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11:08:14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导入新课

英国-伦敦唐人街
加拿大-温哥华唐人街
泰国-曼谷唐人街
美国-旧金山唐人街
海外的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
第四课
七下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等史实,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认识历史事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通过地图、图片、文献等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运用“相同与不同”的视角来比较《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历史解释)
3.思考唐朝出现频繁对外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历史人物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遣唐使的含义: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学习交流的使团。
阿倍仲麻吕
空海
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李白《哭晁卿衡》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汉名晁衡,字巨卿。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五年(717年)入唐,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于是改名晁衡,长留大唐。公元770年正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辞世,并埋葬于长安,时年72岁。
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1、遣唐使的含义:
阿倍仲麻吕
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2、遣唐使的目的:
目的:汲取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
根据材料,思考日本派遣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 东方各国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希望"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三 (唐朝政府)专门为外国学生准备了博取功名的"宾试科",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曾考中进士。"名成太学"的阿倍仲麻吕得吏部奖掖,授校书郎,深得玄宗、肃宗的信任,多次升迁,官至从三品秘书监。
——《日本书记》齐明天皇五年引《伊吉博德书》
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3、遣唐使的特点:
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4、遣唐使的影响:
·服饰·
唐·仕女服饰
日本·和服
·货币·
唐·开元通宝
日本·和同开珎
·文字·
·建筑·
中日文字对比
唐·长安
日本·奈良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5、鉴真东渡:
人物简介
时间:唐玄宗时期
目的:传经送宝
鉴真(688年—763年),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763年(广德元年)10月4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méng”,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
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建树颇多。
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
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塑像
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5、鉴真东渡:
六次东渡:
1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2
3
4
5
6
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6岁东渡成功
精神:
弘扬佛法的责任感和
百折不挠的精神等
壹·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5、鉴真东渡:
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后,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与新罗
贰·唐朝与新罗
新罗
1.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目的
人员组成
代表
表现
影响
官方使节、留学生、留学僧等
崔致远
学习中国先进制度和文化
仿唐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引入中国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密切了唐与新罗的的友好交往
贰·唐朝与新罗
代表人物:
新罗人·崔致远
秋夜雨中
(唐)崔致远
秋风惟苦吟,
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
灯前万里心。
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时考中进士。
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
玄奘西行
叁·玄奘西行
1、天竺与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小说中的玄奘


玄奘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 ,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你知道中国古代史上的玄奘西行被哪一小说取材吗?
叁·玄奘西行
2、目的: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门流行两大流派:一为地论学派,一为摄论学派。两派对佛性的解释各执己见。玄奘发现很难说清楚哪一派是正确的。此外,玄奘感到佛经译本太少,且有的译文晦涩难懂,往往有失原意,出现许多错误。为此,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以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玄奘为什么要去取经?
玄奘(602-664)
叁·玄奘西行
3、概况:
时间:
贞观初年
西行路线:
长安
河西走廊
天竺
从 出发,经 到西域,跨葱岭经中亚往南最终到达 。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坚持不懈、
不畏艰险
……
叁·玄奘西行
4、贡献:
①玄奘回国后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历时近四年终于将号称镇国之典的600卷的《大般若经》翻译完成,此时他已65岁,已经察觉到身体的
衰弱。他多么想在晚年译出更多的佛学经典传于后世。但不惧英雄末路,
惟惧英雄白头,之后不久一代高僧玄奘圆寂。
在他回国的19年间,共译经75部,1335卷。
②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大雁塔
叁·玄奘西行
根据材料,思考归纳总结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材料1:唐朝均田制......为中国乡村的稳定和富裕提供了基础......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大大巩固了中国政府......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3:隋、唐、宋是的域外交通很发达,尤以唐中叶为盛。无论从交通路线的远近谁,或是从交通密度的疏密说,唐均为隋、宋所不及。——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2:长安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七下历史课本
材料4:唐王朝为了接待外国客人,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鸿胪寺。
——启良 《中国文明史》
①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③唐朝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较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与新罗的关系
遣唐使来华
目的: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贡献:
目的:
特点:
规模大、时间长、素质高
鉴真东渡
密切了唐与新罗的的友好交往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学习中国文化
影响:
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奘西行
概况:
影响: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唐玄宗时期
概况:
历经千险,成为佛学高僧
随堂训练
1.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鉴真东渡”
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鉴真
东渡的 (   )
A.时代 B.目的地
C.弘扬内容 D.贡献
2.2019年6月底,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日本大阪出席G20峰会,在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强调,双方要增进互信,推动中日关系始终沿着和平、友好、合作的正确轨道持续向前发展。如果我们想去日本探索中日友好的实物见证,可以去 (   )
A.唐招提寺 B.大昭寺 C.大雁塔 D.那烂陀寺
3.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A.日本 B.新罗 C.天竺 D.大食
A
A
B
随堂训练
4.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直接反映出唐朝 (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关系和谐
C.对外交往活跃
D.经济繁荣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