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专题6 动物和人体的稳态与调节
(二)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相关实验分析与探究
真题测评·试能力
1.(2022·全国乙卷)甲状腺激素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下列相关实验。
实验一: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二: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家兔甲状腺中检测到碘的放射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二推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甲组。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将含有放射性碘溶液注射到兔体内,碘经体液运输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被吸收,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2)甲组注射生理盐水,对甲状腺的活动没有明显的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维持原来的水平;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超过正常水平,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使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故三种情况下,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大于甲组,乙组和丙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不相同。
答案:(1)甲状腺吸收碘合成甲状腺激素 (2)大于 不相同 乙组注射外源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丙组注射促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2.(2022·湖北高考)胃酸由胃壁细胞分泌。已知胃液中H+的浓度大约为150 mmol/L,远高于胃壁细胞中H+浓度,胃液中Cl-的浓度是胃壁细胞中的10倍。回答下列问题:
(1)胃壁细胞分泌Cl-的方式是__________。食用较多的陈醋后,胃壁细胞分泌的H+量将________。
(2)图1是胃蛋白酶的活力随pH变化的曲线。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此时,胃蛋白酶的活力将__________。
(3)假饲是指让动物进食后,食物从食管接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常用假饲实验来观察胃液的分泌。假饲动物进食后,用胃瘘口相连的引流瓶来收集胃液,如图2所示。科学家观察到假饲动物进食后,引流瓶收集到了较多胃液,且在愉悦环境下给予假饲动物喂食时,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根据该实验结果,能够推测出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胃壁细胞分泌Cl-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方式是主动运输。食用较多的陈醋后,胃液中H+浓度升高,因此为维持胃液中H+浓度的相对稳定,胃壁细胞分泌的H+量将减少。
(2)图1是胃蛋白酶的活力随pH变化的曲线。在弥漫性胃黏膜萎缩时,胃壁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导致胃液中H+数量减少,pH升高。此时,胃蛋白酶的活力将降低。
(3)在愉悦环境下给予假饲动物喂食时,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说明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即胃液的分泌受到相关神经元的支配。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使神经系统无法支配胃液的分泌,预期实验现象是无胃液分泌(或收集不到胃液等)。
答案:(1)主动运输 减少 (2)降低 (3)神经调节 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 无胃液分泌(或收集不到胃液等)
3.(2022·湖南高考)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增加散热。写出皮肤增加散热的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机体产热__________。
(3)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①____________ 发热
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炎热的环境中时,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中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同时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
(2)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 ℃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3)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甲组为空白对照,发热家兔模型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乙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A溶液,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丙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M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小鼠出现发热症状,由于要探究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与丙组相比,丁组的处理是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M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②由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由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答案:(1)汗液的蒸发、皮肤中毛细血管舒张 (2)上移 增加 (3)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②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③M与药物A一样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深化学习·提素养
提能点(一)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实验的设计思路
1.“切断实验法”判断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靠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药物阻断”实验
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还是阻断兴奋在突触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
3.“电刺激法”探究反射弧中兴奋传导、传递的特点
模型图示
续表
续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探究
[方法设计] 先电刺激图中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 ①③都有电位变化→双向传递;只有①处电位有变化→单向传递(且传递方向为③→①)
[例1] 分析以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为实验对象的相关实验并回答问题:
(1)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现将含有一定浓度的可使神经麻醉的可卡因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过一会用稀硫酸刺激趾尖,无屈腿反射;这时,将蘸有稀硫酸的纸片贴在腹部,将出现搔扒反射,再过一段时间,搔扒反射也消失。推测可卡因先麻醉坐骨神经的________(填“运动”或“感觉”)神经。
(2)进行脊蛙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屈腿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某研究人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右侧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①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________神经。
②刺激蛙右腿,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请帮其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传出神经未受损伤;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传出神经受损伤。
(3)若将正常生理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置于不同溶液环境中,其中①②溶液环境为能保持蛙离体器官生理活性的任氏液。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请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测结果
① 适宜强度刺激坐骨神经 腓肠肌收缩与否?
② 适宜强度刺激腓肠肌 腓肠肌收缩与否?
③ 降低膜外K+浓度,与①同等强度刺激坐骨神经 腓肠肌收缩与否?
④ 降低膜外Na+浓度,与①同等强度刺激坐骨神经 腓肠肌收缩与否?
