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礼记》二则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佳肴(yáo) 自强(qiǎng) 男有分(fēn)
B.学学半(xiào) 矜寡孤独(guān) 讲信修睦(mù)
C.幼有所长(cháng) 兑命(yuè) 选贤与能(jǔ)
D.天下为公(wéi) 讲信修睦(mù) 货恶其弃于地也(è)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C.南冥者,天池也。 D.我知之濠上也。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外面的住户就不用关大门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兑命》曰“学学半”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男有分,女有归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的经真,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成语不属于儒家之道的选项是( )
A.温良恭俭 B.见贤思齐 C.克已复礼 D.杞人忧天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
C.不独子其子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8.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二、填空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选贤与能 能:
(2)讲信修睦 修:
(3)不独亲其亲 亲:
(4)不独子其子 子:
(5)矜、寡、孤、独、废疾者 寡: 者:
(6)男有分 分:
(7)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 作:
10.文章来源。①孔子,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
②本文选自《 · 》。礼运,《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
③《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还有 。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 )有嘉肴
(2)不知其旨( )也
(3)虽有至道( )
(4)教然后知困( )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
(6)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7)讲信修( )睦
(8)男有分( ),女有归
(9)力恶( )其不出于身也
(10)盗窃乱贼而不作( )
三、翻译
1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四、句子默写
13.默写。
(1)知不足, ;知困, 。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3) ,不必藏于己; ,不必为己。
(4)是故 , ,故外户而不闭。
(5)《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 。
(6)《虽有嘉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 , , 。
(7)《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 , 。
(8)《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 , 。
14.默写。
(1)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本文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 。
(2)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即 。实行民主选举,即 。
(3)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爱天下亲如一家。 , , , , , 、 、 、 、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 ; ,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五、语言表达
15.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减少了,阅读质量也下降了,实体书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请你就“网上阅读是不是比传统纸质阅读好”这一辩题,站在正方或反方的角度来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正方:我方的观点是网上阅读比传统纸质阅读好。网上阅读更方便快捷,通过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想读什么就搜什么,信息量极大,且更能够满足个人的阅读需求。而纸质阅读则所受限制极多。
反方:我方的观点是网上阅读不比传统纸质阅 读更好。网上阅读需要将眼睛一直对着电脑或手机,对视神经的伤害极大,且更容易疲劳。纸质阅 读则手捧一本书,嗅着淡淡的书香,慢慢读着一行又一行的字。这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我支持 方观点,我的理由:
六、综合性学习
16.《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而儒家倡导“仁”与“礼”。为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1)[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字的本义是: 。
(2)[积累“仁”词]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
成语: 。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七、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曰:“已习其技,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①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②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③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注释】①志:这里指意境。②为人:作曲的人。③王:称王。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美) B.教学相长也(促进)
C.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代词,他) D.师襄子辟席再拜(同“避”,离开)
18.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和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一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对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B.文章以比喻开篇,形象地论证了实践的重要性,为下面的论证做铺垫。
C.本文主要论述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道理。
D.“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排比,一气呵成,文气充沛。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有间,曰:“已习其技,可以益矣。”
21.小滨和小江看了这两篇文言文后,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滨: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的中心论点是“ ”(用原文回答),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小江:是的,孔子学琴过程中不着急学习新内容,正好印证了甲文中“ ”(用原文回答)的道理。
小滨:说得没错!只是乙文中加点的“穆然”一词,我不太理解,你能分析一下吗?
