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00:5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人物主线教学”是主线教学的一种模式,主线载体借助的是人物,即历史教学中“以人带事”法的特殊应用。以“人”为切入点进行历史教学可以有效复原历史语境,促进学生理解历史,对历史事件做出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此外,还可以增强历史的共鸣,让学生重回历史现场,体会到历史时空的具体性和生动性。 本课借助“哥伦布的航海梦”创设历史情境,通过呈现哥伦布这一历史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为等将教学内容进行串联、重组,引导学生从“时代造梦”、“勇者追梦”、“余梦未了”三个角度出发,探究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和过程。此外,本课还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旨规,建构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提高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整合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在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客观、辩证地看待哥伦布本人及新航路的开辟,并认同当今中国倡导“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于本课的要求是:“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 结合课标要求中的行为动词和教材内容来看,课标在识记层面,要求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以及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史实。理解层面,要求学生理解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与发展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推动力;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应用层面,要求学生体会航海家身上的冒险精神和坚韧品格;感悟世界从未知到已知的变化过程,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建立一定的联系,初步具有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公元1500年前后是世界历史的一条重要分水岭,自此之后,世界由孤立的个体连成了整体。本课内容即公元前1500年前后的历史,主要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本课在本单元中承上启下,上承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所述分裂的世界,下接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各种世界性变化。本课内容与后一课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历史因果关系,为其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也是世界逐渐走向整体及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的重要前提。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第一子目是本课重点,主要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对财富的需求增强、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人类航海技术进步等方面对开辟新航路的动因和条件进行概括说明。第二子目介绍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船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探险活动。第三子目展示了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人类在北至北冰洋、南至大洋洲的航海活动。三个子目整体上遵循历史思维和时空顺序,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开辟过程和全球海陆大通展开讲述。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共同说明了世界联系不断加强的时代发展趋势。 (三)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已在初中九年级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学习过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基本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史实。鉴于此,高中阶段的重点应侧重于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动因与条件的史料梳理和分析,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出发,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深层逻辑,提升历史解释能力。且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史料分析理解能力,能够梳理时空网络、从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 未知:初中学习着重于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对于欧洲各国进行的其他航路的开辟并没有接触,对这些知识点较为陌生;与此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学习停留于了解层面,未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展开深入辩证思考和系统梳理;此外,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探究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尚有所欠缺。 想知: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探究精神较强,因此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着要重设置开放性问题探究,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引发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同时,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学生想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探究上进行深挖。 能知: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通过以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为线索,创设一定的历史学习情境,并借助史料、地图、教师讲解等,学生能够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过程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的理解,建立起对新航路开辟过程脉络的时空认知,培养全球视野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读图识图、完成表格等活动,学生能够概述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大致时间、航行线路、支持国家等;知道人类在北大西洋、南太平洋的航海活动;了解全球航路的开辟过程。(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文字、地图、图片等史料,探讨哥伦布航海梦孕育的原因,以小见大,学生能够理解欧洲人在15世纪掀起航海探险的动因和条件;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推动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船队的航海日记,学生能够进行史料互证和课堂探究,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艰辛过程,感知航海家坚韧、探索、不畏艰险的时代精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通过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横向对比,学生能够认识到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通过观察不同地区对哥伦布的不同态度,能够用辩证思维看待哥伦布以及欧洲的“功成”,并联系现实,认同当今中国所走的对外开放之路,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确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初高中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 教学难点 理解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突破方法】根据学情分析及教材内容等确立教学难点,并尝试通过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问题链进行突破。学生能够在文字史料、历史地图等材料“支架”的帮助下,梳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及条件。
