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微专题课件:专题2 细胞的代谢 (3)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微专题课件:专题2 细胞的代谢 (3)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05 17:0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真题测评·试能力
1.(2022·海南高考)某小组为探究适宜温度下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四组等量菠菜叶圆片排气后,分别置于盛有等体积不同浓度NaHCO3溶液的烧杯中,从烧杯底部给予适宜光照,记录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专题2 细胞的代谢
(三)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A.本实验中,温度、NaHCO3浓度和光照都属于自变量
B.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主要取决于叶圆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
C.四组实验中,0.5%NaHCO3溶液中叶圆片光合速率最高
D.若在4 ℃条件下进行本实验,则各组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均会缩短
答案:B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适宜温度下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是CO2浓度(通过等体积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来实现),温度、光照等属于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A错误;
实验中所用的菠菜叶圆片已进行排气处理,叶圆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越大,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越短,B正确;
四组实验中,0.5%NaHCO3溶液中叶圆片上浮平均时长最长,表明其光合速率最低,C错误;
本实验是在适宜温度下进行的,若从适宜温度降低到4 ℃,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则各组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均会延长,D错误。
2.(2023·海南高考)海南是我国火龙果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由于火龙果是长日照植物,冬季日照时间不足导致其不能正常开花,在生产实践中需要夜间补光,使火龙果提前开花,提早上市。某团队研究了同一光照强度下,不同补光光源和补光时间对火龙果成花的影响,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时,火龙果植株能同时吸收红光和蓝光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__;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获得的4条色素带中,以滤液细线为基准,按照自下而上的次序,该光合色素的色素带位于第__________条。
(2)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补光光源中最佳的是________,该光源的最佳补光时间是__________小时/天,判断该光源是最佳补光光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可促进火龙果增产的三种不同光照强度的白色光源,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成花诱导完成后提高火龙果产量的最适光照强度(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火龙果植株能同时吸收红光和蓝光的光合色素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二者统称为叶绿素。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获得的4条色素带中,以滤液细线为基准,按照自下而上的次序,该光合色素的色素带位于第一条和第二条。(2)根据实验结果,三种补光光源中最佳的是红光+蓝光,因为在不同补光时间条件下,红光+蓝光组平均花朵数都最多,在补光时间是6小时/天时,平均花朵数最多,所以该光源的最佳补光时间是6小时/天。(3)本实验要求对三种不同光照强度的白色光源,探究成花诱导完成后提高火龙果产量的最适光照强度,所以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火龙果分三组,每天分别用三种不同光照强度的白色光源对三组火龙果进行夜间补光6小时,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待火龙果成熟后进行称重。
答案:(1)叶绿素(或叶绿素a和叶绿素b) 一和二 (2)红光+蓝光 6 不同的补光时间条件下,红光+蓝光光源组平均花朵数均最多
(3)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火龙果分三组,每天分别用三种不同光照强度的白色光源对三组火龙果进行夜间补光6小时,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待火龙果成熟后进行称重
3.(2022·广东高考)研究者将玉米幼苗置于三种条件下培养10天后(图a),测定相关指标(图b),探究遮阴比例对植物的影响。
(1)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C组叶片叶绿素含量___________,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b中B1与A组指标的差异,并结合B2相关数据,推测B组的玉米植株可能会积累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生长更快。
(3)某兴趣小组基于上述B组条件下玉米生长更快的研究结果,作出该条件可能会提高作物产量的推测,由此设计了初步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选择前期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90株。
实验方法:按图a所示的条件,分A、B、C三组培养玉米幼苗,每组30株;其中以____________为对照,并保证除____________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
结果统计: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
分析讨论:如果提高玉米产量的结论成立,下一步探究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b可知,与A组相比,C组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原因可能是遮阴条件一方面减弱了叶绿素的降解,另一方面增加了叶绿素的合成。
(2)由图b可知,B组的净光合速率大于A组和C组,推测B组的玉米植株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糖类等光合产物,因而生长更快。
(3)结合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B组条件可能会提高作物产量。因此,应选择前期光照等培养条件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90株。按图a所示的条件,分A、B、C三组培养玉米幼苗,每组30株;其中以A组作为对照,并保证除遮阴比例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然后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如果提高玉米产量的结论成立,下一步探究实验的思路是探究能提高玉米产量的最适遮阴比例。