小江:我查到《古代汉语词典》里面“穆”的常用义项有四个:①美好 ②和畅 ③和睦 ④恭敬。从上下文来看,这个词语描写了孔子学琴时的神情。因此,我推测“穆然”在这里的意思是 。
小滨:谢谢你,我明白了。让我们一起学习文中孔子 的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雪官: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②非:诋毁,埋怨。③非:错误。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男有分,女有归:
(3)盗窃乱贼而不作:
(4)孟子对曰:
23.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货恶其弃于地也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B.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得而非其上者
C.不必为己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D.乐民之乐者 忧民之忧者
24.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有 人 不 得 则 非 其 上 矣
25.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讲仁爱、重民本等思想理念,【甲】文描述了以(1)“ ”(用原文语句回答)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乙】文则明确提出了(2)“ ,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观点。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八、作文
27.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学生应积极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为创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请你就自己的一次社会实践经历,写—个片段。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详解】A项:男有分( fèn); B项正确;C项:幼有所长(zhǎng);D项:货恶(wù)其弃于地也。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字音,重点考查词语和成语中的字音。字音题重点考查多音字、音近字、形声字、形似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注意本题中“分”“长”“恶”字为多音字。“幼有所长”指年幼的可以有人抚养使其健康茁壮的成长。所以读音为“zhǎng”。
2.B
【详解】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解答此题,可结合句意、相关的文言标志词语进行分析。
A.句意: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货/恶其/弃于地也;
C.句意: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句意: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据此可知这句话的节奏正确划分为: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D.“我知之濠上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即“我知之于濠上也”;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D.正确的翻译是: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故选D。
5.C
【详解】考查通假字的理解。
A.句意:《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第一个“学”同“敩”,教导;
B.句意: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与:同“举”,推举;
D.句意: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权利。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故选C。
6.D
【详解】A.温良恭俭:出自《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等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B.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属于儒家之道。
C.克已复礼: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并改掉习性上的缺点,从而做回内心有敬、外在有让的自己。属于儒家之道。
D.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篇》。列子,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属于道家思想。
故选D。
7.D
【详解】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
故选D。
8.D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故选D。
9. 才干出众 培养 父母 子女 老而无夫 ……的人 职分,职守 作乱害人的事 兴起
【详解】古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一定要注意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等现象。如能:古文解释为才敢出众;修:古文解释为培养;亲:古义指父母;子:古今异义,为子女,和今天不一样;寡:老而无夫的人,和今天也不一样;者:无大的变化,指......的人;分:古今异义,指职分、职守;作:古今异义,指兴起。故答案为:(1)才敢出众; (2)培养;(3)父母;(4)子女 ;(5)老而无夫 ;(6)职分、职守 ;(7)兴起.
【点睛】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常常出现的就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等现象。考生需要仔细体会理解其中的含义,强化记忆和积累。
10. 春秋 儒家 礼记 礼运 孔子 西汉 戴圣 《论语》《孟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文学常识的识记。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故答案为:春秋;儒家;礼记;礼运;孔子;西汉;戴圣;《论语》《孟子》
【点睛】做此类题目就要求学生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同时要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此题中要注意“儒、戴”的正确书写。
11. (1)即使 (2)味美 (3)最好的道理 (4)困惑 (5)反思 (6)勉励 (7)培养 (8)职守 (9)厌恶 (10)兴起
【详解】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虽:即使。
(2)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3)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道:最好的道理。
(4)句意: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困惑。
(5)句意: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反:反思。
(6)句意: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强:勉励。
(7)句意: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8)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守。
(9)句意:人们厌恶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恶:厌恶。
(10)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兴:发生。
12.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②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行:施行;为公:是公共的;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推举;能:指才能出众;
(2)故:所以;独:只;第一个“亲”:动词,以……为亲。第二个“亲”:名词,指父母。第一个“子”:动词,以……为子。第二个“子”:名词,指子女。
13. (1)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4)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5)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6)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 (7)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8)鳏寡孤独 夜不闭户
【详解】考查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本题中的“反、矜、弗、与、睦、寡”等字词容易写错。
