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4 11:2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单元(或主题)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主要教材 书名: 出版社: 出版日期: 年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单元(或主题)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所选文本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从生命、成长、生活态度、人生抉择等方面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为散文,借状物写景抒发作者的感悟及情志;《外国诗二首》为现代诗歌,通过不同的抒情方式阐发生活态度及人生哲理;《古代诗歌五首》为古典诗歌,诗人们用富含哲理的诗句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感受。相比较而言,外国诗人在日常中悟得人生哲理,而中国诗人于自然中寻求生命能量。从文体及文本特质来看,这个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完成的是“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一任务。 本单元的语文训练重点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单元提示中给出具体的学习方法为:“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其中,前一个训练重点指向写作层面,侧重于由读到写,最终以写作为落点,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第二个训练重点指向于阅读,通过“比较”这一阅读策略,深化对文学作品意蕴内涵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单元学习目标及文本特质的整体解读,本单元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四篇课文的主题内容和写作手法为基础,围绕主题选材,安排子栏目,丰富栏目内容。 课程编排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诵、概括、讲解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基础知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中指出“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二)阅读与鉴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三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四课程内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指出:“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三)写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指出:“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单元(或主题)教学背景分析
一、单元设计背景 本单元四篇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不直抒胸臆,而将情志融于景,托于物,含蓄蕴藉。学习本单元课文,技法还在其次,首要的是启迪心智,在与自然万物的对话中倾听回荡的心声,深悟自然的智慧。 学习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如何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学习时要把握四个问题、两个方法。四个问题是: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何种方法,遵循了何种顺序去描摹?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思?情与景是如何联结在一起的?前三个问题是学习重点,最后一个问题是学习难点。两个方法之一是知人论世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课文难点,即景、情的联结。第二种方法是比较阅读法,分组、比较、文本之间互相改编,都是比较的思维方法,目的不在于求同存异,而在于阅读的过程中能对不同方法加深理解。 本单元四篇课文三种文体——现代散文、古诗、外国诗歌,宜按照文体进行分类教学,在“托物言志”这种手法上保持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在写作实践上延续此种思想。 《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为状物散文。《紫藤萝瀑布》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精细的工笔,描摹了紫藤萝繁花似锦的盛开景象和独具特色的神采风韵。眼前的藤萝花使作者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繁盛”与“伶仃”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在其笔下,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而自身对自然的感触又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更让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叙写黄昏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外国诗二首》选择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诗人被禁时期,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仍满怀生活热情,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自己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未选择的路》语言浅易,实则蕴含深邃哲理。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弗罗斯特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古代诗歌五首》中五首诗歌中都有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这些哲理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五首古诗词都是名篇,需要背诵默写。教学中可在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本单元作文训练是“文从字顺”。“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即要做到用词恰当、表意明确、句子连贯、思路清楚。更高一点的要求是连贯得体、繁简有度、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行文通畅。这些要求都属于“文从字顺”的范畴。“文从字顺”的作文训练,可以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学生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核心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为本单元编辑一本课外阅读手册,体现“托物言志”的主题;二是应用托物言志手法创作一篇习作。 学习流程:第一课段现代散文《紫藤萝瀑布》教读,《一棵小桃树》自读;第二课段《古代诗歌五首》教读;第三课段《外国诗二首》自读;以上三个课段的教学内容均为景物特点,情志内涵,二者如何交融;第四课段单元核心任务是实践,通过阅读和写作双方面实践“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培养与训练,七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了以下突出的特点: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4.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学生,课堂教学能顺利开展。 优点与不足往往是并存的,七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语文学习习惯仍在形成阶段。 2.语文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缺乏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欠缺,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已经形成两极分化。 5.缺乏积累意识,知识面和阅读面都不广。
单元(或主题)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所写事物特点、所言之志内涵。
2.学生能在习作中尝试运用“托物言志”创作手法,并有意识注意描写顺序,运用描写方法、修辞手法。
