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有20题,共30分。)
1.A2.B3.A4.B5.B6.B7.C8.D9.B10.B11.A
12.A13.B14.B15.C16.D17.D18.D19.D20.C
二、综合题(20分)
21.(1)“文景之治”。(或回答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也可)(2分)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
尊(崇)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
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
平抑物价。(各列举一项即可)(6分)
(3)从西汉皇帝身上我们可以继承励精图治以及节俭的精神(言之有理
即可)(2分)
22.(1)带来先进生产技术;补充必要劳动力。(4分)
(2)孝文帝;改革姓氏。(2分)
(3)①民族迁徙③统治者的改革(4分)
答案第1页,共1页2023/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七年级历史
分值:50 分 考试时间:45 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 1.5 分,有 20 题,共 30 分。)
1 .“他”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
A .170 万年 B .200 万年 C .70—20 万年 D .3 万年
2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
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 .修建了水利工程 B .已有了原始农业
C .建立了早期国家 D .出现了成熟文字
3 .“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此段诗句描述
的人物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大禹 D .舜帝
4 .古时《三字经》“夏传子,家天下” 的描述,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5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图文物(甲骨)所记史事,最早可以追溯到(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西汉
6.“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
是( )
A .周武王 B .齐桓公 C .晋文公 D .楚庄王
7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
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 .稳定社会秩序 B .发展社会经济 C .提高军队战斗力 D .实现民族交融
8 .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
的黄金时代。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
A .诸侯争霸 B .私学兴起 C .商鞅变法 D .百家争鸣
9 .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
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
A .北击匈奴 B .统一文字 C .南征越族 D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0 .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 、“遇雨误期” 、“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 .黄巾起义 B .陈胜、吴广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黄巢起义
11.汉文帝即位之后,逐步废除了各种株连律法和残酷刑罚;将“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 。据此推知,汉
文帝的治国理念是( )
A .“休养生息” B .“ 以法治国” C .“ 民贵君轻” D .“兼爱非攻”
12.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汉武帝的目的是( )
A .巩固大一统 B .繁荣思想文化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发展小农经济
13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 由此导致( )
A .百家争鸣出现 B .东汉走向衰亡 C .民族政权并立 D .藩镇割据形成
14 .“ 一带一路” 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 的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以下关
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 .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
B .丝绸之路向中原输入的主要是丝绸
C .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 .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 到欧洲
15 .下列组图展示了我国一项伟大发明的部分工艺流程。这项发明( )
A .改变了欧洲社会传统作战方式 B .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C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 .加强了秦朝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
16 .诸葛亮说:“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
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第 1页 共 4页 ◎ 第 2页 共 4页
A .长平之战 B .楚汉之争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7 .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 ,前秦政权形成“英儒
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 .体现“无为而治”
C .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18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南方生产环境和条件优越 B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C .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注重发展经济 D .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
19 .根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点,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与其相符的战役( )
A .牧野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大泽乡起义 D .赤壁之战
20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自由潇洒,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图是其代表作《兰亭集
序》(摹本 · 局部)。该作品的字体是( )
A .隶书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二、综合题(20 分)
21 .在学习完两汉历史后,小明发现西汉出著名皇帝,东汉出科技人才。阅读图文,回答相关问题。
【西汉皇帝】
(1)图(a)和图(b)的两位皇帝在位时期,使西汉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2 分)
(2) 图(c)是汉武帝的画像,分别列举他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和经济上采取措施各一项。(6 分)
【人物精神】
(3)从这组人物的身上,说说你可以继承和发扬哪些精神。(2 分)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图是西晋人口内迁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 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
来者,姓或重复, 皆改之。 ”
请回答:
(1)材料一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谁?在本诏令中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2 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4 分)
第 3页 共 4页 ◎ 第 4页 共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