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00:4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内容主旨】
本课分为三大子目,即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早期殖民扩张,都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前两个子目是“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的表现,早期殖民扩张是“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推动力,并且理解“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是“世界格局的演变”的原因。从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人类经过漫长努力后实现的一次跨越,也是人类开启大变革时代的重要前提。理解全球联系的建立对于世界格局演变有怎样的影响,深刻认识历史对于现今世界发展的借鉴意义。
【课标要求】
1.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
2.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3.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学目标】
通过地图体现各个时期人类对世界认知范围的变化,展现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性流动的方向,展现早期殖民扩张时期主要殖民国家发展变化的过程,理解新航路的开辟初步建立了全球联系,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通过分析选自《白银资本》、《资本论》等相关材料,理解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性流动以及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各区域文明造成的不同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认识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和实质,理解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格局演变的推动力,认识在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中国的应变之法使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得到初步建立的表现;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难点:商品世界性流动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格局演变的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即新航路的影响,提供了知识背景。在学习能力方面,虽然根据心理发展规律,高一学生抽象思维得到一定地发展,但是本课知识内容抽象程度较高,逻辑关联性强,高一学生不容易自主学习与理解。所以教学时需要注重对史实之间的逻辑梳理并合理使用地图等工具,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再通过提供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新课导入】
师:分别展示“不同时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欧洲人为例)”四张地图(公元前后、1500年左右、1600年左右和1800年左右),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绿色区域(代表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范围),思考:人类对于世界的了解有什么变化?
生:自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人类认识的世界逐渐由分散迈向了整体。
师补充说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1500年前后为分界,此前人类对于世界的了解大致局限于大陆板块,很少探索海洋。但是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表明人类将目光望向了深海,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到了1800年左右,世界各大洲之间基本已经连为一个整体,深海大洋已然不能阻碍人们向外探索的脚步。这一切变化都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至此让我们一起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自行从历史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明确重要时间及相关历史事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新课讲授】
联系的表现
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的表现分为三大内容,即人口、物种和商品的全球性流动。
环节1:了解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结合课件中展示的人口迁移信息表格以及历史地图册第26页“”,引导学生从人口迁移的方向、数量变化、迁移意愿、迁移主导地区等角度归纳出人口迁移的特点。
生:人口迁移的特点有: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欧洲人占主导地位;人口迁移的数量不断增加;自愿与强迫进行的移民并存
师补充说明:正因为人口的大范围大规模迁移,世界各地区都出现了族群混合现象,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地展现人口迁移的方向及主导地区,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信息归纳人口迁移的特点,提高学生关键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
环节2:掌握物种大交换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展示画作梵高《吃马铃薯的人》。
师:从梵高的这幅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够提炼出哪些与全球联系相关的信息?
生:荷兰画家梵高观察到欧洲人民的餐桌上出现了来自美洲的马铃薯。
师:这样的现象被称之为“物种大交换”,又或者是“哥伦布大交换”。
结合课本第42-43页内容和历史地图册第27页“地图7-2 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让学生将课件中展示的“物种交换示意图”填写完整,并引导学生归纳物种交换的特点。
生: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由欧洲人主导;持续时间长。
师补充总结:物种大交换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积极影响在于促进了全球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有助于推动世界人口增加,比如课本第43页“历史纵横: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中提到“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但消极影响也很突出,比如疾病在美洲大陆上广泛传播(比如天花、白喉),造成对此不具有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300年间(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近有1亿人死于传染病(1800年全球人口只有近10亿人),使得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于是欧洲人打起了非洲奴隶的主意,罪恶的“三角贸易”由此启航。
设计意图:利用梵高的画作引出物种大交换的学习;通过填写“物种交换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物种交换的表现;通过地图直观地展现物种交换的方向及范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全球联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对物种大交换积极与消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意识,并由消极影响引出对“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学习。
