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节选)》(共2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离骚(节选)》(共2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4 10:4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离骚(节选)》(共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子,提升学生古文阅读的能力。
2.鉴赏课文第1、2 段,领会屈原的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梳理情节,掌握重点句的含义。
2.鉴赏第1、2段,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过程
一、比较鉴赏,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氓》,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朗朗上口,广泛运用比兴的手法等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的节选,与《氓》相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它都有很大的变化。下面就让我们在学习这篇《离骚》(节选)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离骚》所表达的精神吧!
(设计意图:由《氓》《离骚》的不同导出新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设计问题,积累文学常识
1.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你以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2)“离骚”是什么意思 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骚体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肩负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是国家独立富强,主张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2)“离骚”意思是“遭遇忧患”。此诗写于诗人因谗言第一次被放逐时,他被迫远离故土,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骚体诗是屈原、宋玉等人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又称“楚辞”。骚体诗句子不拘长短,诗中大量使用虚词“兮”。
2.教师补充介绍:
《离骚》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文学常识,可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
三、导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重点字
孟陬(zōu) 览揆(kuí) 肇(zhào)锡
扈(hù) 辟芷(zhǐ) 汩(yù)
塞(qiān) 陛(pí) 骐(qí)骥(jì)
修姱(kuā) 靰(jī)羁 謇(jiǎn)
朝淬(suì) 蕙纕(xiāng) 揽茝(chǎi)
谣诼(zhuó) 偭(miǎn) 忡(tún)
侘(chà)僚(chì) 溘(kè) 攘诟(gòu)
芰(jì)荷 岌(jí)岌 杂糅(róu)
第二遍: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标记疑难之处,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注意重点实词的积累。
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谣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尤:忍尤而攘诟(责骂)
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3.质疑释疑。
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小组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指导。
4.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通假字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僻”,僻静、幽静)
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
偭规矩而改错(“错”同“措”,举措)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同“圆”)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同“服”,保持)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同“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章”同“彰”)
(设计意图:指导朗读,提高阅读质量;反复诵读,便于把握情感,疏通诗句。)
四、分组讨论,梳理脉络
1.学生齐读节选第1、2段。
2.小组合作讨论,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3.思考:
(1)第1段介绍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2)第2段前八句,写了诗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他的品质
(3)第 2 段第9~12 句有什么含义,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4)第2 段第13~16 句写了什么内容 联系前文,说说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4.自由发言,明确答案。
(1)介绍了“我”出身的高贵、降生时刻的吉祥和名字的美好。
作用:诗人自述高贵的血统和内在的美质,表明他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
(2)品质:既有内在美德又有优秀的才能。品行高洁,才华出众,勤勉坚贞。
手法:运用了比喻手法,以香草比喻自己的美质与才能。
(3)从天时运转,春秋更替过渡到担心有才德、有作为的人不能建立功业,年华老去,无所成就。开启下文,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写主人公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劝告君王“弃秽、改度”,他愿为前驱,替君主引路。诗中塑造了一个代表着正义美好,有远大理想的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设计意图:分组 讨论,展示成果,让学生最 大 限度地参与进来,提高学习效率。)
五、课堂小结
司马迁称屈原的作品“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离骚》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德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忠诚和责任感。屈原忠君爱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概括作品的特点,讴歌屈原的精神,这也是 本 课 学习 的重点 内容,这一 环 节 起 到 了 概 括 归 纳 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第1、2段文言知识。
2.文学即人学,你认为当今社会,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鉴赏第3、4段,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2.学习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中的“美人香草”的象征意义,总结诗歌的语言特点。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4.比较鉴赏《诗经》与《离骚》,找出它们的联系。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把握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中屈原的情感变化以及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1.观看历史纪录片《屈原》的片段,简介屈原。
2.学生介绍《离骚》,教师补充。
二、分组讨论,梳理思路
1.学生自学第3、4段。
2.梳理第3、4段的思路。
明确:第 3 段诗人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和小人谗佞同流合污。
第4段写诗人反思,表现了诗人高洁自守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反省自己和献身理想的热情。
(设计意图: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分析作者情感的基础,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基础。)
三、重点突破,把握情感
(一)赏析第 3 段
1.学生齐读3段。
2.思考讨论:
(1)诗人“长太息以掩涕”是为了什么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这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屈原一生“好修姱以勒羁”,为什么会“朝碎而夕替”呢
(3)面对这种不公的待遇,屈原是什么态度 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4)赏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明确:
(1)诗人是因为“民生之多艰”,即人生充满了艰难,所以“长太息以掩涕”。 “余虽好修姱以羁勒兮,謇朝淬而夕替”两句承上启下。
(2)原因:①自身:“既替余以蕙壤兮,又申之以揽茝”(品行高洁,追求高远的理想)。②君王: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③小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④世俗:“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②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4)这两句诗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屈原因为无耻小人的恶毒诬蔑而遭到贬黜。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祸乱朝堂。屈原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枘和圆凿不能相合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赏析第 4段
1.学生齐读第 4段。
2.思考讨论:
(1)诗人回车复路,复修初服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2)赏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明确:
(1)“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诗人正道直行,坚守高洁,却遭受小人诽谤,被君王贬黜,反思之后,他决定回车复路,高洁自守。表现了诗人即使遭受指责,也要追求真理、坚守高洁情操的美好品质。
(2)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的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三)小结
《离骚》(节选)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离骚》(节选)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四、合作探究
思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明确:
(1)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高洁等。诗人的表现手段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用服饰的高洁来象征自己的美德才能。虽未明说,但喻义自明。
(2)运用了许多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3)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停顿,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美感。
(4)较多地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攀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对仗工整。
五、比较鉴赏
1.思考:
(1)《诗经》与《离骚》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何理解《离骚》中所体现的浪漫手法
(2)回顾《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说说《离骚》中的比兴与之相比有何不同。
2.讨论明确。
(1)①《离骚》是在继承《诗经》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民间诗歌的有效成分,创造了一种大胆新奇的新诗体,这种诗体打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字数不等,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离骚》发展了《诗经》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给草木、虫鱼、鸟兽以及风雨雷电等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具有人的意志和活动能力,借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中多用比喻和对偶语句,如“既替余以蕙缫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②《离骚》以“香草美人”来象征高洁的品质和美好崇高的理想,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文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中每两句诗都要用一个“兮”字。 “兮”用在句尾,作助词,表示句中停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这是楚地方言的特有现象,增加了诗歌的特殊意味。
(2)《诗经》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骚》中的比兴内容复杂,对象众多,分量较重。《诗经》中比兴位置也较固定;《离骚》中比兴充斥全文,随处可见。
3.小结。
《离骚》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 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挥毫泼墨。 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香草美人”的象征形象被凸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
(设计意图:比较鉴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到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离骚》(节选)第3 段。
2.屈原的精神影响到哪些人 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板书设计
离骚(节选)
政治理想
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政治遭遇
政治态度
自修美德的决心 回车复路
复俢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