答案:(1)较高 遮阴条件减弱了叶绿素的降解,同时增加了叶绿素的合成 (2)糖类等光合产物 (3)光照等培养条件 A组 遮阴比例 探究能提高玉米产量的最适遮阴比例
4.(2023·山东高考)当植物吸收的光能过多时,过剩的光能会对光反应阶段的PSⅡ复合体(PSⅡ)造成损伤,使PSⅡ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细胞可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将过剩的光能耗散,减少多余光能对PSⅡ的损伤。已知拟南芥的H蛋白有2个功能:①修复损伤的PSⅡ;②参与NPQ的调节。科研人员以拟南芥的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强光照射时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光照的强度相同,且强光对二者的PSⅡ均造成了损伤。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个因素即可)。
(2)根据本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比较出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中流向光合作用的能量______(填“多”或“少”)。若测得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根据本实验推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题意并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有拟南芥种类和有无强光;该实验的无关变量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有CO2浓度、温度、水分等。
(2)据图分析,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强度相对值大于野生型的,能减少强光对PSⅡ的损伤,但不能修复,而野生型含有H蛋白,能对损伤后的PSⅡ进行修复,故不能确定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
(3)据图分析,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强度相对值大,而NPQ能将过剩的光能耗散,从而使流向光合作用的能量减少;突变体的NPQ强度大,能够减少强光对PSⅡ的损伤,突变体的PSⅡ活性高,能为暗反应提供较多的NADPH和ATP,促进暗反应进行,因此突变体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
答案:(1)拟南芥种类、有无强光 CO2浓度、温度 (2)不能 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强度相对值大于野生型的,能减少强光对PSⅡ的损伤,但不能修复,而野生型含有H蛋白,能对损伤后的PSⅡ进行修复,故不能确定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 (3)少 突变体的NPQ强度大,能够减少强光对PSⅡ的损伤,突变体的PSⅡ活性高,能为暗反应提供较多的NADPH和ATP,促进暗反应的进行
深化学习·提素养
(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测定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二)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测定实验及方法
1.液滴移动法(如图)
(1)判定细胞呼吸类型
同时设置甲装置:NaOH溶液组;乙装置:蒸馏水组。植物需遮光处理,根据两组装置中有色液滴移动的情况可分析被测生物的细胞呼吸类型(如下表)。
容器中气体变化 细胞呼吸类型
不消耗O2,但产生CO2 (甲组有色液滴不移动,乙组有色液滴右移) 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CO2释放量等于O2消耗量(甲组有色液滴左移,乙组有色液滴不移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或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容器中气体变化 细胞呼吸类型
CO2释放量大于O2消耗量(甲组有色液滴左移,乙组有色液滴右移) 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同时进行
CO2释放量小于O2消耗量(甲组有色液滴左移,乙组有色液滴左移) 进行有氧呼吸,底物中除糖类外还有脂肪
续表
(2)测定细胞呼吸速率
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随着O2的消耗,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毛细管内的有色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有色液滴左移的体积表示细胞呼吸耗氧速率。若被测生物为植物,整个装置必须遮光处理。对照组的设置是将所测生物灭活,其他各项处理与实验组完全一致。
(3)测定净光合速率
NaHCO3缓冲溶液保证了容器内CO2浓度的恒定,满足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①光照条件下植物释放的O2,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毛细管内的有色液滴右移,单位时间内有色液滴右移的体积表示净光合作用释放O2的速率。
②若有色液滴左移,说明光照较弱,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吸收O2使瓶内气压减小。
③若有色液滴不动,说明在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光合作用生成O2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O2量,瓶内气压不变。
2.“黑白瓶法”测定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
“黑白瓶法”是一类通过净光合作用强度和有氧呼吸强度推算总光合作用强度的方法。其中“黑瓶”不透光,测定的是有氧呼吸量;“白瓶”给予光照,测定的是净光合作用量。可分为有初始值与没有初始值两种情况,规律如下:
3.“半叶法”测定光合作用有机物的产生量
4.叶圆片称重法测定有机物的变化量
图示
解读  测定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叶片中有机物的变化量(S为叶圆片面积)。
①净光合速率=(z-y)/2S;
②呼吸速率=(x-y)/2S;
③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x+z-2y)/2S
续表
[典例] (2023·南宁一模)将长势相同的黑藻均分为八等份,编为A、B两组,每组四等份。将A组分别放入装有300 mL自来水的4只烧杯中,放入光照培养箱中,控制光照强度分别为0 Lux、1 500 Lux、3 000 Lux、4 500 Lux;将B组分别放入装有300 mL自来水且溶解有浓度依次为0%、0.1%、0.5%、2%NaHCO3的4只烧杯中,放入光照培养箱中,控制光照强度为1 500 Lux。用溶解氧传感器检测两组烧杯中黑藻的放氧情况(单位:mg·L-1),每2分钟采集一次数据,连续采集10分钟,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忽略不同光照强度对水温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涉及的自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组实验中,光照强度为3 000 Lux时,10分钟内黑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约为_______mg;光照强度为4 500 Lux时,8~10分钟溶解氧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组实验中有一只烧杯溶解氧量几乎未发生变化,该烧杯中黑藻所处的实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________(填“<”“=”或“>”)呼吸速率。该烧杯中溶解氧量变化与其他三只烧杯明显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不同浓度的NaHCO3可以提供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结合题干及题图信息可知,本实验中涉及的自变量有光照强度、NaHCO3浓度、时间。
