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3 22:59:11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答案
1.C [A项“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一可知,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乡土社
会里不用文字,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B项“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
完全的”错。由材料一“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可知,“间
接接触”不是文字传情达意不完善的唯一原因。D项“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错。由材
料二“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
完全不需要文字了”可知,陈心想并未提及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
2.A [“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一“在乡土
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
文字呢”可知,费孝通只是说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并没有说乡下人不想学习文字。]
3.C [A项表明语言不如文字,不合文意。B项说明学习语言或者学习其他学问不能速成,与文意无关。C项
说明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符合费孝通的观点。D项并未提及语言与思维(智谋)的关系,不符合
题意。]
4.①文字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被人尊重。②文字作为一门技艺,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写信、记账
等。③文字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
解析 ①结合“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可知,文字能够彰
显人的身份地位,被人尊重。②结合“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
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
‘艺’或‘技’”可知,文字作为一门技艺,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写信、记账等。③结合“最后,如果认识
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
了”可知,文字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
5.(示例一)赞同。在我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会用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来帮助我们传
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文字,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的信息,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
(示例二)不赞同。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文字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虽然寥寥几语,道
不尽所有,却可以调动我们的向往和憧憬,也就有了别样的美感,而这是日常口语所难以完成的。就像“面朝
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需要面对面地为你一点一点地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通过这简单的八个字,足
以描绘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
6.D [“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错。结合“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
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
候”分析,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为了保护耿大先生和大家的安全,并非冷漠疏离。]
7.D [“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错。由“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
段。‘烧啊! 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可以看出,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
决心。]
8.①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书”“我就要去打日本
了”,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
②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满口日本话”“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
实,体现了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国的时代特征。
③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耻辱”“打日本”展现了爱国少年的心路历程,暗
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答出两点即可)
9.①以场景描写来营造悲凉的情境感。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
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将人物情绪的悲凉感贯穿事件的叙述中。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其因儿子投身抗战牺牲而生病死
亡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开叙述。
③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寄寓悲凉深意。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透露出浓重的
时代悲凉之感。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1页,共3页
{#{QQABZYSQogCgABAAAQgCAwE6CgEQkAGACAoGAEAMsAABSBNABAA=}#}
10.BEH
解析 句意: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前去查看田地的好坏而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
聋,就去他那里看病。
11.A [A项划破/振翅飞翔。B项均为“以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C项“侣”“友”均为名词的意动
用法,“下”为名词作状语。D项猛烈/玩耍。]
12.B [“歌声悠扬,心情愉悦欢快”错。根据苏轼歌词内容可知,他这时歌声低沉,心情忧伤怅惘。]
13.(1)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2)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
14.①听闻庞安常的大名后,主动前去求治;②治病时称赞庞安常是一时异人;③病愈后陪同庞安常游玩清泉寺
与兰溪;④游玩后和庞安常痛饮。(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二: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前去查看田地的好坏而得了病。听说麻
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
(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
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
池水很甜,下方靠近兰溪,溪水往西流淌。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
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啼唱。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您看门前
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晚年的时光中一味地感慨时光易逝!”这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15.B [“分别从形、声的角度”错。颔联用“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晴云、
初日,二者都是从“形”的角度描摹的,并未涉及“声”。]
16.(1)拟人。写桃花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使“桃花”着上了人的感彩。(2)动静结合。
“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
怡人。
解析 颈联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野桃含笑”,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这拟人
化的诗句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赋予“桃花”以人的感彩,形象生动。“竹篱短”“沙水
清”是静态描写,景物清新怡人;“野桃笑”“溪柳摇”是动态描写,写活了“野桃”“溪柳”,动景活泼自在,充满情
趣。动静结合,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突出了山村自然景物的宁静美好。
17.(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3)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18.(示例)①销声匿迹 ②取而代之 ③顾名思义
解析 ①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②取而代之:排除别人或别
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③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19.C [C项表示强调。A、B、D三项均表示引用。]
20.(示例)A而(所以)被称为“白露” B白露时节的露水(白露)有很多功效 C一年中最有(特别有)诗意的
节气
21.①连用三个设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②三个设问句又构成排比句,连续发问,感情饱满,从而引出
写作对象———窗花。③强调了作者对窗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续用了三个问句,指出这一事物带来的种种好处,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最后
作者给出答案,是“窗花”。这种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同时,三个问句都由“是谁”来引领,构成
排比句。排比句式通过连续发问,增强语势,让作者的表达感情饱满,富有气势。最后,作者给出答案,从而
引出写作对象———窗花,强调了作者对窗花的喜爱之情。
22.①年俗承载着人们美好的记忆,②凝聚着民众热切的期盼,③传递着家族生活的祥和,④传承了民间不断的
薪火。
23.写作指导 善假于物是人克服自身缺点、提升自我的必要条件,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克服自身缺点、提升自
我的背后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依靠自己”的动力和坚持,“善假于物”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正如现在有
关学习的各类工具层出不穷,各种书籍汗牛充栋,这些工具确实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但如果学生内心缺乏
学习的动力,外物也是无法起到作用的。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2页,共3页
{#{QQABZYSQogCgABAAAQgCAwE6CgEQkAGACAoGAEAMsAABSBNABAA=}#}
