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3 22: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八年级下 第三单元第9课 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材内容分析: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本课主要叙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的史实。 课标在了解层面要求知道经济特区的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加入世贸组织等史事;理解层面要求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影响。 本课上承《经济体制改革》,下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位于第三单元中心位置(单元第三课),属于“改革开放”主要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个子目呈时间递进的逻辑关系:第一子目经济特区的建立,主要介绍开放的原因、设立经济特区的背景、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经济特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二子目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主要介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史实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及其特点;第三子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掌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作用和值得注意问题。 本课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也有着重介绍,包含诸多具有重大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有许多直接联系,具备很高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中八年级下半学期学生。 在认知水平上:八年级下半学期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能力强,历史学科基础较好,尤其是班上往往会有个别同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着浓烈兴趣,加之改革开放距今时间短,学生对相关方面的历史信息接收偏多,因而大多数学生对本课“对外开放”的内容并不生疏,但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认知体系。 在学习热情上:因为本课属于教材中间部分内容,八年级下半学期学生距离这段历史的时间较近,了解程度高,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相关历史事件(如建立经济特区)的求知欲强。 在学习方法上: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抽象概括能力,阅读史料、识读地图、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所以对本课内容的接受较为容易。
课程结构设计 对外开放——以梦之名,勇拓前行 导入: 深圳的民谣“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70年代我国经济落后的困境 一、中国在“呼唤” (一)开放的原因 1、中国为什么呼唤?中国的呼唤也是贫苦中国百姓的呼唤。 渴望富裕与强大,渴望不在世界上落伍。 2、邓小平访日——对比中外经济境况,为什么得出要开放的结论? 中国在“实践”(中国引进来) (一)开放的尝试 1、经济特区的建立 2、为什么要建立这些“特区”? 3、经济特区的“特”在哪里? 4、“租借风波” 5、“勇拓者的身影” 6、深圳交出的答卷 7、经济特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开放的深入 1、开放沿海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学生活动 2、为什么说开发浦东是邓小平打出的一张王牌? 3、分析开发上海浦东的重要原因(地理优势、历史根源)——浦东交出的答卷 4、内地的依次对外开放 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三、中国在“开拓”(中国走出去) (一)开放的扩展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的性质、入世过程、重要人物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自身和世界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中国入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是什么? (二)开放的薪火(精神) 1、中国的改革开放精神是什么——本课各版块总结提炼而出 2、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丰硕成果 3、习近平的话语——对少年的激励 【本课部分元素参考借鉴田海燕老师课件的相关设计,在此对田海燕老师表示诚挚敬意!】
教学目标 具体目标 素养达成
第一,通过改革开放前国内外形势分析,理解中国开放的原因。以深圳为例,理解经济特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原因和意义。掌握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及其特点,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第二,通过典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直观感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并通过史料阅读,开放性试题探究,培养高阶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通过深圳和浦东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开放的意识和面向世界的意识,鼓励同学们要做到从百年党史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仅有灵魂,更要有世界眼光,立场坚定,敢闯敢试,锐意拼博,开拓进取。 第四,通过展示针对经济特区的建立刮起“租借风波”的历史事件、深圳基建兵不畏艰险的精神毅力以及加入世贸组织后人们的不同态度及警惕措施等拓展内容,让学生感悟开放道路上敢闯敢试、敢于实践、奋勇向前、勇于创新、互利合作,乐于开拓的精神。 唯物 史观 时空 观念 史料 实证 历史 解释 家国 情怀
√ √
√ √
√ √
√ √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本课重点是掌握对外开放的原因,经济特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难点: 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师会使用的教法有: 讲授法、史料研习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 学生学法主要对应有: 认真聆听、研读史料、对比材料、识读图片、完成任务以及思考归纳、神入情境。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共3个,分别为1、经济特区的特点;2、深圳的变化;3、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板 书 设 计