(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即为总光合作用,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无光照时黑藻只进行呼吸作用,10分钟内黑藻通过呼吸作用吸收了约(4-2)×0.3=0.6(mg)的氧气,光照强度为3 000 Lux时,10分钟内氧气的释放量约为(7-4)×0.3=0.9(mg),故10分钟内黑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约为0.9+0.6=1.5(mg);光照强度为4 500 Lux时,随植物光合作用进行,自来水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植物光合速率下降,与呼吸速率大概相等,溶解氧量几乎不发生变化。
(3)烧杯溶解氧量几乎未发生变化,在B组实验结果的图中表现出来的是溶解氧保持相对稳定,曲线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则该烧杯中黑藻所处的实验条件是2%NaHCO3、1 500 Lux;烧杯溶解氧量几乎未发生变化,说明黑藻净光合速率为0,而黑藻细胞除了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外,还有一些只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所以此时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分析B组实验结果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NaHCO3浓度的增大,溶解氧增多,而2%NaHCO3溶液浓度较高,使得细胞外界溶液浓度较大,细胞吸水困难,水作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料,水的减少使得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均减弱,并且两者强度相等,即光合作用氧气产生量和呼吸作用氧气消耗量相等。
[答案] (1)光照强度、NaHCO3浓度、时间 (2)1.5 随着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自来水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植物光合速率下降,与呼吸速率大概相等,溶解氧量几乎不发生变化 (3)2%NaHCO3、1 500 Lux > NaHCO3浓度较高,植物吸水困难,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均减弱,而且氧气产生量和消耗量相等
[思维建模]
解答“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实验类题目”的关注点
(1)实验设计中必须明确两点
①对照原则的设置。不能仅用一套装置通过逐渐改变其条件进行实验,而应该用一系列装置进行相互对照。
②无论哪种装置,在光下测得的数值均为“净光合速率”值。
(2)解答设计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探究题时必须关注的信息:加“NaOH”还是加“NaHCO3”;给予“光照”处理还是“黑暗”处理;是否有“在温度、光照最适宜条件下”等信息。
考法训练·融会通
考法(一) 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
1.(2023·榆林高三一模)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O2浓度对酵母菌的影响的实验,以ATP浓度、CO2的浓度、酵母菌数量、酒精浓度为检测指标,推测四项相关指标与O2浓度的关系可能与下列选项实验结果不符的是(  )
答案:A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酵母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均能产生ATP,A错误;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CO2,随着O2浓度的升高无氧呼吸受到抑制,CO2的产生量减少,之后有氧呼吸加强,CO2产生量又增多,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与O2浓度的关系如图B所示,B正确;
当O2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酵母菌的数量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少,所以酵母菌数量与O2浓度的关系如图C,C正确;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所以产生的酒精量与O2浓度的关系如图D所示,D正确。
2.在适宜的温度等条件下,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中淀粉溶液、酵母菌等进行酒精发酵的研究,X溶液用于检测相关的发酵产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淀粉的水解产物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被初步分解
B.气阀关闭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发酵液的升温
C.X溶液可以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或Ca(OH)2溶液,可用于检测CO2
D.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时连接气阀的管子既可作为进气管,也可作为排气管
答案:D 
解析:淀粉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与NADH,A正确;
气阀关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可使装置内发酵液的温度升高,B正确;
X溶液可以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也可以是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检测CO2的产生,C正确;
连接气阀的管子插入到溶液中,因此只能作为进气管,不能作为排气管,D错误。
考法(二) 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设计
3.利用装置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将绿色植物E、F的叶片制成大小相同的“圆叶”并抽出空气,进行光合速率测定。图乙是利用装置甲测得的数据绘制成的坐标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图乙可看出,F植物适合在较强光照下生长
B.光照强度为1 klx,装置甲中放置植物F叶片进行测定时,着色液滴向右移动
C.光照强度为3 klx时,等面积的E、F两种植物的叶片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之比为3∶2
D.光照强度为6 klx时,装置甲中E植物叶片比F植物叶片浮到液面所需时间长
答案:C 