环节三:掌握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表现,探究其对世界各区域产生的影响。
我们熟悉的“三角贸易”归属于新兴的大西洋贸易,除此之外还有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太平洋贸易,当全球海路的开辟后在世界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三大洋贸易形成了齐头并进的态势。
将“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和“印度洋海路贸易路线图”相比较,回顾最初开辟到达印度航路的冒险家是受葡萄牙王室支持的达·伽马。商品以香料为主,欧洲商人逐渐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展示历史地图册第27页“地图7-3 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商贸”。
师:新兴的大西洋贸易有几条线路?请说明运输路线及对应的商品。
生:有两条线路,都横跨大西洋。一是欧美直接贸易,欧洲人将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二是罪恶的“三角贸易”。出程:由欧洲出发,将手工制品、枪支、纺织品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自己也抓捕黑人;中程:从非洲把黑人奴隶运到美洲贩卖。归程:从美洲运回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师总结:新兴的大西洋贸易由欧洲人主导。黑人奴隶沦为商品,欧洲人通过三角贸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推动欧洲加快资本原始积累。最后太平洋贸易与中国息息相关,主导此贸易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
让学生区分葡萄牙和西班牙与中国贸易的路线图。
生:葡萄牙以澳门为中转,向西运往印度果阿再横跨印度洋、大西洋将在中国大陆采买的生丝、瓷器运输到欧洲售卖,赚取贵金属;向东进入太平洋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丝银贸易,以日本长崎为港口;西班牙以两大殖民地,即菲律宾与墨西哥为根据,在中国采买的生丝、瓷器通过武装商船运往菲律宾马尼拉,再向东横跨太平洋抵达墨西哥,返程运回大量白银。
师:后人将这条运输航线成为“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但当时由于船上装载的都是产自中国的商品,所以墨西哥当地人称呼船为“中国船”。一东一西两条航线构成了太平洋贸易,使得大量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葡,同时中国也获利颇丰。大量来自日本与美洲的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这也有利于推动当时中国明清时期的白银货币化,使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加强。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进行探究,阅读4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商品世界性流动的影响。
请四个组的成员分别派一位代表进行总结。
生:①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造成发展落后。②美洲:“三角贸易”为美洲的开发提供劳动力,改变了美洲的族群结构;被欧洲掠夺了大量财富与原料。③亚洲(中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师补充总结:我们除了站在各大洲的立场思考影响,还能站在全球视角进行分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对于全球而言,促进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由于这个世界市场是由欧洲主导的,故而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地图明确商品流动路线,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意识,培养其时空观念;让学生代表不同大洲分组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融入情境,更容易理解商品世界性流动对各大洲的影响;通过总结补充“世界”视角,培养学生整体史观;通过多样化的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演变的推动
早期殖民扩张是新航路开辟后使得世界格局演变的推动力。明确早期殖民扩张的定义,强调“早期”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
环节四:了解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分析其对世界各区域产生的影响。
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即殖民霸权更迭的过程。
展示西葡、荷兰、英国殖民地地图,简要讲述15、16世纪“黄金漏斗”西葡两国;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18世纪中期“日不落帝国”英国。简要分析葡、荷兰殖民地特点(占据重要港口、交通要道,因其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地域性强,因其新航路开辟方向有关)、兴衰的原因。
阅读4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继续之前的按大洲分组的形式,请四个组的成员分别派一位代表进行总结。
①非洲及美洲:中断其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②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由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③欧洲: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欧洲内部出现了新变化,即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师简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定义和作用,并总结:从整体角度看:①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推动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②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渐形成欧洲主导世界、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早期殖民扩张推动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对全球联系起着不可忽视的维持作用,加速演变着东方落后于西方的格局,处于明清时期的中国对于快速变化的历史潮流没能主动出击,选择闭关自守的防御,但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世界市场,甚至因此错过了发展的时机。
设计意图:按照时间顺序和地图依次讲述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对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形成动态的、具象的认识;通过世界格局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原因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联系的表现
人口迁移
物种交换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演变的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定义
过程
影响:非美、亚、欧→世界格局演变:欧洲主导,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逐步形成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密集且难度偏大,对学生读表识图的能力要求较高。本课设计贴合高一学生认知特点,作为高一新授课,学生能够完成且落实课标要求。课堂节奏紧凑,环节之间衔接流畅,学生专注度高,思维敏捷,课堂氛围活跃。不过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师生互动略显紧张与局促,与常态课的放松状态略有差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