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海水“制碱”同步练习(含答案)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海水“制碱”同步练习(含答案)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4 15: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3海水“制碱”
一、多选题
1.将等质量的CaCO3(块状)和Na2CO3(粉末),分别浸入一定量10%盐酸和10%硫酸溶液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aCO3一定没有剩余 B.消耗HCl与H2SO4的质量比为73:98
C.消耗CaCO3与Na2CO3的质量比为1:1 D.反应产生水的质量相等
2.实验室内有一瓶没有标签的白色粉末,为探究该药品的成分,某实验小组将该药品分别加入四种实验试剂中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该样品的成分可能是:
实验试剂 实验现象
水 白色粉末溶解
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氢氧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A.碳酸钠 B.碳酸钙 C.氯化镁 D.碳酸钾
3.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除去KCl固体中的KClO3 加入少量MnO2固体,加热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的情况
C 鉴别NaOH、Ca(OH)2两种无色溶液 取样,向溶液中通入CO2
D 探究稀盐酸和NaOH溶液是否完全反应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
A.A B.B C.C D.D
4.以下实验操作均正确的一组是(  )
项目 进行的实验 所用试剂及主要实验操作
A CO中除去CO2 通过装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后,干燥
B 鉴别磷矿粉和硫酸铵两种化肥 观察颜色,灰白色固体物质为磷矿粉。白色晶体为硫酸铵
C NaCl固体中除去CaCl2固体 加入适量K2CO3溶液,充分后,过滤、蒸发、结晶
D Na2CO3固体中除去NaCl固体 溶于足量水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5.将下列物质的溶液依次倒入同一烧杯中,首先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然后白色沉淀溶解,同时产生大量气泡,最后又生成白色沉淀的一组物质是
A.AgNO3、NaCl、HCl、NaOH
B.K2CO3、BaCl2、HNO3、Na2SO4
C.Na2CO3、Ba(OH)2、HCl、AgNO3
D.Na2SO4、Ba(OH)2、HNO3、NaOH
二、选择题
6.要除去氯化钙溶液中少量的盐酸。若不用酸碱指示剂下列试剂最好选用( )
A.石灰水 B.氧化钙 C.碳酸钙粉末 D.碳酸钠
7.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酸雨形成的原因:
B.盐酸除去铁锈: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D.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
8.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认识,正确的是
A.其水溶液中有Na+、O2-、H+这三种离子 B.工业上可以氯化钠为原料来制得
C.其水溶液常用来检验CO2气体 D.能与MgO、CuO等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
9.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实现“甲→乙 丙”转化关系的是
选项 甲 乙 丙
A Fe Fe2O3 Fe2(SO4)3
B CuO CuCl2 Cu(OH)2
C CH4 CO2 CO
D O2 H2O H2
A.A B.B C.C D.D
1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B.将氧化铜加入稀硫酸中,产生气泡同时溶液变蓝色
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11.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12.发明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工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是
A.张青莲 B.侯德榜
C.拉瓦锡 D.道尔顿
13.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序号 物质 用途 性质
A 干冰 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能溶于水
B 熟石灰 改良酸性土壤 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C 小苏打 治疗胃酸过多症 能与盐酸发生反应
D 稀有气体 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A.A B.B C.C D.D
14.下列试剂能将稀硫酸、氯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三种溶液一步鉴别出来的是
A.稀盐酸 B.二氧化碳 C.碳酸钙 D.石蕊溶液
15.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OH和盐酸谁先推入都可以绘制出此图像
B.ab段压强减小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中
C.bc段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Cl
D.cd段发生的反应是
三、综合应用题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测定纯碱(Na2CO3)样品(假设只含NaCl杂质)中Na2CO3质量分数的实验方案,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原装置内空气的影响)
Ⅰ.A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在装药品前需组装好如图仪器,并 。
(2)装置乙的作用是 ;
(3)装置丁的作用是 。(填字母)
A.吸收Na2CO3与酸溶液反应产生CO2
B.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丙中
C.干燥二氧化碳
(4)实验中如果滴加酸溶液的速度过快,会导致测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5)B组同学认为A组同学的方案存在问题,即使操作规范,测定结果也会偏低,理由是 ,应该将装置甲中双孔橡胶塞换成三孔橡胶塞,并在甲的左边连接上图2装置,实验结束后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目的是 ,其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 。若没有图2装置,直接通入空气,则会导致测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6)你认为实验时加入的酸溶液最好是 (填“稀盐酸”或“稀硫酸”)。
Ⅱ.小明同学称取样品11.0g放入烧杯中,按如下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1)滤液Y中含有的溶质有 (填写化学式)。
(2)证明C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 (填写字母序号),然后观察现象判断。
A.静置悬浊液X,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氯化钙溶液
B.取少量滤液Y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
(3)如果沉淀没有洗涤操作会造成碳酸钠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4)通过以上提供的数据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至0.1%)
17.为了探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变质情况,取少量固体配制成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已知BaCl2溶液呈中性)
(1)在试管①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目的是 。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图甲试管④中可观察到 。
(2)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取10g样品进行如图乙的实验,测得的相关数据如表格所示。请计算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样品质量(克) 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广口瓶质量(克)
反应前 反应后
10 200 202.2
(3)下列情况会造成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比实际数据偏小的有______。
A.反应过程中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B.氢氧化钠溶液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C.A内残留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吸收
D.反应太快导致二氧化碳气体未被完全吸收
18.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化学用语或含义填空:
①3个氮分子 ;
②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
③氢氧根离子 ;
④中“2”的含义是 。
(2)某化工厂使用食盐和其他原料,采用中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原理生产纯碱。
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①操作I的名称是 ;
②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和 (填化学式)。
参考答案:
1.BD
2.AD
3.BC
4.AB
5.BC
6.C
7.D
8.B
9.A
10.D
11.D
12.B
13.C
14.D
15.D
16. 检查装置气密性 除去CO2中水蒸气(或干燥CO2) B 偏小 有CO2残留在烧瓶内 将残留的CO2全部鼓入到丙装置中,使其完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除去通入空气中的CO2 偏大 稀硫酸 CaCl2 、NaCl A 偏大 96.4%
17.(1) 除去碳酸钠,以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钠产生影响 溶液变红色
(2)B装置中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2.2g-200g=2.2g
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x=5.3g
故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7%
(3)AB
18.(1) 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2) 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