教学资源与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二)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历史图示教学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填写表格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设计 【资源呈现】 【教师讲授】 教师展示PPT内容,通过对人物事迹的简要介绍,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材料中的这个年轻人是谁?随后给出答案:他就是15世纪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 并进一步追问,哥伦布远洋航行的这一梦想是如何孕育的,又是否能够得以实现呢?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跟随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哥伦布”这一历史人物,走进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这一内容的学习。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和相关常识,积极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以“哥伦布”为线索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其航海梦如何孕育及能否实现,从而将其代入历史情境,激趣启思。同时,材料中的“热那亚城”“《马可· 波罗行记》”“通往东方的新航线”等也为后续内容埋下伏笔。
新课 讲授 第一篇章:时代造梦——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哥伦布的航海梦不是灵光乍现,而是时代的产物。那么时代是如何造就哥伦布的航海梦的呢?出示材料1,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哥伦布家乡热那亚呈现怎样的景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哥伦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孕育了他的航海梦。 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动因,认识到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由此引发了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欧洲人对财富和市场的渴望。 【教师过渡】 教师进一步追问,哥伦布该去哪里找寻找财富呢?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结合材料2,引导学生分析《哥伦布传》中的内容,思考马可·波罗描述的东方世界是怎样的,对哥伦布产生了怎样的诱导。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的第二大动因,即社会原因:《马可·波罗行记》引发欧洲人到东方寻金。 【教师过渡】 但是走向未知的海洋也是充满挑战与极具危险的,哥伦布又为何甘愿冒如此风险去探索新航路呢?除了寻找黄金外,其前往东方的动力还有哪些?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3和材料4,结合所学知识,知道材料3中的“皈依吾神圣宗教”指的是基督教,欧洲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此外,文艺复兴推崇的人文主义鼓励冒险、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渡】 教师提问,东西方之间在此之前就没有贸易往来和贸易路线吗?哥伦布为何不从传统商路直接通往东方,而是要开辟新航线?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出示14-15世纪亚欧贸易主要商路,引导学生观察原有贸易路线:由中国或者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转口贸易路线。 提问这一商路存在怎样的隐患?教师出示相关地图和文字史料,引导学生得出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引发了欧洲的商业危机,因此欧洲人急于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这一结论。 【教师总结】 教师从经济根源、社会需求、精神动力和商业危机四个方面总结新航路开辟(哥伦布航海梦)的动因。进而提问,哥伦布有了这些动力是否就能远航?为后续讲述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做铺垫。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许多年过去,哥伦布的航海梦依然没有付诸行动?学生回答后进一步出示两则地图,要求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所学,分析是15世纪的西班牙还是意大利更能支持哥伦布的航海计划,哥伦布该向谁寻求支持。 教师补充,15世纪的西班牙是最早一批走向专制集权的国家,其政权统一,王权强化,能够利用国家力量支持海外探险;为扩大海上贸易,也愿意支持航海活动。 【教学过渡】 正因为大海承载了希望,所以航海勇士们才前赴后继奔向大海,而海上生活也是异常凶险与艰苦的,当时又具备了哪些航海条件使得哥伦布有可能实现远行呢?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出示图片(地圆说、多桅帆船、14世纪的星盘等)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理知识的完善与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 【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哥伦布航海梦)的动因与条件,提问:哥伦布的梦想能否变成现实?引出第二子目的学习。 学生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思考原因。 学生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结合所学,并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 学生仔细观察地图,阅读文字史料,思考传统商路存在的隐患。 学生总结梳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并思考有了这些动力,哥伦布是否就可以远洋航行。 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文字史料,结合所学,思考哥伦布该向哪一个国家求助。 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课本内容,分析其可以从哪些方面支持哥伦布的远洋航行。 学生梳理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到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源,从而涵养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认识到《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的描述引发欧洲人到东方寻金,实现“发财梦”,从而培育史料实证素养。 学生能够调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认识到基督教会传教的愿望及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动也是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培育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学生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综合图片和文字多种史料,得出结论,涵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素养。 学生能借助历史地图,联系所学知识,知道西班牙、葡萄牙王室作为主权国家,能够支持哥伦布的远洋航行,而意大利则与之相反。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学生得出人类在地理知识、航海技术和造船水平方面的长足进步,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这一结论,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涵养唯物史观素养。
第二篇章:勇者追梦——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师引导】 万事俱备,哥伦布的航海梦终于启航,哥伦布的航海路线是怎样的?最终到达的地方又是哪里呢? 【资源呈现】 【教学过渡】 教师提问,在航海途中,哥伦布船队面临了怎样的艰辛?从中能看出哥伦布航行途中怎样的精神?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继续提问,这一坚韧、探索的精神是个例还是群像?如果不是个例,如何加以证明?学生思考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史学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史料互证,最终得出这一精神不仅为哥伦布所具有,而是15世纪航海家的时代群像。 【教学过渡】 与哥伦布同时代的几位欧洲航海家也踏上了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梳理其他航海家的航行时间、方向、支持国家和成就等,并绘制其航行线路图。 【教学过渡】 在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后,其他航海家探索的足迹又到达了哪里?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完成航海表格的填空。 【教师总结】 学生梳理完毕后,教师总结: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逐渐向人际罕至的高纬度和南半球探索,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线得以开辟。自此全球海陆大通。 结合15、16世纪欧洲人笔下的地图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世界各地的联系也进一步增强。 学生绘制哥伦布航海的路线图,认识到哥伦布此去虽并未到达印度,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学生阅读史料,思考问题,进行史料互证。 学生小组合作,梳理其他航海家的航行线路、时间、航行线路图等。 