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课时)
课程引入
观看视频,思考:
1.影片中的片段发生在哪个季节?
2.剧中人物所说的“霜头”是什么现象?
3.为了应对“霜头”,主人公朱开山带领大家做的措施是什么?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1
读图,回答:
1.太阳辐射按照波长分成了哪三部分,每个部分的波长范围是什么?
2.太阳辐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紫外线
可见光
红外光
波长小于0.4um
波长0.4-0.7um
波长大于0.76um
其中最主要的为可见光部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1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
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辐射,温度越高,辐射能量越大。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太阳表面温度约5500°C
地球表面均温约22°C
近地面大气均温约22°C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1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圈顶部输入的太阳辐射
被大气吸收
被地表吸收
地球表面
云层
大气反射
大气散射
地面反射
被反射或射到宇宙空间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思考: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为哪些方面?
红外线
可见光
紫外线
CO2
H2O
反射
散射
O3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散射的应用
削弱作用之一 参与的 大气成分 特点 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
自然现象
散射 空气分子、 细小尘埃 有 选择性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较大颗粒 的尘埃等 无 选择性 各种波长的 太阳辐射 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太阳辐射
地面
大气上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吸收作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绘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白天云层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
运用所学原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地面增温
太阳辐射
地面
大气上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吸收作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3
地面辐射
射向宇宙
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一小部分被地面反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温,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即地面辐射)。
大气增温
地面增温
太阳辐射
地面
大气上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吸收作用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射向宇宙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
射向宇宙
大气增温
1.计算5月6日与5月7日的气温日较差,哪一天的昼夜温差大?
2.观察5月6日和5月7日的天气情况,哪种天气情况下昼夜温差大?
3.尝试分析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地面升温快;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地面降温快,所以晴天昼夜温差大。
5月6日
晴朗的天气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
②天气
地势高
大气稀薄
→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天气晴朗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运用所学原理,解释《闯关东》中的地理现象:
1.在深秋和第二年的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2.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农民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有何作用?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
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读图,思考:
1.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
2.说明上述辐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
3.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的原因。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读图,思考:
1.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
2.说明上述辐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
地球比月球多了大气的吸收、反射等削弱作用和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白天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达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不至于过多,地球的温度不会很高;夜晚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低,因此地球表面昼夜温差小。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读图,思考:
3.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的原因。
白天由于月球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月球表面温度很高;夜晚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很低,因此月球的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温室气体
(CO2、CH4等)
排放
增多
→
→
→
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增强
→
→
气温
变高
全球变暖
→
备注:主要的温室气体有水汽(H O)、二氧化碳(CO )、氧化亚氮(N O)、氟利昂、甲烷(CH )等。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
A
B
C
D
E
F
G
H
L
课堂练习
说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各字母代表的含义。
太阳辐射
大气散射
云层反射
地面反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思考: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规律,并分析成因。
课堂练习
思考:“高处不胜寒”的原因?
A为高空:
远离地面,接受地面辐射少。
B为山顶:
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
A
B
课堂练习
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联系图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活动
1.按照座位前后四人为单位划分活动小组。
2.依据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相关知识,绘制知识的联系图。
(知识联系图中需包含大气、地面、太阳、宇宙空间、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等核心概念。)
课堂小结
太阳
太阳辐射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
大气辐射
宇宙空间
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