教学过程(主要教与学活动,教学方法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介绍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大逃港”现象进行导入。 【教师设问】:同学们,20世纪70年代的深圳,出现了“大逃港”的现象,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宝安指的就是现在的深圳,根据这首民谣你可以看出什么? 2、教师通过展示干部和深圳农民的对话以及当时深圳、香港农民每日的平均收入。 【教师过渡】:深圳农民的控诉声之下透露着一个事实……大陆和香港之间具有着非常悬殊的经济差距,许多深圳农民宁愿抛弃家乡也要去往香港。人们渴望的是财富,是美好生活,是更加富强的明天。而其实,人们的呼唤也是那个时代中国的呼唤。 虽然此时的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但是人们的温饱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贫穷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噩梦。中国贫苦百姓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国渴望进步发展的呼唤与梦想。 学生阅读思考当时的中国为何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回答】:深圳只有苍蝇蚊子沙井蚝(环境恶劣、百姓生活困苦)。 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基本情况。 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并及时记录笔记。 通过展示“大逃港”事件让学生基本了解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内的经济现状以及人民的诉求,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课重要知识点和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一、中国在呼唤 (一)开放的原因 教师通过介绍邓小平访日考察看到的外国发展情况,进而进行中外经济发展现状对比。 【教师设问】:1978年,邓小平曾赴日本进行访问,他乘坐了当时日本新开通的新干线以及参观了日本当时的汽车生产线,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与别国之间经济的差距。他当时说:我感觉到快,我们中国正合适坐这样的列车……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请问你如何来理解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快”? 【教师讲授】:到1978年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我国的11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381元,处于世界末端;我们拥有全世界25%的人口却只生产了1%的财富。邓小平面对这样的国家局面曾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在看到了别人的先进后,中国应当怎么办?邓小平是如何计划的? 学生认真阅读教师给出的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正当我国深陷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世界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正在迅猛发展着,他们现代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学生阅读《邓小平文选》中相关材料思考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学生回答】:1、顺应世界的发展形势;2、开放是汲取了历史的教训;3、开放可以帮助带来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以及搞现代化必需的管理经验,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通过邓小平访日之行的图片,形象直观的感知中西方差距。 让学生直观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经济落后的现状以及改变现状的紧迫性。 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中国在实践(中国引进来) (一)开放的尝试 【教师过渡并设问】:现在既然决定了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正式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中国的实践又是如何推进的呢? 【教师补充】:邓小平指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现在解决经济的问题,我们也来搞一个特区。特区的实践便从1980年起开始落实,中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起经济特区。 1、教师通过出示经济特区的位置地图、播放经济特区性质的短视频。 【教师设问】:同学们,请你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首先开放这些地区? 【教师播放视频——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教师设问】:作为经济特区,与其他城市相比,它的特殊体现在哪些地方呢?我们一起来通过一个视频,再结合手中教材回答老师问题。 【教师过渡】:中央想要通过这些举措,为特区城市的发展注入崭新活力。然而,开放的尝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2、教师通过引入材料“租界舆论”问题以及拓展有关深圳基建兵的相关事迹, 【教师设问】: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存在一股不好的走私风潮,邓小平同志开始搞经济特区的试点时就有人趁机指责特区是“旧租界”,卖国。他们对于建设经济特区的态度是:这是资产阶级又一次向我们的猖狂进攻、认为广东已经变了颜色,经济特区就像当年的租界,甚至要查处一批,杀掉一批。中国“开放”的实践似乎就要被舆论打压下去。同学们认为“特区”和“租界”一样吗?老同志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从国情和特区性质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经济特区实际上在贯彻正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而之前我们学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内核是马克思主义。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任仲夷指出:广东的主权完全在我们手里,那里的政府、警察、军队都是我们的,执行我国法律……办特区是对主权的运用!并严厉指出:少谈点主义,多谈点实际,多干点社会主义!租界和经济特区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屈辱的产物,一个是主权的象征。 【教师过渡】:立场坚定后,还需创业实干。为了实践好这场前所未有的尝试,深圳的基建兵们可谓是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开放攻坚战。 【教师出示图片】:由于当地发展的落后,基建兵部队的营房并不稳固,风吹日晒已经变成了一个木架子;而夏日的深圳酷暑,基建工地工人们只能趴在泥潭里喝水解渴、迎着早晨56点的朝阳开辟着平地。 【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从这些基建兵的身上可以看出什么样的精神呢? 3、教师通过展示深圳1983年的发展情况,播放深圳崛起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第一步的尝试获得了成功。深圳由一个落后的小渔村演变为国际大都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4、教师通过展示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所见境况,让学生思考我国开放经济特区的重要意义。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以及45页课后活动作业,思考经济特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开放的深入 1、教师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自行从教材提取信息,结合地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是如何实践进行的, 【教师过渡】:有了经济特区实验的成功,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开放走向了深入。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指出,开放经济特区后中国又开放了哪些地方呢? 【教师追问】:接着又开放了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请同学到讲台上来画一下这三个地方是哪里呢?随后又将这些开放区拓展到? 