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一中2024春期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怎(每3分,共48分)
1.新石器时代,江淮地区用玉器随葬比较常见,玉器中除珠、管、饰外,镉、环、璜、块较多,
此外还有鱼、龙、鹰等特殊器形。在凌家滩、薛家岗遗址中出土大量玉器,其墓葬中存在随
葬用玉不等的现象。据此可知
A,崇玉佩玉葬玉深受先民喜爱
B.江淮玉器制作技艺领先其他地区
C.新的社会行为规范正在形成
D.遗址应处于早期奴隶制国家时代
2.据史书记载,吴公子季礼,通晓《诗》《乐》。我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
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孤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说明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B,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到华夏民族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4百家争鸣辐射周边各民族
3.秦王政十八年,一名赛妇隐匿其子家产。经官员审理查验她的田宅、布肆、舍客室、马、偾
款后,照法律规定确认她“匿皆(资)税直(值)过六百六十钱”。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
A,制度严密便以控驭民众
B,司法实践促进法律完善
C.基层治理关注家庭关系
D.征税主要标准转向资产
4,商周时期,殷人认为“有娥方将,帝立子生商”,周人强调“天乃大命文王殪我殷”。西周
统治者提出天命转换的概念,形成了“以德配天”的治理思维,并通过祭祀活动,逐步将
“祭”转化为“礼”。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天命观由兴起走向衰落
B.开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C.治国思维凸显人文理念
D.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5,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
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6.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镶”(簿,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
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镶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
能入山林、观天性,“镶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7.秦汉时期,我国的县级政区有县、邑、道及侯国四种类型,其中“道”是设在边地少数民族聚
居区的政区。汉代的道集中在西北和西部诸郡,即“有蛮夷曰道”。据此可知
A。中央集权制具有多民族政权的性质B.古代各级行政区域单位变更频繁
C.道作为基层政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秦汉的道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8.2017年7月,考古人员在秦都成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了民居建筑,部分出土器物有制作者留
下的戳印,均带有“咸”字。类似的戳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陶俑上也有发现,这是素代
工商管理制度“物勒其名”的反映。这一制度
A,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
B.有助于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管理
C,旨在利用都城的影响力
D.反映了秦朝政府对工商业的压制
高二历史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
r巧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5 CBACC 6—10 CAAAC 11—16 DCCDC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陆上丝路密切了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加强,西域的农作物传入内地,被称为“胡”字作物;(2分)海上丝路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联系,“海”字作物传入中国。(2分)
宋元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外交流加强,大批外来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被称为“番”字作物。(2分)
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华和中外联系加强,来自外国的洋字作物传入。(2分)
(2)农作物的传入,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中外交流;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6分)
18、(1)表现:生产工具的进步;北方粮食作物的引入及耕作制度的发展;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形成多个专业化的手工业中心;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以扬州为代表的全国性商业都会的崛起;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地。(任答两点4分)影响: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分)
(2)时代性因素:安史之乱前后的人口南迁潮流;赋役制度改革(两税法的实施);依托大运河的全国性的商贸活动;开明的对外政策(市舶司的设置)。(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原因: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政治相对稳定,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经济恢复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字的统一和简化,造纸术的改进,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统治者重视教育;选官制度的推动。(每点2分,任意四点8分)
(2)特征:历史地位重要,对文化普及、提高社会教育水平有重要影响;创办和讲学内容受理学影响,也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数量不断增多,制度不断完善;创立会讲制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0、论题:钱穆对游牧、商业和农业文化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评析: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多次南下侵扰中原或建立政权,甚至统一全国,如契丹人建辽,女真人建立金朝,蒙古族甚至建立了地跨欧亚的大帝国。这正是游牧文化因“内不足”而“向外寻求”的表现,是“流动”和“征伐”等特性的体现。
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滨海的西方国家多次入侵亚非拉国家,掠夺工业原料,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侵犯了这些地区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冲击了他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正体现了商业文化的“进取”和“侵略”。
中国古代农民以农耕生活为主,由于所求(如风调雨顺)并不以自我意志为转移,故生活方式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特征,一定程度上又体现了农业文化的“静定”和“保守”。
综上所述,由于具体时空条件的差异性,不同文明的特性与生存的态度不同,其对东西方文明在不同时期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