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微专题课件:专题4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 (2)基因检测、电泳图谱与遗传系谱图分析(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微专题课件:专题4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 (2)基因检测、电泳图谱与遗传系谱图分析(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05 16:4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真题测评·试能力
1.(2022·海南高考)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专题4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
(二) 基因检测、电泳图谱与遗传系谱图分析
A.Ⅱ -1的母亲不一定是患者
B.Ⅱ- 3为携带者的概率是1/2
C.Ⅲ -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 1
D.Ⅲ -3和正常男性婚配生下的子女一定不患病
答案:A 
解析:假设与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相关的基因用A/a表示,由题图可知,Ⅱ -1的基因型为XaXa,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和母亲,但其母亲不一定是患者,有可能是携带者,A正确;
Ⅲ -2的基因型为XaY,其父亲的基因型为XAY,故其母亲Ⅱ- 3的基因型为XAXa,一定是携带者,B错误;
Ⅲ -2的致病基因来自Ⅱ -3,Ⅱ- 3的致病基因来自Ⅰ- 2,C错误;
Ⅲ -3的基因型为XAXA或XAXa,则Ⅲ -3与正常男性(XAY)婚配,所生儿子可能患病,D错误。
2.(2023·浙江6月选考,节选)某家系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如图所示。已知两病独立遗传,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 500。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系谱图中推测乙病的可能遗传方式有____种。为确定此病的遗传方式,可用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分别设计DNA探针,只需对个体______(填系谱图中的编号)进行核酸杂交,根据结果判定其基因型,就可确定遗传方式。
(3)若检测确定乙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同时考虑两种病,Ⅲ3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种,若她与一个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所生的子女患两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设甲病受基因A/a控制,乙病受基因B/b控制。(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不患甲病,二者婚配所生女儿Ⅱ3患甲病,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Ⅱ4和Ⅱ5患乙病,二者婚配所生儿子Ⅲ4不患乙病,可推测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4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Bb,用乙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分别设计的DNA探针与Ⅱ4的相关基因进行核酸杂交,都有杂交带出现;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4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Y,用乙病的正常基因设计的DNA探针与Ⅱ4的相关基因进行核酸杂交,没有杂交带出现,而用题图中其他个体进行核酸杂交,不能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
(3)若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Ⅱ4和Ⅱ5的基因型均为AaBb,Ⅲ3为乙病患者,其基因型为1/9AABB、2/9AABb、2/9AaBB、4/9AaBb,共4种。由题中信息可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 500,则aa基因型频率为1/2 500,a基因的频率为1/50,A基因的频率为49/50,则正常人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2×(49/50)×(1/50)÷[(49/50)2+2×(49/50)×(1/50)]=2/51;只考虑甲病,Ⅲ3的基因型为2/3Aa、1/3AA,表型正常男子的基因型为49/51AA、2/51Aa,二者生一个患
甲病孩子的概率为2/3×2/51×1/4=1/153;再考虑乙病,Ⅲ3的基因型为2/3Bb、1/3BB,表型正常男子的基因型为bb,二者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2=2/3;故Ⅲ3与表型正常的男子结婚,生一个患两种病子女(aaBb)的概率为1/153×2/3=2/459。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不患甲病的Ⅰ1和Ⅰ2生有患甲病的Ⅱ3(女性) (2)2 Ⅱ4 (3)4 2/459
3.(2023·湖南高考)基因检测是诊断和预防遗传病的有效手段。研究人员采集到一遗传病家系样本,测序后发现此家系甲和乙两个基因存在突变:甲突变可致先天性耳聋;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编码产物可将叶酸转化为N5 甲基四氢叶酸,乙突变与胎儿神经管缺陷(NTDs)相关;甲和乙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家系患病情况及基因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家系先天性耳聋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Ⅰ- 1和Ⅰ- 2生育一个甲和乙突变基因双纯合体女儿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
