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13:2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源市友好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21题,满分100分,共4页。考试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 清军机处设立后,皇帝的命令,凡涉及“诰诫臣工、指挥方略、查核政事、问刑罚之不当者”等机密事项,不通过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密封,交兵部捷报处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官员个人。此举(  )
A.强化了君主对官僚机构控制 B.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C.实现了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 D.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是这样评价汉唐政治的:“唐代政府和汉代政府之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主要说明了(  )
A.从汉到唐政治制度的重大进步 B.汉唐两朝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
C.汉唐两代皇权大小是不相同的 D.“九卿与六部”均隶属于宰相
3. 1908年12月,德国在野党提出了加强帝国议会权力,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修改帝国宪法的要求,但没有得到通过。但在1912年时帝国议会获得了关于质询时以多数决议确定议会意见的权利,尽管帝国议会不能罢免宰相,却可以表示对宰相的不信任。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   )
A.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B.宰相不再对皇帝负责
C.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 D.议会和皇帝实现分权
4.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障实现彻底的民主。”依据这一条例, 边区成立了选举委员会,进行选举的培训组织工作。这些举措(   )
A.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突出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D.开创了中共民主选举的先河
5. 1901年7月,张之洞与刘坤一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力倡教育“会同文武”,主张全国小学校“必设兵式操场”,加习“体操”。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明确规定各级学堂中“体操”均为必修科目。这些做法(  )
A.与科举制度的废止相互配合 B.适应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需要
C.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D.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价值重估
6. 《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7.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 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8.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法律体系是指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分为公法和私法两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注重程序“诉讼中心主义”。这两大法律体系(    )
A.都以《法国民法典》为蓝本 B.都注重立法和司法独立
C.差异取决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D.都注重法官的作用
9. 宗教改革引起了教义上的争执,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分裂,迫使争论不休的各宗教派别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
A.使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 B.有效提高了大众的识字率
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D.消除了教派间的教义分歧
10. 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诸如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职官开始为临时命设的使者,后发展为稳定的职官,不仅领护少数民族地区军事,也处理当地的一些行政事务,并直辖一定数量的军队,执行戍边卫国任务。汉朝专职军镇职官的出现(    )
A.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 B.导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
C.强化了边疆军事管理 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
11.11958年起,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过多次协商。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8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研究温室效应、全球增温问题。这主要反映出(   )
A.联合国对保护自然有长期的规划 B.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C.全球化加强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 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明显变化
12.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指出,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等国的贸易,同时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建立起较完善的对外贸易体制 B.国家工业建设的紧迫性和自主性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封锁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
A.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14.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便换”,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
C.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 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动
15. 明代赋役改革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人头税向财产税转化三大进步趋向,清代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役改革(   )
A.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社会地位 B.促进了信用货币推广
C.顺应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 D.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
16.秦朝对户籍进行分类登记,户籍制度初具规模;到了汉代,统治阶层非常重视户口数,不仅要求当地的官吏每年登记验查户口,还要求县、道编制具有完整信息的户籍。秦汉统治者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确保官员“下沉基层” B.加强对宗亲贵族的管理
C.便于国家整合经济资源 D.征发赋役以稳定统治
17.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说明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来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以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社会救济以维护社会稳定
D.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8.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19.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人们认为它会导致麻风病,称其为“魔鬼的苹果”,到19世纪早期被称为“便利食品”,20世纪以来被誉为“未来食物”。这说明(   )
A.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曲折 B.各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
C.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巨大 D.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
20. 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提升养牛业商业化水平 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二、材料分析题
21、 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 宋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或是涌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而政府的财税政策导致地方的赋税征敛相当繁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避户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发达和人口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宋代社会救济系统发达,但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遇灾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其中一些流民在灾后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摘编自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选择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分析题
(1)
(2)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C A B D A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B C D C A D C
21答案:(1)基本特征:政治军事功能突出;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文化教育发达且资源集中;发挥宗族凝聚作用。
(2)变化: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周边地区商业发展;功能更加完善,具有社会救济功能。
原因: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商业繁荣;政府政策影响;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