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04 13:5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西汉初年,丞相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并且参与国家重要的决策,皇帝对很多决策不能亲自做决定,需要征得丞相的同意。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监督丞相在内的外朝官员。这一变化表明( )
A.行政中枢的权力发生转移 B.尚书台成为决策中心
C.外朝彻底失去了行政权力 D.朝议制度逐步规范化
2.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猗顿,原籍鲁国,年轻时“耕则常饥,桑则常寒”。后迁居山西经营畜牧业和制盐业,并贩盐至周边地区,最后富比王侯。这表明,当时( )
A.“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B.小农经济发展受到冲击
C.民间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D.封建等级制度趋于瓦解
3.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4.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5.对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有( )
开始推行时间:780年
主要内容: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加重人民负担,加强人身控制 ④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次“民族觉醒”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召开 D.南昌起义
7.1436年,明英宗驰用银之禁,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朝野上下大都用银交易,数额较小便使用铜钱,只有官员俸禄用纸钞。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工商皆本思想 B.明初赋役制度改革
C.商品经济发展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8.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长征的胜利结束
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9.明朝的民族政策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下列关于明朝的民族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
序号 地区 措施
① 东北地区 设立奴儿干都司
② 西北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 西藏地区 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④ 东南地区 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A.① B.② C.③ D.④
10.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 )
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11.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根据两个原则划分的:一是山川形便,另一个是犬牙交错。有一个朝代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其最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治理难度 B.促进民族交融 C.利于经济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12.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还纷纷指着六君子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惑乱人心”:更有些好事者叫嚣:“快杀快杀,别磨磨蹭蹭!”这反映出( )
A.维新思想已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形成
C.新旧阵营的斗争渗透民间社会 D.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13.冯尔康先生认为,雍正帝的政治才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了解下情,二是比较了解自己,三是建立在这种了解基础上改革政治的抱负”。雍正帝比较了解下情主要得益于( )
A.内阁制 B.奏折制 C.军机处 D.议政王
14.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家资尽者,役身折酬,役通取户内男口,又不得回利为本。”关于该史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民间商业借贷属于违法 B.暂时放松重农抑商政策
C.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D.政府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15.张建华在《世界现代史》中提到:“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这反映了( )
A.科学技术成果在全球扩散 B.科学技术的跨区域合作
C.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如图为21世纪智慧社区功能结构图。社区组织向智慧社区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活品质与质量的提高 B.社区职能的扩大
C.科学与技术水平的发展 D.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材料三 据统计,北宋进士全国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占95.2%,北方诸路仅占总数的4.8%,这种悬殊局面引发了南北政治矛盾。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制度后,将考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在乡试会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试二场,内容比较简单,汉人、南人试三场,内容则相对深一些。元朝规定全国选乡试合格者300人赴会试,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人。元朝采取的是种族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取士政策,具有民族歧视色彩,但也是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作出的规定,这种区别南北汉族士人的做法是后世科举实行区域配额的开端。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科举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9分
18.(12分)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阅读案件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案件 “误伤已父”案 “血亲复仇”案 “醉酒杀人”案
案情 甲的父亲乙和丙争吵打斗。丙用佩刀刺乙,甲随即用棍棒还击丙,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甲应该被怎样论处 谦之几岁大时,生母去世,他的父亲将她暂时掩埋在田边,后被同族人朱幼方放火焚……长大后,他亲手杀了朱幼方,然后到官府自首。 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酒醉杀人并逃亡,官吏抓捕他的父亲投进监狱。上官兴自首请罪,请求释放他的父亲。
按法律断案 按照《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杀伤父母的……要在市上斩首示众。” 按照《晋律》规定“处理亲属间犯罪时,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判断罪责的轻重。 按照《唐律疏议·捕亡》规定“杀人的判处斩首。”
实际断案 甲未被判罪。理由:董仲舒认为儿子看到父亲被人打,出于孝道用杖击打对方,即使打错了,也不应该治罪。 皇帝肯定谦之的道义,免了他的死罪。理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皇帝下诏敖免上官兴的死罪,改判流放。理由:上官兴自首请罪,以求释放他的父亲,属光大孝义的行为。
(注:“误伤己父”案摘译自《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血亲复仇”案摘译自《晋书》
卷五五;“醉酒杀人”案摘译自《旧唐书·王彦威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自秦以降,历代统治者均高度重视发展对外交往。随着疆域的扩大,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城外地区。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民间对外交往始终存在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1985年5月4日,邓小平会见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吴奈温时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方针,解决国际问题,解决我们同国际上的问题,也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如香港问题、台湾问题。我们的对外政策有了一个调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我们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团。这一政策对于维护和平比较有利。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和表现。7分
安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A 2A 3D 4B 5C 6B 7C 8D 9A 10B 11D 12D 13B 14D 15C 16C
17.【答案】(1)趋势:南方户口占全国户口比例显著增加并逐渐超过北方,形成南多北少格局
原因: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
(2)认识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进步,导致科举取士南北失衡。南北分卷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取士的相对公平程度,有利于缓和南北矛盾;但也加大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竞争。
(3)内容:采取种族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趋势政策。
影响:平衡了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是后世科举实行区域配额的开端,但带有民族歧视的色彩,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18.主题:中国古代法律中体现的礼法(儒法)结合的基本特征
阐释:西汉武帝时期,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采用了董仲舒的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发展历程中,儒家的忠孝、礼等思想,逐渐渗透到法律中,形成了礼法结合的基本特征,故在中国古代的法律中,呈现出礼法合一、儒学理念法制化、突出伦理犯罪、突出道德作用等基本特点,如唐朝时期的《唐律疏议》,其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形成了自身的中华法系。
中国古代法律的这种礼法结合的特点,适应了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统治,形成了中国自身的中华法系,并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古代法律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19【答案】(1)特点:以和平交往为宗旨;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沿着丝绸之路进行;官方外交与民间交往共存。
(2),主要理论依据: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科学判断。
表现: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不结盟的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