生活中的“善假于物”不仅随处可见,也是历史向前推进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到火药时代、蒸
汽时代,再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可能摆脱外物,单纯地“依靠自己”,但值得警惕的是:在外物的帮
助下,我们开始漠视一些原始的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究竟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淘汰退化,还是应该继
续保留,需要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与讨论,不可一概而论。在未来时代,物的力量可能会进一步强大,人的力量
可能会进一步退化,在“善假于物”与“依靠自己”之间该如何平衡,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有了以上的思考后,学生应该能提出一切符合自己、贴合实际、立足时代的解决办法。
参考例文
使物而不役于物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借助外物,能使我们更快或更便捷地达到目的,然而一味地
依赖于物而不经自我思考、尝试,或许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故曰:君子善假于物,而不役于物也。
“物”是我们能够利用且带来便利的方法或工具。善于利用的人,能使自己事半而功倍。寻之古人,不乏
其例。人类善于利用铁具,而使历史进入了农耕文明;善于利用指南针,而有了航海贸易的兴盛;善于利用火
药,而制造了枪炮用以御敌;甚者,善于利用人,而兴盛了一个时代。其中前提是,物不仅为好物,用者亦为善
用者。
然而,一味依赖于物,而失去“依靠自己”之心,那么你相应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君子使物而不役于物,
当你成为物的奴隶时,也必将慢慢丧失自我。古有科举之士,一味借助八股之书模仿、钻营,而失去了对为文
有道的真正思考,使得一个时代缺乏创新,僵化思想。今有学识之士,一味借助网络检索,而失去学必亲力亲
为才能日有所进的浅易道理,使得自己仅是一个“善于检索者”而无学问之实心。故而,借物有度,莫失本能。
依上所言,道理自明。善用物者,事半功倍,但不能为物所驱,以致离物而不知所行。基于此,作为高中
生,在学习上我们应善于利用他人成果,而不失解决问题与实践之思,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所进益,越来
越强。
我们高中生在学习上要善于借助前人的学习结论。当然,我们得先挑选正确的、有益的、适合自己的、能
切实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结论。但亦不能迷信前人的一切,失去自主探知的能力。正如王国维讲做学问时的
“二重证据”法,在用前人文献求证观点时,也要敢于大胆质疑,可借助前人没有见过的出土文献来进行求证。
所以,善假于物者,有时会善假多物,以求己知。无论如何,善于选物,善于借物,依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但并
不意味着这时可以停止主动行为,应继续依靠自己验证外物是否正确,从而得出真正的结论。
古人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言尽信物不如无物。“善假于物”是眼光之独到,“依靠自己”才是能力之
提升。
使物而不役于物,最终依靠的还是自己。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3页,共3页
{#{QQABZYSQogCgABAAAQgCAwE6CgEQkAGACAoGAEAMsAABSBNABAA=}#}2023~2024学年怀仁一中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圈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
“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陈心想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D.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
B.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C.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来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的 (3分)
A.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B.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
C.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D.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4分)
5.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文字的作用是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材料一提到了文字传情达意的弊端。你是否赞同 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 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
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美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轻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D.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7.小说中多次出现“树”,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B.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C.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和家败人亡的悲剧。
D.焚树表现了耿大先生因儿子牺牲而精神错乱。
8.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4分)
9.“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题风格的形象写照。萧红的小说是如何透出这层“悲凉之雾”的 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婪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鼬鲈千里,旌旗蔽空,丽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漫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注]!”是日,剧饮而归。
(节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故表示时光流逝,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子买田A其间B因往C相田D得疾已闻麻桥人庞安回常善医G而章日遂往求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的“击”字,与《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含义相同。
B.“倚歌而和之”中的“和”字,与成语“曲高和寡”中的“和”含义相同。
C.“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友”,与材料二中“下临兰溪”的“下”用法不同。
D.“剧饮而归”中的“剧”字,与李白《长干行》中“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的“剧”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在月明之夜与友人泛舟于赤壁矶下的长江,他们享受着江天的美景,饮酒放歌,快乐似神仙,暂时忘却了人世间一切不顺心的事。
B.苏轼扣舷而歌,歌声悠扬,心情愉悦欢快;洞箫之客倚歌而和,那洞箫声似乎有让深渊里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哭泣的魔力,
C.苏轼询问朋友为何感伤,朋友的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业绩尚且消失不见,更何况你我这些凡夫俗子,平凡的生命难像长江、明月般永恒,
D.苏轼被聋医庞安常治好病后,与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兰溪,看着兰芽浸溪、溪水向西流逝,听着子规鸟啼叫,悦而作诗。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14.材料二是如何从侧面表现苏轼对庞安常的欣赏的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睛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俺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描写春日山村的景象,“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清代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中评价此诗颈联为“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作者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 , ”。
(2)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写出了登山道中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3)《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场景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时至白露,由于温差较大,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水珠。为什么形容露水是“白”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代中国人按照五行思考世界,五行又和五色相对应,秋露按照秋天所属的白色,A 。
有俗语说:“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白露之后,气温降低,不再适合蚊子繁殖,其数量骤减,
蚊子几乎①( )。蚊虫“嘤嘤嗡嗡”的叫声从人们耳边逐渐消失.②( )的是蟋蟀“唧唧唧唧”的声音。夜幕的草叶下秋虫浅吟低唱.清风、朗月、虫鸣,别具风味。
人们认为B ,可明目,降燥,美容。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民间在白露时节有“收清露”“喝白露茶”的习俗。白露茶.③( ),即为白露节气前后采摘制作的茶叶。在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剧烈变化,这成就了白露茶香、润、甘的特别口感,因而有“要喝茶,秋白露”之说。如果能用展起收集的清露泡一杯白露茶.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白露还是C ,有《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缠绵;有杜甫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深思念;有白居易“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的萧瑟。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B.有俗语说:“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
C.民间在白露时节有“收清露”“喝白露茶”的习俗。
D.有杜甫笔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深思念。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 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 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 ——是窗花,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把风景、传说、戏文都搬到窗上,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我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顿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神采飞扬。
2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22.贴窗花是中华民族的年俗之一,请你以“年俗”为主语,用排比句写出年俗的内涵。不超过6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
对于“善假于物”与“依靠自己”,作为高中生的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