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10:5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中国原始农业示意图,这表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
A.游牧区与农耕区基本重合 B.已成为世界主要作物的起源地
C.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D.食物生产呈现地域性与融合性
2.商人在祭祀祖先时,大量使用马、牛等动物,还普遍使用人牲,多者达数百人,在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区内,至今已经发现了2000多座历代商王奉献的祭祀坑,平均每座坑内大概有10名人牲;周人废除了用人牲祭祀,并以其为非礼行为,祭品数量和种类也大为缩减。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出( )
A.执政理念发生转变 B.宗法血缘关系淡化
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迷信程度大大降低
3.《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材料可以说明秦朝文书( )
A.建立较为严密的管理制度 B.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C.可以避免地方的分裂割据 D.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4.《大明律》中有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反映了明朝( )
A.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 B.极力杜绝贫富分化的发生
C.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D.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5.中国古代的民俗钱币虽有钱币的材质、形态,但不能用来购物,所以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钱币。史学界、收藏界普遍认为民俗钱币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下列明清时期民俗钱币的内容( )
(左侧图文:状元及第一品当朝;右侧图文:名登金榜位列三台)
A.反映了迷信思想的严重 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C.寄托了时人的政治抱负 D.体现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达
6.乾隆皇帝认为:“办理回众事务,宜因其性情风俗而利导之,非可尽以内地之法治也”。这说明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
A.恩威并施 B.因俗而治 C.武力征伐 D.强化管理
7.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中说:“职窃考之地球……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然其以君权变法,化衰为盛 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康有为旨在( )
A.强调研究俄国变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B.强调托古改制的历史必然性
C.说明变法对于中国转弱为强的重要性 D.揭示俄日两国制度的差异性
8.1948年,晋绥解放区普遍用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取代参议会制,毛泽东说:“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力必须归于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这( )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C.为新中国的政权建立打下基础 D.说明参议会制不是民主制度
9.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800元,而2018年全国人大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税起征点为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由此可以看出( )
A.国民收入普遍提高 B.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C.个税制度更加完善 D.国民贫富差距显著拉大
10.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由两名执政官共同行使。此外,为保护平民的利益,国家设立了保民官,但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当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对此“变化”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国家实权由元老院转移至皇帝 B.贵族政治在罗马走向瓦解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D.由民主政治变为贵族政治
11.11—15世纪,随着《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原稿在意大利北部的发现,一场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复兴运动开始席卷中南欧,很多学者高举这本书中“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的理论,主张彻底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有人还主张罗马法应该成为国家的普通法、基本法。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开展有助于( )
A.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B.文艺复兴核心精神拓展至司法领域
C.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D.缓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间的矛盾
12.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英国很多咖啡馆的墙上贴满了商品广告和寻人启事,成为人们交换信息和针砭时弊的场所。2002年8月,美国咖啡业巨头星巴克宣布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在各咖啡门店配备Wi-Fi,将其打造成为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以上史实共同说明( )
A.咖啡成为全球最畅销饮品的必然趋势 B.信息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C.美国正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D.咖啡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3.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为此,美国工程师泰勒考察企业管理,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主张( )
A.强调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B.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现实
C.催生出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D.反映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14.以下为20世纪国际贸易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据此可知( )
时间 事件
1918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后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等。
1941年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联合国宣言》确认。
1946—1948年 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A.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法制化发展 B.经济全球化成为各国共识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D.国际关系民主化得以实现
15.据1999年初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每15个美国人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欧盟为55人,而拉美1120人,非洲25127人才拥有一台计算机。这一现象表明( )
A.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B.信息技术革命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
C.维护信息安全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D.进入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
二、材料题
16.【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
——郑永流、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开始实施生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达到新高度,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民法典编纂的主要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原因。
17.【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随着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环境适应力强的美洲高产作物被引进中国,使过去那些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成为宜农土地。同一时期受到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国家政策也开始鼓励人们尽力垦殖,在这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失去土地的农民,即“棚民”的活动范围及强度迅速扩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高阜处所,种植茶树、山薯、杂粮等物。或傍崖为屋,或砌石成蹊,谷口崖腰,人烟相接”。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的景象。
——摘编自魏梦菊《明清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农业不断发展。调查显示,当时英国的土地持有者人数超过100万。但其中不到7000人占有着全国80%的土地,而大约400户土地贵族却掌握着全国24%的土地。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少2/3的谷物收入和3/4的脱粒以及大量的日常谷仓工作是由农用机械完成的。此外,诸如种子的改良、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也大量采用机械完成。在此背景下,英国的农业利润不断增加,1851—1873年间,英国的农业利润翻了一番。到19世纪末,土壤肥沃的东南部农业区,形成以谷物生产为主的格局;降雨充沛草原区,主要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威尔士东部和苏格兰北部,地势较高、土壤条件较差,则以畜牧业为主,兼营林业;英格兰中部、北部和苏格兰南部平原,以谷物和畜牧业并重。据统计,在1843—1900年间的10名英国首相中有7名是土地贵族,内阁其他职位也多数被土地贵族所占据。几乎整个19世纪,英国的土地贵族阶层始终牢牢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军队的大权。
