理完善邻保制度 D.依托宗亲关系教化乡里
10.如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这一构成 ( )
途径 章京考选 驻外使馆 同文馆与译学馆 留学生 举贡考试 其他
人数 68 15 45 79 22 4
比例(%) 29.18 6.44 19.31 33.91 9.44 1.72
A.印证了外务部逐渐居于六部之首 B.表明清末“新政”效果较为显著
C.表明科举选士制度的根深蒂固 D.体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11.民国成立后,短短一年内成立的政党“几近百”,进入议会中也为数不少。有政党宣言指出:“泰西各国知政治良窳,视乎民力强弱。而求民力之强,非广集英才,无以收张弛撻挽之效。遂乃高张党帜,左右维持,引国政于完美,跻国势于安富,党之为用大矣哉。”这反映出当时 ( )
A.国人对政治民主的期许 B.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C.议会成为政治斗争核心 D.革命党人左右政局
12.右图是 1950年的宣传画《劳动英雄得奖荣归》。该宣传画反映了 ( )
A.国家注重引导社会新风 B.发展农业成为建设重心
C.热爱劳动成为全民共识 D.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13.有学者认为,在雅典民主制度下,“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所有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作为公民,他可以决定战争与和平;作为个人,他的所有行动都受到限制、监视与压制”。其意在说明,在雅典 ( )
A.个人自由附属于城邦 B.奴隶被剥夺了公民权利
C.公民大会拥有广泛权力 D.主权在民是其政治特点
14.图一是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指德皇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后前往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悔罪”,最后得到赦免。 图二是 1215 年英国《自由大宪章》的签订。 这些史实 ( )
A.体现王权有限的时代特征
B.说明西欧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C.反映了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D.表明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15.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
A.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16.《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在大陆法系中 ( )
A.判例发挥巨大作用 B.立法工作不受重视
C.司法程序僵化烦琐 D.法官的地位不突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17题 14分,18题 12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唐立国之初即改郡为州。 贞观元年,鉴于州地域太小,数量过多,便设“道”,全国分十道,每道派出采访使为代表中央的具有督抚监察职能的官员,后增至十五道。 景云二年,唐政府正式置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权于一身 特别是边境藩镇,拥兵自重,威专一方。 由此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平定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
材料二 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分路、州、县三级,同时另有府、军、监等机构。 宋仁宗时全国有州、府、军、监一级政区二百二十二个。 《宋史·职官志》说:“宋初革五季(五代)之患,诏各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宅)以留之。 分命文臣出守列郡。”宋还在行政首长之外又增设“通判”一职。 规定凡州府文件,必须经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 宋还在州一级设“监当”一职,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 宋代的这些政治措施,虽然能防范地方造反或违抗中央,但其弊端也很明显,便是造成内重外轻。——以上材料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1)根据材料,简析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汉承秦制,“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计簿”,御史大夫检查计簿所载数据的真伪,丞相府则据实以行奖惩,绩优者升迁。 为了防止官吏弄虚作假,汉朝颁布了《上计律》《功令》《考功法》,其中规定了“上财物之计簿而欺谩不实”的行为为欺谩之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吏,也要免职。 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 “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具体要求,偏重对才能的考察。 各部门长官在对其下属进行初考后,考核结果要“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
——摘编自刘守芬等《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41年7月2日,陕甘宁边区制定施行《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明确边区民政厅组织3人以上的考绩委员会进行干部考核,分级进行,每年一次。 边区政府明确了干部任用的四条标准,即“拥护并忠实于边区施政纲领;德才资望与其所负职务相称;关心群众利益;积极负责、廉洁奉公”。 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 其中工作以“研究进步、著有论文”为一等,“研究进步、富有创造”为二等。 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 六等降级.七等解职。 考核时特别强调,对公务人员有功或有过,人民有用任何方式向政府控告及建议之权。 此外,上级政府经常派员到各处巡视,以巡视所得的材料作为考核的参考或根据。 在扎实有效的干部考核作用下,延安时期“公务员不是站在老百姓头上的官僚”,他们“只是群众中间的先进分子,以自己的艰苦精神及模范作风影响推动群众”。
—摘编自康小怀《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考核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干部考核的主要举措。(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考核制度的历史启示。 (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以来,虽然颁布了一些民事法律、法令,且1791年宪法也明文规定“应制定一部为全国所共同遵循的民法典”,但由于政局动荡,法典编纂不可能系统地进行,加之有关法典编纂的意见纷纭,难以统一,故由著名法学家康巴塞雷斯领导起草的1793年、1794年和1795年三个民法典草案都未能获得议会通过。 直到1799年拿破仑上台建立执政府,有了稳定的政治秩序,制定民法典的时机才最终成熟。 1804年3月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将若干个单行法合并一起,定名为《法国民法典》公布施行。 —摘编自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律史研究》
