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郑伯克段于鄢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9-05 01: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18.郑伯克段于鄢《左传》一、《左传》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
《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呢?左丘明《左氏春秋传》
公羊高《公羊春秋传》
谷梁赤《谷梁春秋传》相传
  2、《左传》的体例: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疑问1、能否说《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经历了十二国君,两百多年的历史。期间肯定有人添补。《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回顾(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二、解 题郑 伯 克 段 于 鄢主人公事件地点(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等用法。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置句课堂作业:熟读课文,填表格。主要人物、 身份关系和性格:
结构 段落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姜氏(母亲) :任性阴毒狡诈共叔段(儿、弟弟、大叔): 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庄公(儿、兄长、国君): 老谋深算薄情寡义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延伸到廪廷。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厌恶 ( ) 寤( )生
亟( )请 虢( )叔
祭( )仲 义暱( )
廪( )延 自毙( ) wùwùqì guózhàinìlǐnbì  三、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2、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同“避”  6、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7、无使滋蔓,
  无,通毋,副词。
  8、无生民心
  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
  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10、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寘,通“置”,放置  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2、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阙,通“掘”,即挖。锡,通“赐”,赐给四、古今义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  
  
  2、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五、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为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想这样做”。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 6、 既而悔之          7、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 “遗”是一个动词,念wèi,意为“赠送”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9.公入而赋    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六、文言文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 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  (2) 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问”字的宾语是“何谓”,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  (3)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君患何焉”    (4)其是之谓乎?   七、重要实词  2.多行不义必自毙。
  毙,倒下,摔跟斗,自己摔跟斗,不是死的意思。  1.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 也。”
  都,指都邑;城,指城墙,这是两个词。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不久,这是一个表时间过去的词。既而,常一起连用。   鄙,边邑,这是它的本意。今天我们常说“鄙人”、“鄙意”、“鄙见”,这个鄙是一个谦词,它的词义是从本义边邑引申而来的。在古代,边邑的人比都城的人地位、见识都要差一些,所以发展出这样的引申义。   贰,两属,这里指既臣属于郑庄公,又臣属于共叔段。两属与专属是相对的。凡专属于某,后又再属于某,就叫贰。  4 、无生民心
  心,是想法、念头。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甲,铠甲;兵,武器;卒乘,指战士;步兵叫卒,车兵叫乘
当时,敲着钟鼓去进攻叫伐,而不用钟鼓,部队轻装前进,不让对方知道,叫袭。侵、袭、伐、攻,都是有区别的。  6、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繄(yī),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
  7、敢问何谓也?
  “敢”,是一个谦词,意思是说,以我这么低的地位,不该这么大胆、冒昧地发问。
  8、其谁曰不然。
  其,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意思是肯定。八、一词多义
1虚词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
C君何患焉(语助词)
D心不在焉(于此)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哪里;怎么,表反问)
F且焉置土石(在哪里)2实词 (1)国
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2)遗
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赠送)
B 养虎遗患(遗失,遗留)
(3)厌
A 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
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
(4)爱
A 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疼爱)
B 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
写作特色1?一、善于剪裁史料,恰当的祥略安排
??《左传》详于记叙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政治上的矛盾冲突,而对战争的描写一般比较简略。本文也如此。作者详写庄公及母亲、弟弟的矛盾发展的始末,而对克段于鄢的经过略写。又如略写姜氏憎恶庄公的原因,详写庄公与共叔段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这样写是为了集中笔墨来刻画人物,揭示其内心世界,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显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战争本身,而在引起战争的社会原因。写作特色2二、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如:???????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 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 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
???颖考叔:聪明机敏(故意食舍肉以引起庄公的问话)写作特色3三、生动的细节描写
1、“庄公寤生”这一细节突出了姜氏的自私,预示着姜氏与庄公之间将有矛盾冲突。 2、颖考叔“食舍肉”的细节描写,显示了他的纯孝,也表现了他的聪明机智。 3、“隧而相见”“大赋其诗”的细节描写讽刺了庄公母子的卑鄙虚伪。 写作特色4四、巧妙的衬托手法
1、用共叔段的贪婪狂妄、愚昧无知来反衬庄公的阴险狠毒。 2、以蔡仲、子封等人的多次规劝来烘托庄公的阴险性格。练习题 1、相传《左传》是由______所著。 A 孔子 B 杜预 C 左丘明 D 刘向
2、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作者详写的是 ( ) A、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 B、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经过 C、颍考叔“食舍肉”劝说庄公的经过 D、母子“隧而相见”和好如初的经过( C )B3、《郑伯克段于鄢》尾声部分所描写的郑庄公 母子隧中相见,在“ 克段于鄢”故事的范围之 外,其作用是: A 交待庄公与姜氏之间的矛盾结局
B 作者宣扬的道德思想的所在 C 庄公为维护自己的国君形象
D 以上都不对
4、《郑伯克段于鄢》中体现统治阶级道德虚伪的典型细节是
A.庄公“寤生” 
B.共叔段“收贰为己邑” 
C.颖考叔"食舍肉" D. 庄公母子"隧而相见" ( A B C )
D

5、“姜氏何厌之有”的正确译文是____ A 姜氏有什么满足的! B 姜氏多么讨厌! C 姜氏她厌恶什么? D 姜氏有厌恶的事情吗?
6、“亟请于武公”中的“亟”的意思是____ A 急忙 B 迅速 C 屡次 D 竭力( D )
( A )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