——摘编自丁士军《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6~17世纪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18.【工业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4—1856年,英国(指英国本土)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英国的贸易伙伴,除了欧洲国家外,主要是美洲国家及其殖民地。英国的出口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至于进口商品,由于英国商业信息灵通且足够了解、把握和垄断世界市场它往往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购买到“美洲和东欧的小麦和玉米、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肉类、丹麦的乳制品、帝国领地和中美洲的热带物产、马来西亚的锡、南美洲的铁、斯堪的纳维亚的木材等”。由此可见,海外市场的征服和开拓对英国工业是何等重要。英国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美国、中国、英国、印度4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相对价额变化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四国分别是什么国家,并简要说明推断理由。
三、论述题
19.【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目录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活动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治理
——摘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从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六个专题,对中外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叙述,具有时空跨度大、理论性强、线索多、内容丰富等特点……社会中产生的国家,既是阶级统治和暴力的机构,也具有社会职能,社会治理正是体现国家社会职能的最重要方面。当然,这只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不能以理论替代历史,还需要结合具体史实,分析和看待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具体情况。比如说,国家制度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有什么特点?国家虽然有社会治理的职能,但国家制度又具有阶级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治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卜宪群: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统编高中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读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地域性特征,但是农业与畜牧业又呈现出融合性,D项正确;游牧区与农耕区基本重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作物的起源地,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商代而言,周代的祭祀活动中,废除了用人牲祭祀,而且祭品数量和种类也大为缩减。这种变化有助于增加国家的人力,同时减少国家财政负担,渗透着民本思想,说明这一时期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周代的宗法血缘关系比较浓厚,排除B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迷信程度大大降低的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题干“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强调紧急文件要及时处理,否则要负法律责任,说明秦朝文书建立了为严密的管理制度,故C正确;A项“避免”说法片面,排除;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题干显示文书处理速度迅速,故排除D。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可知,《大明律》强调对弱势群体进行收养,且强调给予生活物质,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且被写入法律体现了明朝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D项正确;材料不体现执行效果,无从得出“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排除A项;“贫富分化”并非给予弱势群体生活物质能解决的,该说法太过夸大,排除B项;中国形成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明朝并未建立起这一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A:材料中的钱币上的内容“状元及第一品当朝名登金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寄托了时人的政治抱负,故C正确。B:材料中的钱币上的内容“状元及第一品当朝名登金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举考试的重视,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故B错误。A:材料中的钱币上的内容“状元及第一品当朝名登金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举考试的重视,没有涉及迷信思想,故A错误。D:材料中的钱币上的内容“状元及第一品当朝名登金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举考试的重视,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错误。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因其性情风俗而利导之”可知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因俗而治,故选B。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98年(中国)。根据材料“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转弱为强,化衰为盛……莫如采法彼得”及所学可知,为了使光绪采纳他的变法建议,康有为以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由弱变强为例,来说明变法对于中国转弱为强的重要性,C项正确;研究俄国变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为中国变法运动提供示例,“强调研究俄国变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手段,不是本质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托古改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揭示俄日两国制度的差异性”并不是康有为分析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8年,晋绥解放区普遍用人民代表会议制取代参议会制”可知,这反映出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实行了人民代表会议制,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C项正确;材料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排除A项;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排除B项;参议会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民主政权组织,并且参议会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并进行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这表明我国的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愈加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C项。A项不能完整概况材料信息排除。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个税改革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并不能说明贫富差距的拉大,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罗马共和国是奴隶制共和国体制,由贵族统治,元老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罗马帝国是专制政体的帝制国家,出现了帝王,且实行世袭制,元老院权力下降,到了后期为君主专制,故A选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复兴运动中的很多学者主张“皇帝的决定也具有法律效力”,这有利于加强王权和世俗权力,而“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的主张,则可以起到打击封建领主的作用,并且法律的统一也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至16世纪,罗马法复兴运动早于文艺复兴运动,排除B项。欧洲一体化趋势产生于二战后,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英美法系,故不能说明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矛盾缓和,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咖啡原产于非洲,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咖啡馆成了人们交换信息的场所,21世纪咖啡馆成了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体现了咖啡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根据材料“美国工程师泰勒考察企业管理……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可知,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垄断组织逐步出现,对工人进行科学管理有助于适应垄断组织的生产需要,反映了当时科学管理有助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D项正确;科学管理强调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并不强调资本家直接参与管理,排除A项;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排除B项;工厂制度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趋势。材料反映了世界自由贸易在美国等国的倡导下,越来越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在二战后加强了国际协作GATT,WTO成立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故D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据199年初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每15个美国人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欧盟为55人,而拉美1120人,非洲25127人才拥有一台计算机。”可知,美国人拥有计算机的比例远超非洲、拉美地区,这说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据绝对优势,该现象可能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发展中国家维护信息安全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6.答案:(1)积极: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消极: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