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刺激趾尖无屈腿反射,说明可能是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被麻醉;这时将蘸有稀硫酸的纸片贴在腹部,出现搔扒反射,说明传出神经正常,再过一段时间,搔扒反射也消失,说明传出神经也被麻醉了,据此推测可卡因对坐骨神经麻醉的顺序为先麻醉传入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后麻醉传出神经纤维(运动神经)。
(2)①刺激蛙右腿,若右腿不收缩而左腿收缩,说明右腿受到的刺激产生的兴奋,能传递到左腿的效应器,但不能传递到右腿的效应器,因此伤及的是右腿的传出神经。②若伤及的是右腿的传入神经,则刺激蛙右腿,左右腿均不收缩。若要通过实验探究右腿的传出神经是否受损,其实验思路:可刺激左腿(传入神经正常),观察右腿是否收缩。若右腿传出神经未受损伤,则右腿收缩;若右腿传出神经受损伤,则右腿不收缩。
(3)①适宜强度的刺激会引起坐骨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到肌纤维内部导致腓肠肌收缩。
②溶液环境为能保持蛙离体器官生理活性的任氏液,故适宜强度刺激腓肠肌,腓肠肌收缩。
③静息电位的幅度取决于细胞内外的K+浓度差,细胞外K+浓度降低时,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引起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的阈刺激加大,所以,降低膜外K+浓度,与①同等强度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不一定收缩。
④动作电位的幅度取决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细胞外Na+浓度降低,导致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若电位幅度降低较小,则会引起腓肠肌收缩,若电位幅度降低较大,则不能形成动作电位,不会引起腓肠肌收缩,故降低膜外Na+浓度,与①同等强度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不一定收缩。
[答案] (1)感觉 (2)①传出 ②左右腿均不收缩 刺激左腿,观察右腿是否收缩 左右腿均收缩 左腿收缩而右腿不收缩 (3)①收缩;②收缩;③不一定收缩;④不一定收缩。
提能点(二) 与内分泌腺和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1.验证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设计思路
(1)一般思路
(2)激素功能的3种常用实验研究方法
切除法 切除相应腺体:适用于个体较大的动物
饲喂法 在饲料中添加激素:适用于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类或固醇类激素,而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则不能采用饲喂法
注射法 向动物体内注射某激素:适用于各种激素
(3)方法示例
①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②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2.动物激素调节实验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1)根据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一般采用注射法,不宜采用饲喂法;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可以饲喂,也可以注射。
(2)注意设置对照实验:如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不作处理或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添加蒸馏水),也可设置自身前后对照、相互对照等。
(3)生理实验中要注意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手术处理、溶解药物的溶剂、内源激素等。
[例2] 中医研究发现桑叶提取液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为验证桑叶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的高血糖症状具有一定缓解作用,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似的健康大鼠若干只、桑叶提取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生理盐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 (STZ)(可破坏胰岛B细胞,诱发糖尿病)
(1)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
①随机取若干只大鼠,禁食 12 h 后,在其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适量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注射 48 h 后,部分大鼠出现糖尿病症状,从中选出________只血糖浓度相近的大鼠作为糖尿病大鼠模型。
(2)检验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
①取 10 只健康大鼠作为甲组,将制备的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乙、丙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每天对乙组的每只大鼠__________________,连续灌喂4周;每天对甲组和丙组的每只大鼠___________________,连续灌喂4周。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④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3)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结果用柱形图表示)。
[解析] (1)①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桑叶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的高血糖症状具有一定缓解作用,所以需要获得患有糖尿病的大鼠,一次性注射适量的链脲佐菌素溶液 (STZ),可破坏大鼠的胰岛B细胞,诱发糖尿病。
②根据后面的实验步骤,甲组有10只健康大鼠,而实验组分为乙、丙两组,每组各10只糖尿病大鼠模型,所以需要选择20只血糖浓度相近的大鼠作为糖尿病大鼠模型。
(2)②在实验前需要用血糖测定仪测定三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灌喂桑叶提取液,所以需要对乙组的每只大鼠灌喂适量桑叶提取液,对甲组和丙组的每只大鼠灌喂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连续灌喂4周。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3)甲组血糖正常,乙组血糖浓度较高,但由于灌喂桑叶提取液,所以血糖浓度降低,丙组灌喂的是生理盐水,且胰岛B细胞被破坏,故灌喂前后血糖浓度不变且维持较高的水平,预期结果图示参见答案。
[答案] (1)①链脲佐菌素溶液(STZ) ②20 (2)②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记录 ③灌喂适量桑叶提取液 灌喂等量生理盐水
(3)如图所示
[思维拓展]
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原理 含义 举例
加法 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 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然后注射提取的萎缩胰腺中的提取物,前者运用了“减法原理”,后者运用了“加法原理”
减法 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 提能点(三) 免疫功能的实验探究
1.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探究
(1)方法
(2)结论: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2.探究血清抗体有治疗作用的思路
[例3] (2023·武汉模拟)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
B.“抗蛇毒血清”刺激患者的T细胞产生抗蛇毒血清的细胞免疫
C.“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
D.重复注射的目的是增加马的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
[答案] B
[解析] 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注射到马体内,会刺激马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A、C正确;
“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能与蛇毒素特异性结合,不会刺激患者的T细胞产生抗蛇毒血清的细胞免疫,B错误;
重复注射的目的是使马的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和足够数量的相应抗体,以增强免疫功能,D正确。