解析:图乙中E植物在较强光照下光合作用强度相对于F更高,因此E植物更适合在较强光照下生长,A错误;
将装置甲置于光下,在光照强度为1 klx时,植物F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容器中O2含量在减少,因此测定时着色液滴向左移动,B错误;
图乙中光照强度为3 klx时,相同时间内,E植物光合作用强度∶F植物光合作用强度=(10+20)∶(10+10)=3∶2,因此等面积的E、F两种植物的叶片合成有机物的速率之比为3∶2,C正确;
光照强度为6 klx时,E植物净光合速率大于F植物,因此装置甲中E植物叶片比F植物叶片浮到液面所需时间短,D错误。
4.用等体积的甲、乙、丙三个玻璃瓶,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 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白天12 h、夜晚12 h)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乙、丙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表(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及水深对温度的影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分组 透光玻璃瓶甲 透光玻璃瓶乙 不透光玻璃瓶丙
含氧量/mg 4.9 5.6 3.8
A.根据实验的结果无法计算出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
B.乙瓶中的植物一昼夜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0.7 mg的氧气
C.丙瓶中的植物一昼夜通过呼吸作用耗氧量为1.8 mg
D.如果丙瓶放在水深1 m处进行实验,则丙瓶的含氧量较0.5 m处基本不变
答案:D 
解析:根据甲瓶、丙瓶可以计算出植物的呼吸速率,根据甲瓶、乙瓶可以计算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二者相加就是实际光合速率,A错误;
乙瓶中的植物一昼夜增加的氧气量是0.7 mg,实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还需加上一昼夜呼吸消耗的氧气量,B错误;
丙瓶为不透光玻璃瓶,其中的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根据甲瓶、丙瓶含氧量差值可知,丙瓶中的植物一昼夜通过呼吸作用耗氧量为4.9-3.8=1.1(mg),C错误;
丙瓶不透光,该瓶中的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如果丙瓶从水深0.5 m改变为水深1 m进行实验,呼吸速率基本不受影响,所以丙瓶中的含氧量基本不变,D正确。
(1)结合题干和题图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可知,在低温(5 ℃和10 ℃)、海水酸化条件下,中肋骨条藻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据图2分析,从理论上可预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赤潮暴发的频率与规模将会最大。
(3)研究发现高CO2浓度条件下,中肋骨条藻与光合作用有关基因的转录会受到影响,据此推测图1中低温条件下,导致叶绿素a含量偏低的原因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同CO2浓度对中肋骨条藻叶绿素a含量、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影响 (2)海水酸化、低温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呼吸速率显著增大,而叶绿素a增加量相对较少,导致光合速率增加量小于呼吸速率增加量 20 ℃、海水酸化(或高CO2浓度) (3)在低温条件下,与叶绿素a合成相关的酶含量降低,导致叶绿素a合成量减少
考法(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实验的综合应用
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绿色植物的生理作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探究植物细胞呼吸的类型,选取的实验装置有__________________,为使实验结果更科学,还需设置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中对照组的红色液滴静止不动,植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验证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选取的最佳实验装置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要探究植物细胞呼吸的类型,选取的实验装置有装置一和装置二,为使实验结果更科学,还需设置灭活植物的对照实验,排除物理因素的影响。若实验中对照组的红色液滴静止不动,植物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装置一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能够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有氧呼吸消耗O2,则红色液滴向左移;装置二烧杯中盛放蒸馏水,不能吸收CO2,植物有氧呼吸消耗的O2量小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则红色液滴右移。
(2)装置一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能够吸收CO2;装置三烧杯中盛放CO2缓冲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CO2。因此若要验证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选取的最佳实验装置是装置一和装置三。
答案:(1)装置一和装置二 对照实验 装置一红色液滴左移、装置二红色液滴右移 (2)装置一和装置三
7.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某1 cm2植物叶片质量(mg)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质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实验结果,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操作流程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____ mg·cm-2·h-1(用图中字母表示),实际光合速率可表示为________ mg·cm-2·h-1(用图中字母表示)。
(2)由实验结果图分析,恒定在上述______ ℃下,维持12 h光照,12 h黑暗,该1 cm2植物叶片增重最多,增重了________ mg。
解析:(1)由操作流程图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mg·cm-2·h-1),而单位时间光照下叶片重量的增加量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故光照1小时实际(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M+Y-(M-X)+X=Y+2X(mg·cm-2·h-1)。(2)从实验结果图计算得出,在14 ℃下,维持12 h光照,12 h黑暗,该1 cm2植物叶片增重最多,该1 cm2植物叶片增重=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3+2×2)×12-2×24=36(mg)。
答案:(1)X Y+2X (2)14 3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