二、思维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散文《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是如何对景物进行观察、描摹、想象的,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知人论世方法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体会这些记游诗歌托物言志的手法,发展物-人-情的联系思维;
3.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加深对两组手法的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在实践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比较思维。
三、价值目标
领会“托物言志”手法的思想本质——师法自然万物,将比较、联系的思维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即从自然万物中获得人生智慧的启迪。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知识结构: 二、核心任务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并掌握本单元重点生字词的字音、字形,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 2.借助课下注释、课后读读写写和工具书,梳理、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意思等基础知识。 3.掌握有关贾平凹、普希金、王安石、杜甫、陆游等文学常识。 (二)阅读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写景状物语言,通过写景状物,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作品间的异同点,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三)写作 1.通过观察、描述景物,培养学生厘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 2.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学生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总体规划 “本单元共分为三个课段,课时。第一课段是阅读,共7课时,其中《紫藤萝瀑布》2课时,《一棵小桃树》1课时,《外国诗二首》2课时,《古代诗歌五首》2课时,第二可短为群文阅读1课时;第三课段是写作《文从字顺》,共2课时,写前指导1课时,写后讲评1课时。 具体安排 (一)紫藤萝瀑布 阅读课型 2课时 教学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角度品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进而探究其描写手法。 2.从文中景物的今昔对比着手,勾画关键句,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难点) 3.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作者如何描摹紫藤萝,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重难点) (二)一棵小桃树 阅读课型 1课时 教学任务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体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重难点) 外国诗二首 阅读课型 2课时 教学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通过具体诗句的品析,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歌写法的异同。 (重难点) 群文阅读 阅读课型 1课时 教学任务 1.《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比较阅读。
2.品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进而探究其描写手法。(重点)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寄托在不同事物上的“志”。(难点) 古代诗歌五首 阅读课型 2课时 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之美。 2.对比品读,体会诗歌情感及鉴赏方法。(重难点) 3.传承诵读,树立勇攀高峰的人生态度。 第二课时:《望岳》《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1.从诗歌的节拍、重读着手读好诗歌。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歌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重点) 3.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难点) (六)文从字顺 写作课型 2课时 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1.通过观察、描述景物,培养学生厘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重点)
2.通过交流、修改文章,培养学生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难点 ) 第二课时 1.学习借鉴优秀作文,通过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发现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并修改。
2.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升格。 教学策略 (一)基础 1.积累基础:借助课下注释、课后读读写写和工具书,梳理、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意思等基础知识。 2.夯实基础:以检测为主,利用早自习时间,对字音、字形、词语使用、文学常识、诗文默写和理解、名著知识点、课内特殊文言现象等进行反复滚动练习。 (二)阅读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从而读出效果。朗读教学中教师讲清楚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节奏等实际应用。 2.品读课文,灵活运用教材 学会巧妙地利用课本,从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着手,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文章中那些优美的文学句子,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深入地了解作者写作的手法和技巧。通过这种细致地讲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群文阅读,应拓宽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以粗读、略读为主要方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丰富阅读方式。 3.创设情景,调动课堂气氛 在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现代化教学方式的优势和作用发挥出来,充分改善教学手段,积极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文学作品利用生动形象的描绘将社会生活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可将真实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以对课文进行深入讲解,使其内心产生符合课文的意境,引导其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中,使其体会到轻松与愉快之感。 (三)作文 要加强作文训练,讲练结合,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把握中考方向,本单元3次小作文,这三次小作文都是对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训练,字数在300字左右。1次大作文,大作文采用作文量表,先自批后互批,将得分写在作文量表中,将表贴在作文反面,通过这种形式以批促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建立专门的写作素材本,积累精美的标题、题记、开头、结尾以及描写片段,让学生经常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本单元(或主题)教学特色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是“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设计本单元时,重点考虑了以下三方面: 一是单元整合的方式。本单元四篇课文,三种文体,首先是按照体裁来分组;其次,在 阅读上突出“托物言志”这种手法的学习,每一个单篇教学中都大致按照“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相结合这三个部分进行设计;再次,应用其他课文所学方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进行写作,在写作层面上实现单元教学的统整。 二是突破难点。“托物”与“言志”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中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充分领会这一点,在设计中多处使用比较阅读的手法:不同作者面对相同景物,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想法;相同作者不同心境下面对同样景物会产生怎样不同想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手法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三是注重“托物言志”手法背后的哲学基础、思维价值的开发。人要从自然万物中获得启发,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以万物为师。至于写作技巧反倒是末技。在教学中应需瞄着这种高度,再去教导学生技法方面问题。