材料二 具体就当时国家尚未统一的德意志人而言,拿破仑战争使他们认识到共同地位,激发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 1814年,法学家蒂堡提出了应仿照《法国民法典》尽快编纂德意志人的统一民法典 然而,该提法的落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番论战,伴随着欧洲形势变化、德国统一进程的加速以及几代法律人的不懈努力,1900年《德意志民法典》正式施行。
——摘编自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民法典出台背景的共同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蒂堡主张的影响。(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96著《中国环行记》
材料二 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初期军校学员考试科目及分值表
科目 分值 科目 分值 科目
初试
希腊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任选一门) 300 英文写作(包括写摘要) 400 拉丁文
复试
纯粹数学和混合数学 600 古代历史 400 现代历史
地理 200 宪法基本理论 200 国际法
政治经济学 600 地理 200 土木工程
测量 200 任意两门语言 300 of 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英国文官制度起源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提出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答案
1.C [通过材料可知,盘庚时期,商王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祖甲改制后的几代商王也竭力扩大王权,反映了盘庚
迁殷后商王权威得到加强,C项正确;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商王权力的加
强限制了内外服制度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排除B项;仅凭商王祖甲改制不能断定“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排除D项。]
2.A [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这主要体现了以刑法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信息
不能说明法制观念趋于成熟,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明德”是“彰明德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没有体现以礼治国,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刺史治所与郡国治所不在同一个地方,这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刺史干预地方事务,另一方面
有利于防范郡国干扰监察,故选A项;监察制度的有效施行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排除B项;刺史的职
责是监察郡国,没有强化郡国实力,排除C项;刺史的设立说明重视对郡的监察,而不是防范,排除D项。]
4.D [由表格可以看出,从西晋到东晋,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的人数大幅增加,而无爵者出仕的人数则大幅
减少,这说明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加强,故选D项;题干所述为依靠爵位出仕的途径,而不是九品中正制下中正
对人才的品评变化,排除A项;无爵者出仕的机会大大减少,意味着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而不是增强,排除
B项;题干所述从西晋到东晋出仕人数较多的是有爵者,而不是地方豪强,所以单凭题干信息不能得出地方
豪强出仕途径被拓宽的结论,排除C项。]
5.A [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五品以下文武官员有明确的铨选流程,已经形成明确、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制度,
故选A项;材料强调,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行政效率较高,排除B项;隋唐时期,中枢行政实行三省六部制,
相对成熟,但“完善”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主旨主要体现官员铨选过程,排除C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
省长官同为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排除D项。]
6.B [宋代科举的主要负责官员时常更换,同时增设官员协助,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另外还在编排试卷、封弥、点检
试卷等容易发生舞弊的环节设专门监管官员,这些举措意在防范科举中的舞弊行为,B项正确。]
7.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在血缘关系之间和夫妻间,除了犯重罪外,其他犯罪均要相互包
庇,不得告发,反映了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是律令儒家化的体现,说明作为中国
正统思想的儒家人伦关系渗透到司法领域,故选D项;德主刑辅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是中国古
代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总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程序问题,排除B项;儒学世俗化开始于宋明时期,
属于社会教化问题,排除C项。]
8.B [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初期废行省,设三司,虽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降低了行政效率,于是
中后期在三司之上设总督、巡抚等,这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动态调整,故选B项;总督和巡抚的设置提高了
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属于中央集权范畴,不属于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指县以下的地方基层组织,排除C
项;明朝废行省,设三司,说明元代行省制的影响并非“根深蒂固”,排除D项。]
9.D [据材料可知,《教民条约》主要是通过弘扬儒家伦理的方式,以及依托宗亲关系加强对乡里的教化,从而
实现地方治理,故选D项;《教民条约》重视儒家伦理,而法家思想主张的是严刑峻法和赏罚分明,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A项;《教民条约》并不属于封建礼仪,排除B项;邻保制度是一种基层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而《教民条约》则是以宗亲关系为支撑进行伦理教化,两者性质不同,排除C项。]
10.D [据材料可知,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与西方联系密切的人才占比明显要高,但同时也
有来自传统的举贡考试等途径,这说明当时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特征,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外务部与六
部地位的比较,排除A项;清末“新政”最终失败,效果并不显著,排除B项;表格中虽然有“章京考选”“举贡考
试”出身的人员,但相对于留学生及同文馆等并不占优势,故“科举选士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一说法与材料不