(2)此家系中甲基因突变如下所示:
正常基因单链片段5′ ATTCCAGATC……(293个碱基)……CCATGCCCAG 3′
突变基因单链片段5′ ATTCCATATC……(293个碱基)……CCATGCCCAG 3′
研究人员拟用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再用某限制酶(识别序
列及切割位点为 酶切检测甲基因突变情况,设计了
一条引物为5′ GGCATG 3′,另一条引物为______________(写出6个碱基即可)。用上述引物扩增出家系成员Ⅱ -1的目的基因片段后,其酶切产物长度应为____bp(注:)。
(3)女性的乙基因纯合突变会增加胎儿NTDs风险。叶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孕妇服用叶酸补充剂可降低NTDs的发生风险。建议从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1个月开始补充叶酸,一般人群补充有效且安全剂量为0.4~1.0 mg·d-1,NTDs生育史女性补充4 mg·d-1。经基因检测胎儿(Ⅲ -2)的乙基因型为-/-,据此推荐该孕妇(Ⅱ- 1)叶酸补充剂量为__________ mg·d-1。
解析:(1)由遗传系谱图可知,由于Ⅰ- 1与Ⅰ- 2均表现正常,他们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而他们的女儿Ⅱ- 4患病,因此可判断甲基因突变导致的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Ⅰ- 1、Ⅰ- 2和Ⅱ- 3关于乙病的基因可以推出,乙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Ⅰ -1和Ⅰ- 2生出一个甲和乙突变基因双纯合体女儿的概率为1/4×1/4×1/2=1/32。
(2)题中给出的引物与模板DNA的3′端碱基互补,由题图中正常基因的单链片段可推知其互补链的3′端的碱基序列为TAAGGTCTAG,因此另一条引物为5′ CCAGAT 3′。由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可知,Ⅱ -1的目的基因被切割后,产生的产物长度为2+293+7=302(bp)或(302 bp和5 bp)。(3)由题干信息可知,Ⅲ -2关于乙的基因型为-/-,且其母亲Ⅱ- 1有NTDs生育史,因此推荐该孕妇(Ⅱ -1)叶酸补充剂量为4 mg·d-1。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32
(2)5′ CCAGAT 3′ 302(或302和5) (3)4
深化学习·提素养
1.基因检测
2.电泳图谱
(1)琼脂糖凝胶电泳原理
①带电粒子: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可以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
②迁移动力与方向: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个过程就是电泳。
③迁移速率: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
④检测: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以在波长为300 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
(2)电泳图谱的信息获取
DNA电泳图中每个条带代表不同碱基数的片段,通过比较,可以确定目标条带片段的长度以及与其他条带的关系。再结合系谱图,可用于确定某些个体的基因型。
3.遗传系谱图分析
基因 位置 常染色体上 Y染色体上 X染色体上 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模型 图解
基因 位置 常染色体上 Y染色 体上 X染色体上 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
判断 依据 双亲正常,女儿患病 双亲患病,女儿正常 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遗传连续性 双亲正常子病;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子正常双亲病;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规律 男女患病概率相等;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男女患病概率相等;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没有显隐性之分,患者全为男性,女性全部正常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具有连续遗传现象
续表
[规律总结] 根据以上内容,在分析遗传系谱图时判断遗传方式可总结以下规律(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
[例1] 图1是某家族关于高度近视(HLA基因控制,用H、h表示)的遗传系谱图,已知Ⅰ2是红绿色盲(用B、b表示)患者。欲对Ⅲ3进行产前诊断,对家族部分成员H、h基因所在的DNA分子进行了酶切、电泳等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Ⅲ1基因型是HhXBXB或HhXBXb
B.Ⅲ2与Ⅲ3的体细胞核中一定含有高度近视致病基因
C.根据电泳结果可推得C为致病基因的酶切片段
D.高度近视基因和红绿色盲基因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C
[解析] Ⅱ2高度近视且有只患红绿色盲的父亲,则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2的基因型为hhXBXb,Ⅱ1表现正常,基因型为H_XBY,故其正常女儿Ⅲ1的基因型为HhXBXB或HhXBXb,A正确;
由电泳结果可知,胎儿与Ⅱ3的电泳结果相同,则胎儿也患高度近视,则其父母Ⅲ2与Ⅲ3体细胞核中均携带高度近视的致病基因,B正确;
Ⅱ3为高度近视患者,其电泳结果没有C片段,而Ⅱ4、Ⅲ2、Ⅲ3都正常,电泳结果都有C片段,则C不是致病基因的酶切片段,C错误;
