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11:38:31

文档简介

(
考试号填涂

) (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答题卡
)
(
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 试室_______ 座位号_______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正确填写姓名、学校、试室号和座位号,再用2B铅笔将考号对应数字涂黑。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2.请注意题号顺序。填涂范例 正确

错误

缺考
(由老师填涂)
)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2
分,共60分)





























)
(
31.(14分)
(1)(4分)
(2)(4分)
(3)(4分)
(4

(2分)
)
(
32.(12分)
(1)(4分)
(2)(2分)
(3)(4分)
(4)(2分)
33.(14分)
(1)(4分)
(2)(4分)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言




(3)(4分)
(4)(2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C A B D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D B B A B B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C D B A A A D A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原因: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2分)
史实:张骞通西域。(2分)
(2)特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黄河流域人口迁移。(2分)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任答一点2分)
(3)人物:孝文帝(1分);
举措:迁都洛阳(1分);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任答两点2分)
(4)方式: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改革。(任答一点2分)
32.【答案】
(1)A:长安(1分);机构:西域都护(1分);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2)丝绸和冬小麦。(顺序不可颠倒,答两点2分)
(3)目的: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2分)
特点:从亚洲绵延至欧洲;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任答一点2分)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任答一点2分)
33.【答案】
(1)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任答两点4分)
(2)儒家:①;道家:③;墨家:④;法家:②。(每点1分)
(3)教育成就: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任答一点即可,2分)
治国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2分)
(4)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说明: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答题卡中的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黑。)
1.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为制作“北京人”档案搜集到如下图片。图中可以为人类起源 的研究提供可靠证据的是(  )
A用火场景想象图 B北京人复原图 C狩猎场景想象图 D北京人头盖骨
2.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粟向东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 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在原始社会农业生产中主要种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 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
A.女娲和后羿 B.炎帝和黄帝 C.尧和舜 D.禹和启
4.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是(  )
A.夏桀 B.商纣王 C.周武王 D.秦二世
5.在商周时期,下列哪一器物逐渐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
A.青铜器 B.甲骨文 C.玉器 D.象牙雕刻
6.文字的产生是一个国家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7.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促使(  )
A.出现大量人员伤亡 B.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D.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的出现
8.春秋时期,某诸侯国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对牛的重视是因为(  )
A.战争的需要 B.交通的需要 C.牛耕的使用 D.铁农具出现
9.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以上内容描述的是秦统一中国的(  )
A.原因 B.过程 C.性质 D.影响
10.以下是历史上一场著名的“辩论”。这场辩论的最终结果是(  )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通镇)之,请立诸子。 王绾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李斯
A.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B.诸侯取代了天子地位
C.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D.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11.下列提示与对应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王朝都城——咸阳
B.炎黄战胜蚩尤,奠定华夏的战役——长平之战
C.商王盘庚迁都——洛邑
D.因都江堰的修建成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
12.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此材料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  )
A.经济强大 B.纪律严明 C.民心安定 D.重用人才
13.《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重文轻武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4.七年级同学在商量出版一期“汉武帝”专辑的板报,其中有四幅画是描绘汉武帝与朝臣议事的场景。下列场景中没有史实错误的选项有(  )
①颁布“推恩令” ②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③商议修灵渠 ④商讨出使西域的人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汉武帝时期,朝廷在长安兴办太学,设立教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地方也建立郡国学校,推广儒学。这一做法(  )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促进了思想凝聚
C.保障了经济繁荣 D.延续了百家争鸣
1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17.下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发生在(  )
A.西汉前期 B.东汉中后期 C.西晋前期 D.东晋中后期
18.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一做法(  )
A.消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B.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C.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D.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19.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这表明丝绸之路(  )
A.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带动了丝绸贸易发展
C.方便西方价值观输入 D.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20.他重视医疗体育,创编了一套保健运动体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起到祛病长生的作用。他是(  )
A.司马迁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21.司马迁所著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为(  )
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D.《道德经》
22.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多面体体积的算法,涉及谷仓、粮窖的容量问题和农田水利的土方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 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 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 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 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23.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了秦朝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4.曹操有诗句描述东汉末北方人口减少:“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而《文献通考·卷十》记载,曹魏灭蜀前有编民443万余人,人口数量有所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北方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25.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图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
26.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増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2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28.《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由此可知,该书作者强调农业生产要(  )
A.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B.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29.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
A.张衡 B.徐光启 C.宋应星 D.祖冲之
30.书法艺术是我国国粹之一。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的是(  )
A.《兰亭集序》 B.《颜氏家庙碑》 C.《九成宫醴泉铭》 D.《玄秘塔碑》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来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混然无迹,良非偶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结合所学,举一例汉武帝时期促进民族交往的史实。(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人口迁移的历史影响。(4分)
(3)材料三中“魏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说明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列举两例)。(4分)
(4)综上材料,概括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2分)
3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绿洲之路,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丝绸之路。在绿洲之路的物品往来交往中,除了著名的丝绸向外传播,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也是通过这条线路传播到中国的,它就是冬小麦。小麦并不是中国原生的东西。它是沿着绿洲之路,在很早的时候传到中国的。现在一半以上的中国人离不开小麦。
——摘编自唐小峰著《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材料三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1)根据材料一,图中A处是指当时的哪个城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加强对西域管理,西汉政府设置什么机构?该机构设立有何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和传入中国的物品分别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的目的,并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4分)
(4)综上,谈谈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意义。(2分)
33.(14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伟人的诞生】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思想的碰撞】
材料二
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④兼相爱,交相利。
【行为与抱负】
材料三
《杏坛讲学》 《周游列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4分)
(2)阅读材料二中的名言,将序号填写在与学派对应的空格内。(只填序号)(4分)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言
(3)材料三两幅图分别是孔子《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的邮票。相传孔子曾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他也曾周游列国,传讲自己的治国主张。请列举孔子在教育上的成就和治国主张各一例。(4分)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