考法训练·融会通
考法(一) 兴奋传导、传递的实验探究
1.为证明在反射活动中背根是传入神经,腹根是传出神经,某实验小组将脊蛙暴露出支配两侧后肢的背根和腹根(如图所示),并进行以下实验(如下表)。
实验 处理 刺激部位 反应
① 不处理 右后脚趾皮肤 右后肢收缩、左后肢收缩
② 不处理 左后脚趾皮肤 右后肢收缩、左后肢收缩
③ ______ 右后脚趾皮肤 右后肢不收缩、左后肢不收缩
④ ______ 左后脚趾皮肤 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
注:用蘸有1%的H2SO4溶液的滤纸片作为刺激,每步实验后去除滤纸片,并用清水清洗被刺激的皮肤。
根据实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③的处理是剪断右侧背根
B.实验④的处理是剪断左侧背根
C.上述实验的反射活动属于膝跳反射
D.从上述实验能得出“该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
答案:A
解析:实验③中刺激右后脚趾皮肤,左右后肢均不收缩,说明实验③的处理是剪断右侧背根,即背根为传入神经,A正确;
实验④的处理是剪断左侧腹根,即腹根为传出神经,B错误;
上述实验的反射活动属于屈腿反射,C错误;
实验并没有反映大脑对屈腿反射的控制,只是说明了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屈腿反射依旧可以完成,D错误。
2.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特定部位是否受损,有电流表示未受损,无电流表示受损;神经上的信号可经过d引起骨骼肌收缩。
(1)若在图中用a刺激神经,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神经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完成下列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d部位受损。
答案:(1)不属于 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2)①用a刺激神经,c(电表)记录不到电流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c(电表)记录到电流,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考法(二) 动物激素调节的实验探究
3.胰岛素休克是由外源胰岛素造成的动物实验性低血糖,会引发惊厥或昏迷。为研究胰岛素休克现象,研究人员将三种鱼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溶液处理,记录出现惊厥的时间,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胰岛素浓度/ (IU·mL-1) 时间/min 麦穗鱼 中华鲂鲅 斑马鱼
0 — — —
3 39.33±8.35 50.00±10.21 66.78±6.80
4 16.22±5.22 15.86±9.70 30.67±6.47
A.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为胰岛素溶液的浓度和鱼的种类
B.胰岛素休克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导致机体供能不足有关
C.实验结果说明鱼类的血糖调节中不存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作用
D.若要验证胰岛素休克与低血糖有关,可观察休克的鱼在葡萄糖溶液中的恢复情况
答案: C
解析: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为胰岛素溶液的浓度和鱼的种类,A正确;
胰岛素休克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导致机体供能不足有关,B正确;
该实验没有验证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因此不能说明鱼类的血糖调节中不存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作用,C错误;
若要验证胰岛素休克与低血糖有关,可观察休克的鱼在葡萄糖溶液中的恢复情况,D正确。
4.游泳等有氧运动能显著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高血糖症。科研人员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饮食和运动对高血糖症的影响。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雄性健康成年大鼠若干、普通饲料、高脂饲料、葡萄糖浓度检测仪等。
(1)实验思路
①将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
A组:每天饲喂____________________,连续18周;
B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高脂饲料,连续18周;
C组:每天饲喂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第7周开始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持续到第18周。
②第6周和第18周结束时,分别测定3组大鼠______________
________葡萄糖含量,求取平均值。
(2)预测实验结果 (设计一个坐标系,用柱形图表示实验结果)。
(3)分析和讨论
为什么C组不是从第1周开始进行有氧运动而是第7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饮食和运动对高血糖症的影响,则根据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饲料的种类和是否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其他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实验思路:①将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A组:每天饲喂适量的普通饲料,连续18周;B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高脂饲料,连续18周;C组:每天饲喂等量的高脂饲料,并在第7周开始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持续到第18周。
②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血糖的变化情况,而测量空腹血糖较准确,所以第6周和第18周结束时,分别测定3组大鼠空腹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求取平均值。
(2)预测实验结果图示见答案。
(3)需要先形成高血糖症大鼠,有利于前后对照,说明有氧运动改善高血糖症,所以不是从第1周开始进行有氧运动而是第7周。
答案:(1)①适量的普通饲料 等量的高脂饲料 ②空腹状态下血液中 (2)如图所示
(3)需要先形成高血糖症大鼠,有利于前后对照,说明有氧运动改善高血糖症
考法(三) 免疫调节的实验探究
5.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B
解析: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主要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主要有T细胞,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地,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被破坏的是胸腺;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在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在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
6.为研究在体内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科学家用小鼠做了系列实验(实验过程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放射线能破坏小鼠的免疫系统
B.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离不开抗体
C.B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抗体实现的
D.免疫功能的实现需要T细胞和B细胞共同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实验一可知,放射线能破坏小鼠的免疫系统,A正确;
根据实验二,在注射T细胞后,小鼠体内检测不到抗体,但抗感染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说明T细胞不需要抗体即可发挥免疫作用,B错误;
根据实验三可知,B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抗体实现的,C正确;
根据实验四,同时注射T细胞和B细胞,免疫系统基本恢复正常,有大量抗体产生,说明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实现需要T细胞和B细胞共同作用,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