(2)历程:①起草: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②颁布: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③完善:90年代,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④实施:21世后,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2021年开始实施。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迫切的现实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内民生、社会生活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需要。
解析:(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积极角度,根据材料一“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与“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根据材料二“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消极角度,根据材料二“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根据材料二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
(2)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阶段,根据材料二“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可知,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根据材料二“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可知,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根据材料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可知,90年代,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根据材料二“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开始实施生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达到新高度,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可知,21世纪后,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2021年开始实施。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迫切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二“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开始实施生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达到新高度,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内民事、社会生活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需要。
17.答案:(1)影响: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人口过度膨胀,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趋势: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利润不断增加;生产专业化。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土地贵族把持国家政权。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中国。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据材料“使过去那些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成为宜农土地”得出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据材料“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环境适应力强的美洲高产作物被引进中国”得出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长;结合所学,玉米、番薯等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结合所学,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高阜处所,种植茶树、山薯、杂粮等物。……谷口崖腰,人烟相接。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得出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结合所学,人口过度膨胀,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趋势:据材料“至少2/3的谷物收入和3/4的脱粒以及大量的日常谷仓工作是由农用机械完成的。此外,诸如种子的改良、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也大量采用机械完成”得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据材料“英国的农业利润不断增加,1851-1873年间,英国的农业利润翮了一番”得出农业利润不断增加;据材料“土壤肥沃的东南部农业区,形成以谷物生产为主的格局;降雨充沛草原区,……则以畜牧业为主,兼营林业;英格兰中部、北部和苏格兰南部平原,以谷物和畜牧业并重”得出生产专业化。影响:结合所学,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结合所学,农业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据材料几乎整个19世纪,英国的土地贵族阶层始终牢牢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军队的大权"得出造成土地贵族把持国家政权。
18.答案:(1)特点:出口商品以工业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原料为主,进出口贸易相对均衡;贸易伙伴多元且分布广泛;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强。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优势明显;英国“一枝独秀”“世界工厂”的全球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形成,加深英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
(2)①中国;②印度;③英国;④美国。理由:工业革命前,中国和印度传统手工业发展领先,工业革命开始后,先后被欧美国家超过;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迅速发展,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品占85%。同期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可知,出口商品以工业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以原料为主,进出口贸易相对均衡;据材料一“英国的贸易伙伴,除了欧洲国家外,主要是美洲国家及其殖民地”可知,贸易伙伴多元且分布广泛;据材料一“英国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可知,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强。第二小问影响,综合材料一“(英国)把握和垄断世界市场”“英国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等信息和所学,从英国到世界,从贸易到经济,从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等角度辩证思考可得出,19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英国的外贸收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继续发展,将中国等传统国家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工业文明成果和西方近代文化的传播,加剧了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间接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技术革新动力不足。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序号和理由,据材料二中四条曲线的走势,结合所学,首先明确四条曲线对应的国家依次为,①中国,②印度、③英国和④美国;然后,明确1750年即工业革命前,由于传统手工业发展领先,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相对份额最多的中国和印度,在工业革命后,即19世纪中期先后被欧美国家超过,而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迅速发展,总产量超过英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第二小问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从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等角度思考可知,两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推动欧美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日益近代化,促进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9.答案:论题示例1:中西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共性与个性。论题示例2:中西国情不同造就不同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体系。论题示例3: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经验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解析:首先,材料呈现的目录是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题干要求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拟定论题,展开论述,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不背离主题就行,这里我们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与西方国家的比较,也可以从“以史为鉴“的角度谈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对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