高度近视基因和红绿色盲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二者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例2] (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甲病由等位基因A/a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群中乙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B.Ⅰ1的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时为4个
C.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
D.若Ⅲ1与正常男性婚配,理论上生育一个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208
[答案] C
[解析] 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不患甲病,但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Ⅱ1和Ⅱ2患乙病,但所生儿子Ⅱ3不患病可知乙病为显性遗传病,由于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群中乙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A错误。
Ⅰ1患乙病,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XBY,有丝分裂后期,其体细胞中基因A最多为2个,B错误。
对于甲病而言,Ⅱ4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其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1/3,Ⅱ4的a基因来自Ⅰ2的概率是1/2,则Ⅲ6带有来自Ⅰ2的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6,C正确。
Ⅲ1的基因型是1/2AaXBXB或1/2Aa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A_XbY,只考虑乙病,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1/2=1/8;只考虑甲病,正常男性对于甲病而言基因型是Aa和AA,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即aa=1/625,则a=1/25,A=24/25,正常人群中Aa的概率为1/13,则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13×1/2×1/2×1/8=1/416,D错误。
[思维建模] 遗传系谱图解题流程
第一步:判定遗传方式
第二步:确定相关个体基因型
第三步:计算概率(以两种独立遗传的遗传病为例)
两种遗传病分开计算,分别计算出患甲病、不患甲病、患乙病、不患乙病四个值,按下图排列,然后根据所求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考法训练·融会通
考法(一) 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及患病概率计算
1.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先天性眼部疾病,下图是某家族该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Ⅲ -9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他个体的染色体组成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可能属于显性遗传病
B.Ⅰ- 1、Ⅰ- 3和Ⅱ- 8都是杂合子
C.Ⅲ- 9的X染色体来自Ⅰ 2
D.Ⅱ- 5与表现正常的女性婚配后生育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2
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先天性夜盲症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遗传病,若该病是显性遗传病,那么Ⅰ- 2或Ⅰ- 4的女儿Ⅱ- 6或Ⅱ -8也应该患病,所以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Ⅰ- 3的基因型既可能是XAXA,也可能是XAXa,不一定是杂合子,B错误;
Ⅱ- 7正常,Ⅲ -9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且含有隐性致病基因a,其X染色体只能来自Ⅱ- 6,而Ⅱ- 6正常,其父亲Ⅰ- 2是患者(XaY),父亲的X染色体,一定传给他的女儿Ⅱ -6,所以Ⅲ -9含有隐性致病基因a的X染色体来自Ⅰ- 2,C正确;
Ⅱ- 5(XaY)与基因型为XAXA的表现正常的女性婚配后生育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2,与基因型为XAXa的表现正常的女性婚配后生育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4,D错误。
2.下图为某家族中出现的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相关系谱图。已知G6PD(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有关基因用A、a表示)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该病患者因红细胞中缺乏G6PD而导致溶血,女性的未成熟红细胞内常出现一条X染色体随机性失活,导致红细胞中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该家族中Ⅱ3携带FA贫血症基因(有关基因用B、b表示),且自然人群中每100人就有1人患FA贫血症。根据以上信息和下图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FA贫血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研究发现Ⅱ4体内含有致病基因,但不表现G6PD缺乏症,可能的原因是该致病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失活