【教师讲授】:到了1988年,我国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2、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开放浦东的重要原因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 【教师设问】: 时间到1990年,邓小平同志打出了他的一张王牌,宣布在上海浦东建立开发区。而我们要知道,1990年前在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浦东的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落后,为什么中央要选择这里开发?为什么说开发浦东是邓小平打出的一张王牌?现在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43页相关史事以及老师呈现的材料,说一说开发上海浦东的重要原因。 【教师总结】:邓小平将“开放浦东”作为自己的一张王牌,正是因为:开发浦东,不仅要振兴上海,也要服务全国,更要面向世界。在开实践过程中,上海浦东从那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住房破旧的小城镇逐渐革新面貌,日益强盛,变成了如今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极大推动了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崛起。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提到的开放地域基本都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1992年,对外开放开始纵深推进。 【教师设问】:92年后,中央又开放了我国内地的哪些地区? 【教师总结】:这些开放的地域逐渐分布于祖国各地,遍地生花。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从尝试到深入由点到线至面,从沿海向内地扩散,呈现出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教师通过呈现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国家有哪些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的相关领域,得出结论:我们的开放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我国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学生回答】:开放经济特区。 学生回答相应问题,以教师提供的材料理解经济特区选址的原因以及经济特区的“特”表现在哪里。 【学生回答】:1、地处沿海,交通便利;2、临近港澳台;3、靠近国外市场,有利于吸引外资;4、著名侨乡,吸引海外的华侨回到故土投资,有利于特区的经济发展。 仔细观看视频,认真做好记录,回答教师的问题。 【学生回答】:1、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2、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 ;3、在进出口、减免税方面提供优惠。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并分析材料。 【学生讨论】:(具体形成内容: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世界经济局势和现代化没有充分的了解,加之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人们对中央的新决策疑心重重,认为经济特区是在走资本主义的路线。) 学生聆听教师讲授,及时做好笔记,深入理解材料内涵。 同学们根据教师的讲授仔细观察图片。踊跃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敢于拼搏,不畏艰险。(正如这头深圳市政府门口的拓荒牛,敢闯敢拼。) 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在书本指定区域做好笔记。 【学生回答】:1、“传”: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窗口,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2、“帮”:对沿海地区的探索和发展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3、“带”:为全国经济改革提供了实验模板,有利于推动国内改革。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到黑板上根据老师指引回答出中国对外开放深入的进程。 【学生回答】: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一线城市。 【学生回答】: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的市县,主要集中在这里的环渤海地带。 学生结合地图以及之前所学内容,归纳答案,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上海有着极佳的地域优势,面向世界、辐射内陆,可以成为整个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从历史根源上看,上海在鸦片战争中作为第一批被打开的通商口岸,有着较为良好的开放基础。 学生根据教师讲授,补充自己的答案,并在教材上做好笔记。 【学生回答】: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边境城市满洲里;内地省会城市昆明;自治区的首府乌鲁木齐;等等。开放了这些内地城市之后还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学生根据地图和教师引导,得出中国对外开放城市的规律和特点。 学生仔细聆听教师讲授,积极思考,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三大特征的具体内涵,在教材上做好着重符号并补充教师的拓展内容。 联系先前所学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认知和基本印象,有利于后续介绍经济特区的性质。 通过地图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经济特区选择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原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通过形象直观的微课的视频,帮助八年级学生深刻理解记忆经济特区“特”在哪儿。视频之后立马抽问,检测学生学习的认真情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租界舆论”的讲解、讨论让学生明白中国对外开放并非一帆风顺,同时对经济特区性质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以及家国情怀。 学生进一步了解经济特区的性质——主权的产物,同时明白经济特区的实验成功离不开人民的立场坚定和创业实干精神。 感悟基建兵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和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让学生明白在开放道路上要坚持“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和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坚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拼搏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史料实证能力以及历史信息归纳、历史解释的能力,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和经济特区建立的成功,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 教师带领学生识读地图,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知识点内化活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开放的道路上,除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更离不开自己的创新。 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创新意识。形象直观的感受开放给浦东带来的变化。 继续识读地图,通过地图和时间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让学生清晰的了解对外开放的过程。 