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民族形成的曲折性 B.早期国家的正式出现
C.夏商文明的区域性色彩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
2.夏商周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这一变化( )
A.消除了华夷有别观念 B.反映了华夏认同增强
C.导致了诸侯争战频发 D.旨在对抗秦国的进攻
3.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
A.不再以法家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彰显秦朝的国力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4.两汉时期,霍去病立志“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张塞不畏艰险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这些历史人物所表现出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这些时代精神的出现,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文化政策的开明 C.边疆民族地区的动荡 D.王国问题的解决
5.明堂是“天子布政之宫”,“王者造明堂……所以承天化行也。”汉代以来,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宣政的重要场所。北魏孝文帝曾下令在平城南郊模仿汉制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祀先祖、宣明政教。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重视修建明堂( )
A.推动了政权封建化进程 B.意在树立儒学正统地位
C.反映出南北方文化交流 D.深受宗法血缘观念影响
6.唐朝建立后,边疆部族众多,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各有侧重点。下列史实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方位 部族 唐朝的边疆治理措施
A 北方 靺鞨 长庆会盟
B 东北 回纥 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
C 西北 西突厥 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D 西南 吐蕃 册封首领大祚荣
A.A B.B C.C D.D
7.“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材料所涉及的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羁縻府州制 C.猛安谋克制 D.四等人制
8.历史学家钱穆以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
A.唐诗与宋词 B.彩陶画与汉赋 C.元曲与小说 D.楚辞与文人画
9.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君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君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
A.强调伦理道德 B.重视知行合一 C.宣扬格物致知 D.说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0.如图为《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苏州的商业景象。该作品体现了( )
A.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 B.城市经济与外贸活动的互动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11.下表所示是洋务运动两位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二者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 )
人物 思想主张
奕诉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中国欲自强,应当学习外国之利器,而学习外国利器,先要觅制器之器
A.革新政治与整顿军事并重 B.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
C.求强和求富不可并驾齐驱 D.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12.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这场思想运动( )
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D.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
13.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的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瀛衰志略》 C.《资政新篇》 D.《孔子改制考》
14.下表是1919年《申报》涉及爱国主义的广告数量统计,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涉及爱国主义的广告总条数 30 31 43 37 432 450 423 199 180 174 75 73
占每月总数的百分比 0.59 0.39 0.46 0.4 4.27 4.2 4 1.8 1.8 1.67 0.75 0.8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
C.报纸引导消费观念 D.政治运动激发民族意识高涨
1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于1927年10月开始创建,1928年就铸造发行了“工字银元”(见下面左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1932年3月国家银行成立,不仅继续制造银元,又于1932年7月开始统一发行苏维埃纸币(见下面右图),据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探索经济建设 B.苏维埃政府复制苏联经验
C.国民党军队“围剿”失败 D.革命根据地商品经济繁荣
16.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
A.促进军民团结 B.完善财经制度 C.巩固苏区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
17.如图为中国华东烟草公司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推出的槟榔牌香烟宣传广告。这一策略( )
A.利用民众心理进行营销 B.扭转了民族企业的困境
C.声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D.彰显了民主主义的意识
18.1947年9月,《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指出:“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将农村中全部土地、山林、水利,除少数重要反动分子本身外,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度)平均分配。”这反映出当时( )
A.力求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效果明显
C.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D.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19.新华社曾用“日出东方、星火撩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业绩,与之一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
A.中共一大、工农武装割据、长征胜利会师、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一大、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二大、南昌起义、遵义会议、长征胜利会师、开国大典
D.中共二大、工农武装割据、长征胜利会师、中共七大、开国大典
20.如图是中共党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地示意图。下列表述与图中序号相一致的是( )
A.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
B.②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③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D.④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三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距今二三十万年前,进入人类学上的“古人”阶段。“古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境内的古人化石和遗存较为丰富,特别重要的有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和丁村人生存的环境差不多,周围湖泊河流和岸边浅水中生活的鱼、蚌、螺等是其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他们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许家窑人和丁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他们在打制石器时,两石对击冒出火花,或在欧砸树木时,较长时间的摩擦生热而引起燃烧,这样就导致了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这种方法,到古人时代大概已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古人阶段,人类排斥了血亲婚配,盛行族外婚,这大大加快了人类自身体质向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材料二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延续了几千年,当社会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时,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作用得到大大加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在考古学上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以来,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且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还主办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主场外交。
——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8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我最喜欢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种理论,唯有与时俱进,唯有引领时代,方显磅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空间。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
赣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3=60分
1-5 DBDAA 6-10 CCADC