单元(或主题)的教学改进与反思
在学习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所创设的情境进行体验学习,通过学生亲验、亲历、亲为来加深认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通过小组间学生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兼顾多方面不同因素。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但在整个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如,个别环节没有深入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应该更充足。将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改进,提高教学水平。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颗小桃树》 一、教材分析 《一颗小桃树》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本文借一棵小桃树的顽强生长书写自己的理想,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实为作者本人的化身,文章对小桃树的艰难成长做了生动的描述,从从小桃树身上又找回昔日战胜困难的勇气,找回了原来的自我,得到了终身拼搏的勇气。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反映作者对美好未来、人生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 教学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7——9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他们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基于上述要求,我遵循以生为本,以文定教的原则,采取“抓线索理思路,借旁批促阅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欣赏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对初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也渐渐开始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探索。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紫藤萝瀑布》,对于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对于明暗双线也有了学习基础。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在领悟事物深刻内涵上仍存在难度,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来处理。 七年级学生对于有故事性的散文很感兴趣,像本文中关于小桃树的生长经历,孩子们是很感兴趣的。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让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但对于散文的接触尚浅,对于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还只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知层面上,在对句子语言赏析的环节上还有待方法性的指导。此外,学生对本文所讲述的在艰难困顿的环境中经历磨难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并不一定十分理解。所以在教学时要透过这棵小桃树的成长也就是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全面回顾及剖析,阐述个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及构成原因,从而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自我成长的历程,为学生指明自我的努力方向。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探究,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写作手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梳理小桃树的成长过程,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初识 小桃树 感受“我”情感 读懂 小桃树 感受“我”境遇 理解 小桃树 树与“我”相遇 课堂 总结 作业 布置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道具”,多媒体出示提示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学生猜测“道具”物品。 2,“飞花令”,答出最多与桃相关诗词的同学,获得道具准备的鲜桃。 3,引入课题:自古以来,很多诗人笔下的桃花都是娇艳美丽、惹人喜爱的。例如, 诗经 里面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 中写道:“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对一棵及其普通的小桃树一直念念不忘,究竟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棵小桃树的故事吧!(出示课题) 速度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采用句式分组讨论,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从课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总结:这是一棵可怜瘦弱的小桃树;它是一棵孤独寂寞的小桃树;它是一棵命运坎坷的小桃树;这棵小桃树其芽委屈,其貌猥琐,其色淡淡,但难掩其内心的强大与顽强。 1,作者在描写小桃树的过程叶,情感也发生了变化,你能感受到这种思想的变化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讨论后请大家展示。 2,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九段、十三段、十四段,其他同学,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这棵小桃树作者在文中不仅称作为“我的小桃树”,而且反复说想要为它写点什么。那么,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写小桃树呢? 分组讨论: 把学生分成两组,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半部分为第一组,右半部分为第二组。结合老师给出的提示,相互讨论,完成问题。 感受作者和小桃树经历的相似之处。补充作者贾平凹的背景资料,感受作者的成长境遇 2,自读课文内容,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内容。比较“我”与小桃树的成长经历,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志”。 3,如果作者只能给小桃树写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志”,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 大家讨论讨论。 同学们,从小桃树身上收到什么启发?请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感悟。 “我”是小桃树,小桃树是“我”。当不同成长阶段的“我”,遇见不同成长阶段的小桃树,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与同桌探讨交流。 1,分享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梳理知识框架。 2,老师对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认可同学们的优点,鼓励改进不足,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行,实现高效课堂。 具体内容见下文”作业设计 积极参与课前道具猜测活动 运用所学和积累的知识,参与“飞花令”赢取鲜桃 整理思绪,进入课堂学习。 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分组讨论,根据句式补充内容,并阐述原因 1,分组讨论,并分享见解 2,朗读文章或体会其情感变化。 