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一章 人口
第3课时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结合图文资料,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目标一: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任务1:阅读教材P13-P14“国际人口迁移”内容,归纳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下表)。
时期 19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时期 19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点 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迁出地区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迁入地区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原 因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现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
意 义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缓和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迁出国的人才流失
参考答案:
任务2:阅读教材P14-P15“国内人口迁移”内容,归纳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下表)。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西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参考答案:
练一练
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核心区迁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迁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迁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迁向经济落后区域
2.图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B
C
解析:
1.根据文字材料及图中信息,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迁向核心区。
2.图中所有箭头,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其他的洲际人口迁移在图中没有体现。
东南沿海某市小明家族的迁移就是现代中国人口迁移史的一个缩影,小明的爷爷奶奶在20世纪60年代旱情期间从山东举家迁往东北某县城。到了80年代,小明出生后,为了更好的发展,一家又从县城迁到了省会城市。2006年,小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到东南沿海某市工作,待小明结婚生子后,小明父母随迁到此定居。据此完成3~5题。
3.20世纪60年代,小明爷爷奶奶举家迁往东北某县城的主导因素( )
A.经济因素 B.灾害因素 C.环境因素 D.家庭因素
4.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①乡村到城镇 ②东部到边疆 ③内陆到沿海 ④平原到山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小明父母该类群体定居后,为了社会和谐迁入地急需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
A.建筑设计师 B.保险业务员 C.中小幼教师 D.医疗护理师
B
C
D
解析: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小明的爷爷奶奶受旱情影响,从山东举家迁往到东北某县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灾害因素,B正确。与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等关系不大,故选B。
4.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特点是由乡村到城镇,由内陆到沿海地区,①③正确;东部地区应为人口的主要迁入地而非迁出地,②错;东南沿海地区多平原和低山丘陵,国内人口迁移特点表现为由山区到平原,④错。故选C。
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明大学毕业后选择在东南沿海某市工作,结婚生子后,小明父母随迁到此定居。此时小明父母已步入中老年,小明忙于工作可能疏于父母的照料,为了社会和谐,迁入地急需增加的执业人员为医疗护理师,D正确;与建筑设计师、保险业务员等关系不大,A、B错;中小幼教师属于为小明子女所增加的职业人员,C错。故选D。
[情境] 人口迁移流线密度主要是用于衡量某方向上人口迁移规模的大小。人口迁移流线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映射,人口迁移流线密度受自然条件、经济差异、交通可达性、迁移惯性等因素影响。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预测,尽管现阶段人口迁移受到疫情影响,但在长时间尺度下,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仍然呈现升温趋势。下图示意2015-202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线密度分布。
目标二:运用材料,分析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任务1: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线密度的空间分布有何特征?
任务2:专家认为,受迁移惯性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一条地处京广线附近、呈南北走向的省际迁移高密度廊道,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任务3:在长时间尺度下我国省际人口迁移仍然呈现升温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流线密度空间分布不均,人口迁移流线疏密差异大;迁移流线高密度区呈带(线)状和块状分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口迁移流线密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西部地区)人口迁移流线稀疏。
2.在我国交通运输欠发达的时期,此条线路交通便利;沿线有(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众多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持续吸引人口迁入;由于人口(含亲朋好友)向沿线大城市迁移,形成明显的迁移惯性,带动更多的人口迁入。
3.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趋势仍将存在,发达地区集聚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医疗教育资源;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减少了人口迁移的阻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养老、度假等人口迁移量增加。
练一练
下图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及城市发展潜力图,气泡大小表示近一年的人口增量,气泡越大,人口增量越大,空心气泡表示人口减少。读图,完成1~2题。
1.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返乡多
B.出生率降低,新生儿较少
C.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较高
D.城市环境恶化,人口迁出多
2.下列省会城市未来最有可能有大量人口流入的是( )
A.广州 B.西宁 C.合肥 D.南京
C
A
解析:
1.常住人口既包括当地户籍人口,也包括迁移到该地长期居住的人口。近些年随着我国普通制造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北京、天津、上海的部分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导致这三地的常住人口减少,A正确;三个城市的出生率已经非常低,因此出生率降低所导致的常住人口减少的数量很有限,B错误;死亡率较高不符合我国现实国情,C错误;三个城市迁出人口多为普通劳动力,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而不是城市环境恶化导致的,D错误。
2.广州、南京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大量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因此人口流入数量可能会减少,A、D错误;西宁位于青藏高原且距东部太远,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少,因此人口流入少,B错误;合肥靠近长三角地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多,会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导致大量人口流入,C正确。
2018年12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报告显示,从2015年开始,流动人口规模发展出现新的变化。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以前的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人,比2014年下降了约600万人;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比2015年份减少了171万人,2017年持续减少了82万人。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
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
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
4.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 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 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B
D
解析:
3.我国流动人口之所以减少,是因为外出务工收入降低,即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故回流至农村的乡镇企业。所以D正确。
4.由于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减少,我国“民工荒”状况将进一步加剧,短期之内会使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但宏观上则会加速企业的升级转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