11-15 BCDDA 16-20 DAABC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地图所示我国新石器文化大多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区域,据此可知当时中华文明分布广泛,具有多元性,D项正确;图片中未提及中华民族形成过程期间面临的挫折,排除A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材料时间为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于夏商文明,国家尚未出现,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春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华夏各部族由始祖神话大相径庭转向“诸夏共祖”“五帝同源”,说明文化的一致性增强,从而反映了华夏认同增强,B项正确;“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诸侯争战频发是实力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华夏认同导致的,排除C项;“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与对抗秦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材料“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做法有利于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仍然以法家作为治国理念,排除;秦朝重视法家,排斥儒家,曾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做法和彰显国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及班超经营西域都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化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做出贡献的人物,不是该地区的动荡,排除C项;推恩令的实施有助于解决王国问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为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北魏模仿汉制,重视修建明堂,促进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北魏重视修建明堂,与树立儒学正统地位无关,排除B项;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宣政的重要场所,与南北方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观念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突厥的管理,C项正确;长庆会盟,是指821年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史称“长庆会盟”,与靺鞨部族无关,排除A项;回纥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松赞干布是吐蕃藏族首领,排除B项;靺鞨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吐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是金朝兵民合一的政治制度——猛安谋克制,C项正确;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羁縻府州是唐代的边疆民族地方管理机构,排除B项;四等人制是元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诗是贵族的,而不是大众民间的、日常人生的,而风俗画与唐诗恰恰相反,不是贵族的,而是大众民间的、日常人生的,所以,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就是唐诗与风俗画,A项正确;彩陶画是原始社会的,汉赋是贵族的,排除B;元曲和小说都是宋以后的,排除C;文人画是贵族的,D排除。
9.D
【详解】根据材料“理岂外于吾心哉!”和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知行合一,排除B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盛世滋生图》描绘了清乾隆时期苏州的商业景象,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城市风貌和盛世时期高度文明的盛况,既是不朽的绘画作品,又是研究“乾隆盛世”的历史资料,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C项正确;材料与现代文明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城市经济与外贸活动的互动,且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盛世滋生图》是写实之作,与浪漫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而学习外国利器,先要觅制器之器”可得出二者都强调要制造先进的武器,即学习西方的科技,以达到自强的目的,B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是政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求富,只体现自强,排除C项;二者强调的是自强,而不是“制夷”,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未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晚清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批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为此,康有为陆续写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D项正确;《海国图志》是魏源所作,《瀛寰志略》是徐继畲所作,两部著作介绍西方,主张学习西方,但没有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排除AB项;《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所作,是近代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也没有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从材料来看,1919年《申报》涉及爱国主义的广告统计数据最大的时期是5月、6月和7月,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五四运动激发的民族意识,故选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19世纪末,短暂春天是1912-1919,可排除A和B;《申报》涉及爱国主义的广告统计数据可以反映当时社会观念的变化,并非消费观念,排除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建立之日起就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军事困境,毛泽东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并进行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不仅包括发展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还在金融领域进行探索,发行工字银元和苏维埃纸币就是具体表现,A项正确;苏维埃政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苏联(苏俄)革命和建设经验有所借鉴,但复制苏联经验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在金融领域的探索有利于打击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但不能由此判断国民党军队“围剿”失败,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在金融领域的探索有利于活跃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缓解经济困难, “商品经济繁荣”过于夸大,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9年6月(中国)。根据材料“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想各种办法节省”可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建设,坚持长期抗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民团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财经制度,排除B项;据材料时间可以判断当时是抗日战争时期,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要求各地加强经济建设,这是着眼于抗战的需要,并非是巩固苏区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这一广告利用民众的爱国心理,体现了民族主义意识与商业营销策略的结合,A项正确;仅仅是广告宣传并不能扭转企业的困境,排除B项;此时抗日战争还没有全面爆发,正面战场还未形成,排除C项;广告体现的是民族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中国)。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进行土改,不分男女老少,平均分配土地,力图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A项正确;地主减租减息政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排除B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是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日出东方是指中共诞生,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星火燎原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力挽狂澜是指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灯塔指引是指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进京赶考是指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之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方向;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③就是遵义,C项正确;①是北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是在江西瑞金,排除A项;②是延安,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B项;④是江西瑞金,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题,三题共40分
21.(1)8分
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兼渔猎的生活;懂得人工取火;实行族外婚;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
(2)6分
新变化:人类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磨制石器;部落和部落联盟出现;私有制出现并发展;出现贫富分化。
【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许家窑人和丁村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多用打击碰撞法制造”可归纳出使用打制石器;根据材料“他们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可归纳出过着采集兼渔猎的生活;根据材料“这样就导致了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可归纳出懂得人工取火;根据材料“人类排斥了血亲婚配,盛行族外婚”可归纳出实行族外婚;从生产力角度来看,可归纳出生产力水平低下;从劳动方式看,可归纳出共同劳动。
(2)变化:根据材料“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众多氏族部落,先后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可归纳出人类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从生产工具变化来看,可归纳出使用磨制石器;根据材料“几个氏族公社组合成一个部落,以后发展为部落联盟”可归纳出部落和部落联盟出现;根据材料“私有制不断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可归纳出私有制出现并发展及出现贫富分化。
22.(1)6分
特点: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互相牵制和监督4分
目的: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2分
(2)8分
原因:明朝内阁仅有票拟权,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是皇帝集权的工具,阁臣不具有法定的统率群臣的地位。4分
趋势:宰相权力日益被分散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4分
23.12分
示例一
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
阐释: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可见,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可见,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中国。
首先,由材料“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一: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其次,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作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
首先,由材料“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二: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其次,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洋务运动的作用;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