14.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详解】本题考查古文填空。
作答此题时,一要透彻理解古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根据情境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注意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与能、矜、寡、分”等字容易写错。
15. 反 网络信息量大,书籍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纸质书虽需出版等环节,较麻烦,但往往质量过关。另外,网络阅读虽方便快捷,但往往是走马观花,不适宜品鉴。纸质阅读更适合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消化。
【详解】此类题要求的是口语表达的“交锋性”,对参与者的口才和思辨要求较高。辩驳时,既可以驳对方论点荒谬,亦可以驳对方论据虚假,还可以驳对方论证缺乏逻辑。需要提醒的是,论辩不是“攻击”,所以说话时要有尺度,要有理有据,有进有退。万事有利必有弊,根据袭击对正反方观点的分析谈论自己的看法即可。
16. (1)人与人相互亲爱(或“仁爱”) (2)(示例)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至义尽、仁义之师、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两个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字义辨析。因为“仁”从形上看是二个人,仁,亲也,可得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亲密。所以“仁”的本义应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即仁爱。
(2)考查成语积累。作答本题时,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两个与“仁”有关的成语即可。如仁义道德、当仁不让、取义成仁等。注意书写的正确。
17.C 18.B 19.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 20.①《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21. 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 恭敬的样子 勤奋好学,精益求精
【解析】1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C.句意: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其:表示反问语气。故选C。
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虽有嘉肴》一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选项中的“对比”说法有误。
C.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D.没有运用排比,是对偶句。
故选B。
19.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黑而长”是对人物皮肤体形的描绘,“眼如远视”描写眼睛,故断句为: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
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其:表示推测。之:代词,指前面的“此”。
(2)有间:过了一会儿。技:技巧。益:增加。
21.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甲文中“故曰:教学相长也”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即:教与学相互促进。
第二空:乙文中孔子多次拒绝了师襄子增加新的学习内容的建议,他认为自己还有某些方面的不足,没有学会技巧、没有领会意旨、没有理解作者。印证了甲文中“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
第三空:根据乙文中的“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可知孔子此时领悟到曲子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所深思,志意深远。所以“穆”应是恭敬的意思。“然”是“……的样子”,所以“穆然”是恭敬的样子。
第四空:考查分析人物性格。孔子学琴,多次拒绝了师襄子增加新的学习内容的建议,反复练习揣摩,表现他学习的勤奋。他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学习成果,不仅要掌握技法,还要理解主旨,了解作者,可见他的精益求精。故可填:勤奋学习,精益求精。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这首曲子的确是《文王操》。”
22.(1)以……为亲 (2)女子出嫁 (3)兴起 (4)回答 23.C 24.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5.(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26. 天下为公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1)句意: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亲:以……为亲;
(2)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3)句意: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4)句意:孟子答道。对:回答。
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介词,在/介词,在;
B.其: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C.为:介词,为了/动词,做;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故选C。
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的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有的。他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统治者的。“有”是对孟子前面句子的回答,应在“有”后断开第一处;“人不得”是主谓结构,在“得”后面断开第二处。“则非其上矣”为动宾结构。
故断句为: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用、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选:选拔;贤:品德高尚的人;
(2)忧:以……为忧;民:百姓。
26.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甲】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等内容可知,本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作者通过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据此可知,本文描述了以“天下为公”为核心的儒家大同社会理想。
第二、三空:根据【乙】文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意思可知,这是体现了孟子要以乐民、忧民为重的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其政治主张的具体表现。据此,可概括“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齐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答道:“有的。他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统治者的。得不到快乐就讲统治者的坏话,固然不对;作为老百姓的统治者有快乐而不与老百姓一同享受,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他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以天下万民之乐为乐,以天下万民之忧为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27.星期四下午,我们乘坐着大巴前往敬老院,内心无比期待。一进敬老院,几位奶奶坐在门口,面带笑容的向我们打招呼,阳光般的笑容也让我觉得很温暖。一路上走着,经过的爷爷奶奶看着我们,我们伸出手向他们打招呼。我们表演了各种小节目,表演完,我们为他们送上礼物。当我们把每一份份礼物送到他们的手上,看着他们的笑容,我的心也变得甜滋滋的。岁月无情地在他们脸上留下痕迹,他们在老人院里没有家人的陪伴,十分孤单。我希望有更多机会去陪伴他们,给他们带来快乐。祝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详解】这是一篇作文小练笔。首先仔细阅读题干,明确写作的要点“一次”“社会实践”。“一次”限定活动的次数,“社会实践”限定活动的类型。“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多,如调查环境污染的原因,参观养老公寓,到福利院看望孤儿,邻里和睦的宣讲等。写清自己参加的活动目的、活动主题、参与流程、活动体会、活动意义等即可,句子要通顺。
点睛:此题是一篇命题作文,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中心再选。还要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