C.若Ⅲ8和一个基因型与Ⅲ10相同的男性婚配,则其所生儿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6
D.若Ⅱ6与一个表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则他们生下患FA贫血症孩子的概率是1/22
答案:A 
解析:由题图可知,Ⅱ3不患FA贫血症,再结合题意“Ⅱ3携带FA贫血症基因”可进一步判断,FA贫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由题意可知,G6PD缺乏症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患者因缺乏G6PD而导致溶血,Ⅱ4体内含致病基因,但不表现G6PD缺乏症,可能的原因是该致病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失活,B正确。
若只研究FA贫血症,则此病患者的基因型为bb,Ⅱ3、Ⅱ4的基因型均为Bb,则Ⅲ8的基因型为1/3BB或2/3Bb,可见,Ⅲ8和一个基因型与Ⅲ10相同的男性婚配,所生儿子患FA贫血症的概率是2/3×1/2=1/3;若只研究G6PD缺乏症,则Ⅲ8的基因型为XAXa,基因型与Ⅲ10相同的男性的基因型为XAY,二者所生儿子患G6PD缺乏症(XAY)的概率是1/2,综上分析,Ⅲ8和一个基因型与Ⅲ10相同的男性婚配,其所生儿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3×1/2=1/6,C正确。
依题意可知,FA贫血症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率为1/100,则b的基因频率=1/10,B的基因频率=1-1/10=9/10,所以在自然人群中BB∶Bb=(9/10×9/10)∶(2×1/10×9/10)=9∶2,即在自然人群中表现正常女性的基因型是Bb的概率为2/11,由Ⅲ10可推知Ⅱ6的基因型为Bb,可见,若Ⅱ6与一个表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则他们生下患FA贫血症孩子的概率是2/11×1/4=1/22,D正确。
3.(2023·梅州二模)下图表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和家庭成员基因检测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Ⅲ6的电泳结果含有900 kb和200 kb的条带,则可确定其性别
B.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Ⅲ6患该种遗传病的概率是1/4
D.1 100 kb是正常基因的酶切片段,900 kb和200 kb是致病基因的酶切片段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Ⅱ3患病,且Ⅱ3有1种条带,说明1 100 kb为致病基因的酶切片段,Ⅰ1正常,含有2种条带,可推测900 kb和200 kb的条带为正常基因的酶切片段,若Ⅲ6的电泳结果含有900 kb和200 kb的条带,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A、D错误;
Ⅱ4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酶切片段,为杂合子,且表现正常,故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由Ⅱ3患病,但其父亲Ⅰ1不携带致病基因可知,该致病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上,即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
由分析可知,设相关基因是A/a,则Ⅱ5的基因型是XAY,Ⅱ4的基因型是XAXa,Ⅲ6患该种遗传病(XaY)的概率是1/4,C正确。
4.支链酮酸尿症患者的线粒体中支链α 酮酸脱氢酶复合物(BCKDH)功能缺陷,使得支链氨基酸(BCAA)转氨形成的相应支链α 酮酸(BCKA)不能氧化脱羧,患者体内的BCAA和BCKA含量异常增高,对脑组织产生神经毒性作用,导致脑白质病变。图甲是某支链酮酸尿症患者的家系图,对1号和2号个体的BCKDH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该基因编码链(与转录模板链互补配对)不同位点的碱基发生突变,如图乙所示。不考虑发生新的变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支链酮酸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体内的BCKDH功能异常
B.2号体内BCKDH的氨基酸数目比正常的BCKDH少
C.若5号为正常个体,其体内存在氨基酸数目缺陷的BCKDH的概率为2/3
D.脑颅CT和血常规检查可作为支链酮酸尿症新生儿的辅助检查手段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甲可知,支链酮酸尿症为隐性遗传病,分析题图乙可知,1号和2号个体均含有突变基因,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个体应患病,不符合家系图,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家系图可知,4号患病个体的BCKDH功能异常,A正确;
分析题图乙可知,2号体内存在缺陷的BCKDH基因,编码链的序列由CAG变为TAG,密码子从CAG变为UAG,CAG编码谷氨酰胺,UAG为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所以2号体内BCKDH的氨基酸数目比正常的BCKDH少,B正确;
设正常的BCKDH基因为A,1号个体的异常BCKDH基因为a1,2号个体的异常BCKDH基因为a2,a1基因编码的BCKDH氨基酸数目正常,a2基因编码的BCKDH氨基酸数目减少,若5号为正常个体,则其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Aa2=1∶1∶1,故若5号为正常个体,则其体内存在氨基酸数目缺陷的BCKDH的概率为1/3,C错误;
该病患者体内的BCAA和BCKA含量异常增高,脑白质病变,可以使用脑颅CT和血常规检查作为支链酮酸尿症新生儿的辅助检查手段,D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