学生梳理15-17世纪以来,其他航路的开辟情况,并填写表格。 学生观察地图,得出结论。 学生能够使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并认识到孤证不立,增强互证意识,涵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能够认识到哥伦布所具备的坚韧、探索的品质是15世纪欧洲时代精神的反映。 学生能说出其他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及其他航路的内容概况;通过绘制航海线路图、填写表格、观察地图,理顺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了解全球海路大通的基本情况,增强时空观念;认识到全球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培养全球视野,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第三篇章:余梦未了——全球航路开辟的回望与反思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回望哥伦布个人:哥伦布自始至终都未到达美洲,生前也带着遗憾离开了世界,但去世后为何得到了后世的纪念,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哥伦布身后“功成”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开端。另一方面,许多人将其视为偶像亦是因其坚强勇敢、敢于冒险的精神品格。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进一步指出,同样是在1992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之际,美国却对哥伦布进行了审判,判处其350年徒刑。可见,后世对哥伦布及其航海活动的评价褒贬不一。 教师进而出示一则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史料,提问:该如何看待哥伦布及欧洲的“功成”?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地看待,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及其不足之处,培养其辩证思维。 【教学过渡】 教师总结,哥伦布的远航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开端,而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划时代事件。 然而中国的明朝早在1405-1433年就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抵达东南亚和东非沿岸等地,也是人类航海上史上的壮举,却为何未能取得同样的重大效果?为何“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之后却再无郑和”?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回望同一时期的中西方:思考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与郑和下西洋的不同之处,以及郑和下西洋未能持续下去的原因,理解中国憾失与欧洲功成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顾哥伦布个人,感悟哥伦布的生前身后,对历史人物怀有“理解之同情”。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思考如何看待哥伦布及欧洲的“功成”。 比较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不同之处,思考为何郑和下西洋未取得与新航路开辟同样的历史效果。 运用比较思维回顾哥伦布个人,感悟哥伦布一生为实现其航海梦的勇气、追求与遗憾;对历史人物怀有“温情与敬意”。 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哥伦布及新航路的开辟,感悟新航路开辟的双面性,涵养唯物史观素养;认识到到殖民带来的灾难,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化家国情怀素养。 从横向角度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原因,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以史为鉴,避免今后的重蹈覆辙。涵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结课 设计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对比中西,思考今日之中国该如何避免昨日中国的遗憾,同时不走西方殖民国家的老路,走好新时代的“新丝路”呢? 【资源呈现】 【教师总结】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总结,历史经验昭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但对外扩张、野蛮掠夺的开放也势必会遭到世界的抵制与背弃。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中的报告,并指出,我国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同时,又以自身发展来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因此,新时代的新丝路应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唯如此,才能大道不孤,众行致远,通向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 最后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倾听教师讲述,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认同当今中国倡导的共建合作、交流、互信之路。 能够将历史与现实对接, 认识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就要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平等往来,互利共赢,认同中国倡导构建“一带一路”的努力,涵养其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注:过程下方的横向箭头中,迪亚士和达伽马位于东边,哥伦布和麦哲伦位于西边,即意味着迪亚士和达伽马向东开辟新航路,哥伦布和麦哲伦向西开辟新航路;竖向箭头分别指向北和南,是指其他航路即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线的开辟。
教学评价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相关要求,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划分为四个层次。 1.第一层次:能够认识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经过,知道人类在北大西洋、南太平洋的航海活动,概述全球航路开辟的的基本进程;能够能够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第二层次:能够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推动力;能够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中外联系,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进行横向比较。 3.第三层次:能够知道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能够认识到孤证不立,利用多则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史料互证;能够从不同角度、一分为二地看待哥伦布及新航路开辟;能够自主分析史料,对历史问题做出解释,理解欧洲人在15世纪掀起航海探险的动因和条件。 4.第四层次:能够将全球航路的开辟在历史大背景下加以认识与思考,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能够体悟到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航海家不懈探索、乐观坚持的冒险精神和坚韧品格;能够以史为鉴,并联系现实,认同当今中国所走的对外开放之路以及倡导构建“一带一路”的努力,增强历史使命与担当。
教学反思
1.关注初高中课程衔接,基于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环节。本课紧承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基础性的、史实性的知识,进行新的情境创设,更加突出问题探究意识,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和持续发展。但由于本节课中涉及的史实较多,具体知识点也存在讲解不够深入、具体的情况。 2.关注学习聚焦,抓住核心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围绕“全球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进行推进的设计,从将“新航路的开辟”与“哥伦布的航海梦”两条线结合起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从“哥伦布的家乡如何孕育了其航海梦?”“为何要去东方实现航海梦?”“为何不从传统商道到达东方?”等方面贯穿成连贯的逻辑链,以情景和学习任务全方位推进,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但在问题设置、逻辑关联上仍有上升空间。 3.本课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理念,尤其注重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在时空观念方面,将全球航路的开辟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加以认识与思考,借助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在史料实证方面,运用不同史料进行互证,从而培养学生孤证不立、论从史出的实证素养;从家国情怀方面,能够感悟哥伦布等航海家身上坚韧与探索的时代精神。并联系现实,认同当今中国所走的对外开放之路,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