对第二版块所有涉及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加深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印象,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的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中国在“开拓”(中国走出去) (一)开放的扩展 【教师过渡并设问】:在对外开放的推进过程中,除了引进来,我们还要走出去。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我们除了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出口等等,还做了什么呢? 1、教师简单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作用并根据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中的材料为学生展示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教师介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了解中国入世是一个“艰难坎坷的谈判”。 3、教师展示三则中国入世后所带来的的影响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设问】:请大家结合手中教材说说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自身和世界都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呢 【教师过渡】:而我们要知道,开拓的道路往往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中国入世并非百利而无一害。有了开拓的决心,必然要有承担风险与挑战的觉悟! 4、教师展示两则中国入世后即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在世界的开拓之路,需要开放包容但依然需要谨慎警惕,要以当仁不让的态度对待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保卫我国主权和经济上的基本利益。 (二)开放的薪火 【教师总结】:在本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将看到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节课我们学了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的建立,我们感悟到“敢闯敢试、敢于实践的精神”,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们感悟到“奋勇向前、勇于创新的精神”,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看到了“互利合作,乐于开拓的精神”,回首40多年的开放历程,我们凝练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精神。 教师呈现党的18大以来,40年征程,我国对外开放的显著成就,再根据视频及讲授,告诉学生“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教师播放视频——“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学生回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学生认真聆听讲师讲授,阅读呈现材料并对世界贸易组织形成初步了解。 了解中国入世的时间、重要人物等,并知晓中国入世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耗费15年。 学生仔细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对中国,入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开辟了新途径;对世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为世界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深入挖掘材料,理解其中内涵,根据 教师讲授,形成自己的认识。 聆听教师的总结,回忆本节课的大致框架思路,补充自己的笔记。 认真观看教师呈现出的(图片)材料,感受到中国18大以来对外开放的卓著成就。 认真观看视频。 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认知,让学生理解中国入世的重大意义。 依托材料帮助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史料和提取概括材料能力及多角度发散思维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共赢。 尤其是引导学生分析图表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展示中国入世后将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的对外开放的扩展并非一帆风顺。 根据2022年初中历史课标,培养学生的高阶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意识。
课程小结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今日课程的基本历史线索以及传达的历史精神。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教师发出号召: 【教师讲授】:正如习主席这样说道:“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的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是当代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志”。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应当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仅有中国灵魂,更要有世界眼光。立场坚定,敢闯敢试,锐意拼博,开拓进取。 课堂最后呈现本课学习内容的基本框架: 学生通过前面所学感悟总结出改革开放精神。 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学生回顾所学,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检查笔记内容进行查漏补缺。 联系历史与现实,培养学生对开拓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培养学生在开放道路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精神。 呈现全课框架,加深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印象。
作业布置 教师要求学生以今天的课程为参照,对比中国古代特定时期“对外开放”的态度和措施,得出属于自己的感悟: 根据笔记、教科书、学案以及相关材料,自行查找资料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形成文字记录。 对比联系今日课程知识点与先前古代史知识内容,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和兴趣,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史料阅读、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效果 预测 1.本课总体来说趣味性高,设计有多个视频和学生活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可能较高,学习积极性较强。 2.本课节奏较快,且拓展内容多,没有进行提前预习的初中学生可能吸收理解较为困难。 3.本课设置多个难度级别较高的问题,对学生要求较高,需要从全局视野和内在条件多角度做答,可能出现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或者学生答案偏离主题的情况。 4.本课综合性较强,涉及到地理、政治多学科知识素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临机应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回答问题,给作答学生做好充足的铺垫,保证课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