根据提示与要求,分组讨论并选取代表,分享探讨结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1,了解作者贾平凹,体会作者的成长境遇和行文背景。 2,小组探讨,完成表格内容并分享成果 3,思考:哪一个字可以表达作者之“志”并分享。 1,感受小桃树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2,体会并分享从小桃树身上受到的启发。 同桌分角色,从小桃树成长的不同阶段与“我”相遇,设想其可能产生的对话,并交流展示。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当堂解决。 完成作业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从小游戏到飞花令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认识小桃树,培养学生的总结和沟通能力。 通过思考与交流,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能够根据老师的提示完成预设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联想,拓展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对话的方式,深刻理解“托物言志”,提高表达能力。 总结课堂收获,反思学习行为。梳理课堂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 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作业设计思路 1、作业形式不可单一,采取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相结合的综合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前后知识连接,巩固学生的基础,通过探究过程,能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3、通过参与作业探究过程,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4、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及信息交流能力。 5、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 二、作业目标
1.积累词语:积累本课出现的重点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人生感悟(托物言志)。
3.让学生把生活实例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三、作业内容: (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矜持(jīn)渺小(miǎo)倚窗(qǐ)淅淅沥沥(xī) B.恍然(huǎng)魂魄(hún pò)哆嗦(duō suo)万般无奈(lài) C.孱头(càn)赤裸(luǒ)猥琐(wěi suǒ)血气方刚(gāng) D.幼稚(zhì)忏悔(qiān)撂下(liào)灼灼其华(zhuó) 2.下面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脾性 嫩绿 淋湿 撑腰 B.赤裸 执着 嫌弃 褪尽 C.孱头 服侍 摇憾 花瓣 D.欲绽 委屈 傲慢 奥丧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________。 (2)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________,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3)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________起来。 A.哆嗦 瘦小 直立   B.晃动 弱小 挣扎 C.哆嗦 弱小 挣扎   D.晃动 瘦小 直立 4.下列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这个时候,它浑身无力,精神不振。 ②很快就把一冬天积存在肠胃里的食物残渣排泄出来。 ③美洲的大黑熊冬眠醒来以后,懒洋洋地爬出了窝。 ④于是,它就去寻找一些有轻泻作用的野浆果饱餐一顿。 ⑤从此黑熊振作了精神,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 A.①③②⑤④ B.③④②①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④②⑤ (能力提升部分) 1.如何理解“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这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拿爷爷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写作,提升素养) 请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选择你身边喜欢的景或物,模拟《一颗小桃树》行文思路,写一个片段,并将此片段扩展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文章。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作业分析 1、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层次的作业练习。总体而言,难度不高,多为课上重难点的巩固提升。 2、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的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A层以简单基础题目为主,夯实基础,以准确、完整为要;B层以能力提升为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C层强调提升,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和提升解题技巧。 评价设计 1、分层评价,鼓励为主。只要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就应该得到肯定。 2、多员参与,互动评价。学生先自评,然后同桌或组内学生互评,最后教师笔评,并挑选有代表性的作业进行展示,共同评价。 3、鼓励进步,及时复批。对于在书写、正确率、完整性等方面有较大进步的,及时点名表扬。在下次作业书写之前先进行改错,教师及时二次批改。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本次教学由浅入深,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带入文本,深入品析文章内容。 教学角度创新:本设计以梳理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入手,通过比较体会小桃树的深层含义。 教学目标创新:不拘泥于文本本身,更加注重现实意义的挖掘。 教学理念创新: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比作者与小桃树成长经历以及小桃树的的形象,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明确:挫折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生活中始终怀有一份希望,踔力奋发,笃行不怠,定能不负青春。
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颗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明线索是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暗线索是作者的成长经历,根据文章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能够体现学生主体理念,真正做到学生中心。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以分析小桃树形象入手,体会小桃树身上坚忍不拔的毅力,由此再向作者的成长经历辐射,做到了由浅入深,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整体上看,本节课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小桃树的形象:通读、自读、比较、分析、探究,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不足之处:每个环节中间的过渡语不够流畅自然,对语言的品析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单一,不够丰富。在今后还须继续加强对业务的钻研,努力提高个人的语文修养,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精彩。
学习评价设计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积累基础知识,字词以及对作者的了解。
评价方法:测验
评价指标:①答题时间 ②正确率
2、能够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中重点语句、段落。
评价方法:课堂评价
评价指标:①参与程度、积极程度 ②回答问题恰当程度 ③课后巩固程度
3、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
评价方法:测验
评价指标:①作业完成速度 ②作业完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