符,排除C项。]
11.A [“民国”成立后一年内,就成立了上百个政党,多个政党进入议会,政党宣言也提出政党对于改良政治、
国家富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都表明当时国人对民主政治的期望,A项正确;通过材料看不出政党政治
的“运作”情况,更不能体现其“渐趋成熟”,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证明当时政治斗争的核心是议会,排除C
项;民国初年,革命党人并不能左右政局,排除D项。]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第1页,共2页
{#{QQABDYYQogCgABAAAQhCEwH4CAKQkACAACoGQEAAoAABiAFABAA=}#}
12.A [据材料可知,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通过对劳动英雄的宣传来引导人民形成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
故选A项;1950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还没有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无法得出“发展农业成为建
设重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宣传画效果如何,且“成为全民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D项。]
13.A [据材料可知,在雅典,公民在公共事务中有较大权利,但个人自由受到限制,这说明个人自由附属于城
邦政治,故选A项;奴隶不是公民,本就没有公民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公民大会的权力,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的政治权利,而非强调国家主权在公民手中,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可知,卡诺莎之辱将此时欧洲王权与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得淋漓尽
致,反映了教权高于王权。《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主要内容是保障封建贵族
和教会的特权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限制王权。因此,这些史实体现王权有限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随
着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启蒙思想的传播,西欧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排除B项;等级君主制是国王借助等
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以法国为典型,排除C项;图二并不能说明基督教会地位举足轻重,排
除D项。]
15.A [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强调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有特殊地位,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A项
正确;强调专才的优厚待遇未必就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专才
可以获得优厚的报酬,未体现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排除C、D项。]
16.D [据材料可知,在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的大陆法系中,法官只能机械地套用法律条文,不能创造法律,
这说明在大陆法系中,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故选D项;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一般不承认判例
的效力,排除A项;大陆法系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强调立法权只能来源于人民,而法官们只能严格执行成
文法典的规范,故对立法工作很重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大陆法系中法官的地位,未涉及司法程序的信
息,排除C项。]
17.(1)变化趋势:由地方专权到分权制约;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所辖范围逐渐缩小,数量却逐渐增多;地方逐渐实
行多层次管理;地方管理模式在继承中有所创新。(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唐:酿成“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分)
宋: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导致宋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弱势;引起
北宋中期社会改革;社会阶级矛盾尖锐。(中央集权1分,其余要点答三点3分,共计4分)
启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国家分裂;充分发挥地方政权建设的积极性;地方自主和国家统一治理相结
合;加强执政党建设。(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8.(1)特点:法律化;奖惩结合;德、才、勤、绩综合考察;提高透明度。
(2)举措:组织专门机构考核;明确考核标准;按分评级,重视学习研究;群众监督;经常巡视。
(3)德才并重;多措并举,注重实效;力求公平、公正、公开;适应时代需求等。
19.(1)共同之处: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原有法律体系庞杂、混乱;民族认同感增强;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2)影响:有利于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德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
为《德意志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20.见解:英国在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理由:英国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保持政府工作的连续与稳定,创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
度。这一制度借鉴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形式,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但在考试科目、
评价标准、选拔目的等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与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以德为先”的选拔原
则等有很大不同。
综上所述,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是为适应英国社会发展需求而创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科举制。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第2页,共2页
{#{QQABDYYQogCgABAAAQhCEwH4CAKQkACAACoGQEAAoAABi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