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为什么义无反顾踏上远行之路?
这条路上他们遇到了什么?
他们的远行结果如何?影响如何?
?
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鉴真、玄奘等
行路
唐朝的
文
中外
化
交
流
壹
取经之路
——玄奘西行
玄奘西行
一、取经之路
(一)为何西行
法师既偏谒众师,备飡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迹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目的:西行取经
冒越宪章
私往天竺。
——黄剑华《西域丝路文明》
玄奘西行
一、取经之路
(二)西行之难
缺水饥饿
高温难耐
高原反应
山路崎岖
不至天竺,
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玄奘
优秀品质:
坚定信念
不畏艰难
锲而不舍
经途险阻……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行
一、取经之路
(二)西行之难
玄奘在那烂陀寺精研佛学理论,成为十大法师之一。后又游历天竺各地,并与当地佛学家辩论,名声大震。
那烂陀寺遗址
弘福寺
《毗伽罗论》
玄奘西行
一、取经之路
(三)西行之意义
阅读教材P21,归纳玄奘西行的意义。
①翻译佛经、传播佛教:
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②著《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带回657部佛经,在19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共翻译出佛经75部1335卷。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学家阿里
中印
文化
交流
玄奘西行
一、取经之路
思考:玄奘西行可以体现出唐朝文化何种特点?
坚定不移离乡求取真经
——坚定的学习
回国致力于国内文化发展
——努力的发展
唐文化的
学习力、自我更新能力
贰
求学之路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求学之路
(一)为何东来
1. 日本
唐朝 倭国
统帅 刘仁轨 阿倍比罗夫
军力 1万 3000人 4万2千
装备 战舰 170艘 战船
1000余艘
——数据来源:王新生《日本简史》
白村江海战示意图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求学之路
(一)为何东来
1. 日本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先后正式派遣的遣唐使为12次。每次人数少则100多人,多则500人左右。
国
号
日
本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求学之路
(一)为何东来
据统计,从618到907年,新罗以朝贡、献物、贺正、表谢等名义派往唐朝的使者有126次。
——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
2. 新罗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求学之路
(二)东来之意义
崔
致
远
吉
备
真
备
来华人员及其返国后担任的官职(例) 日本 新罗 姓名 吉备真备 金岩 崔致远
官职 官至正二位 右大臣 (明治时期被追赠为勋二等) 司天 大博士 任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
遣唐人员回国后大都受到重用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求学之路
(二)东来之意义
1. 日本、新罗:学习先进制度
①日本:
645年,孝德天皇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②新罗:
仿唐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
日本大化改新图示
日本大化改新 隋唐制度
经济 公地公民制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国、郡、县制 州县制
天皇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定律令 制定唐律
依据唐朝的尚书省、兵部等而设立执事省、兵部……在地方制度方面,新罗曾将其领土统一划分为九州,并实行州郡县三级体制。
新罗曾模仿唐朝,也先后建立起户籍、丁田与租庸调等制度。
——《入唐新罗人与唐罗文化交流》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求学之路
(二)东来之意义
2. 日本、新罗:学习先进文化
视频
【视频已放至资源包】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求学之路
(二)东来之意义
——文字
平假名由汉字草书演化而来,片假名取楷书汉字偏旁部首演化而来,传说分别由遣唐学问僧空海与遣唐使吉备真备所发明。两套符号组成了日本文字基本结构,沿用至今。
新罗于公元6世纪初以汉字改称国号和王号,到公元8世纪中叶,又以汉字改称地名和官名,前后经历大约250年,新罗语的大部分固有名词都变成了汉字词。
——[韩]沈在箕
中日文对比
2. 日本、新罗:学习先进文化
片假名
平假名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求学之路
(二)东来之意义
引入天文、历法、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医学、风俗习惯……
2. 日本、新罗:学习先进文化
唐装 和服
日本在唐朝服饰基础上改造成和服
东亚文化圈
日本史学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国史的编纂标志着日本历史编纂学基本尚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官方史学为范本。
日本《十七条宪法》
以和为贵、民之本,要在于礼……
新罗国学
教授《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氏传》儒家经典和子史要籍成为新罗学生的必读书。
……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下)》
中日
文化
交流
中新
文化
交流
遣唐使、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求学之路
(三)东来之意义
崔志远《四六集》一卷,又《桂苑笔耕》一十卷。
——《新唐书》
此外,《全唐诗》中还收有新罗留唐学生和入唐僧王巨仁、高元裕等人的作品,从而丰富了唐朝文学的宝库。
3. 唐朝:唐文化的丰富
崔
致
远
唐文化的
向心力、吸引力、包容力
叁
传法之路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
三、传法之路
733年
日僧荣睿与普照肩负着招聘戒律高僧赴日授戒的重任。
742年
赴长江下流的扬州,在此拜会鉴真,请求赴日传戒。
鉴真,唐朝律宗高僧,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是当时长江流域一带教授戒律的第一人。
鉴真欣然前往
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
(一)为何东渡
鉴真东渡
三、传法之路
(二)东渡之难
次数 概况
1 未出海便夭折:遭诬告与海盗勾结,鉴真一行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被风浪所阻:突遇风暴,船被汹涌的波涛击破不得不上岸。一个月后,鉴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失败:海上漂泊14天后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东渡成功:753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优秀品质:
矢志不渝
不畏艰难
持之以恒
鉴真东渡
三、传法之路
(三)东渡之意义
日本《医心方》收录鉴真医方
①带去大量书籍,弘扬佛法,
使日本的佛教走向正轨
②带去大量的药方,帮助辨别药物,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
③鉴真手迹《请经书帖》被日本视为国宝
④设计唐招提寺,传播建筑艺术
唐文化的
传播力、影响力
东罗马帝国金币
波斯·凸纹玻璃杯
波斯·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彩绘
大食(yì)人俑
唐代彩绘
非洲黑人俑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堂小结
大唐
世界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之路如此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
1.唐朝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博大精深(最主要);
2.唐朝较为开放的政策;
3.唐朝发达的对外交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4.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
课堂小结
自我更新力
吸引力
传播力
生命力
交流--多彩
互鉴--丰富
绵延千年
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堂小结
求学之路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传法之路
取经之路
为何西行
西行之难
西行之意义
为何东来
谁人东来
东来之意义
为何东渡
东渡之难
东渡之意义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后作业
查找资料,寻找至少一个唐朝历史上其他的“世界走向大唐,大唐走向世界”的例子,下节课前将进行分享。
行路
本节
到
课
此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