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导入
清·龚自珍《明良论四》:“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发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谓神技也。”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清字面语意,整体把握“解牛”的过程;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汇句式。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理解“解牛”的寓意在于谈“养生”。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品赏语言,欣赏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挖掘“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联。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处事态度,结合当下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
庄子,名周,字子休,(公元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河南)人。曾经做过漆园吏。他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由于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作品《庄子》
《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1.自由观——逍遥游。
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已,只有做到无已,才是天地间的至人、神人、圣人。无忧无虑、无为无能,无祸无患。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庄子》的主要思想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
为人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3.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名言。
明背景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身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解 题
庖丁:
庖:
解牛: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名为“丁”的厨师。
厨师。
即宰牛。解,指剖开、分割肢体。
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xiǎng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能实际描述的是一国之君观摩祭祀演练的纪实。
活动三 读文译文
1.自读全文,读准字音。
2.结合下文注释,初步读懂字义。
读准字音
庖páo丁 所履lǚ 所踦yǐ
砉xū然 向xiǎng然 騞huō然
中zhòng音 盖hé至此 批大郤xì
导大窾kuǎn 肯綮qìng 大軱gū
有间jiàn 难为wéi 怵chù然
视为wèi止 行为wèi迟 謋huò然
为wèi之四顾 踌躇chóu chú
活动三 读文译文
3.整体感知:全文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本文讲述了梁惠王从庖丁宰牛的场面、经历、方法中悟出了养生之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xū)然向然,奏刀騞(huō)
然,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吗?”
梳理课文
厉害,严重
节奏
节拍
通“响”
介,给、替
厉害,严重
音节助词,无实义
拟声词词尾
合乎
名作动,踩
支撑,接触
庖丁给文惠君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抵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声音,快速进刀时发出更大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说:“嘻!好极了!你的技术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
hé同“盍”,何,怎么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
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
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放下
精神活动
超过
没有不是
起初
大道,自然规律
取独
用,凭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探究)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几年之后,我就不曾再见到全牛了。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会合
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
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íng)。
我依照着牛的生理结构,击入大的空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去解剖)。技术高妙,刀未曾经过筋肉结合的地方,何况大骨头呢 好的厨子每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肉;一般的厨子每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用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了,而刀口还像是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引导
磨出
脉络相连的地方
未曾尝试
本来的结构
名作状,每年
天然结构
磨刀石
空隙
击
空隙
“枝”
一般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jiàn),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
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牛的骨节有间隙,可是刀刃没有厚度,用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那隙对于运转刀刃一定是很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即使这样,可是每当到了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难以下刀因此十分警惕不敢大意,目光因为有了这个筋骨交错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智慧星语为这个而缓慢下来。
间隙
为此
天然结构
刀刃的运转
碰到
因此
虽然这样
天然结构
形作名,厚度
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
通“缮”,擦拭
表顺承
表修饰
因为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
养生焉。”
养生的道理
懂得,得到
活动四 文本解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庖丁经过了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3.庖丁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本解析
艺术化
舞蹈化
动作描写(绘形)
解、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声音描写(摹声)
拟声词:砉然、騞然——莫不中音
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节奏
音乐化
动作娴熟
技术高超
和谐优美
富有节奏感
作用: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自然的铺垫。
文本解析
庖丁经过了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
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第一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全牛
第二境界三年之后:
目无全牛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第三境界方今之时:
(运用规律)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一代名“疱”的成长历程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自解全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庖丁成长的三个阶段。 )
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本文是如何体现出庖丁技艺高超的?
直接:描绘场面
侧面:
动作、声音的描绘
文惠君的称赞:善!技盍至此乎?
对比
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臣之刀十九年:
割也
折也
刀刃新发于硎
对比
反衬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新,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之重要。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牛
解牛
“养生之道”: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之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养生之“道”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牛
解牛
“养生之道”:
十九年若新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长生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人
社会
处世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总结:庄子的“养生之道”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危险了,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顺着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凭借(它)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侍奉双亲,就可以终享天年。
养生: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保全自我,终享天年
人生启示
把课文当成《庖丁论人生》,你能从文中读到了哪些人生道理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谈谈课文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已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理 谨行 藏锋
活动五 对比探究
通过三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论语》《孟子》《庄子》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
活动五 对比探究
《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直接议论,语言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
《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论辩中善施机巧,因势利导,善于取譬设喻;感情激烈,气势雄伟。
《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汪洋恣肆的行文艺术: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结合《庄子》中的其他文章可以看出,常以极度夸张的笔法,非常奇特的构思进行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写,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汇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