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乡村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1 乡村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学案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4 11:25:48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乡村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结合实例,能够描述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外部形态,并明确其影响因素。(区域认知) 2.通过实例,了解乡村土地利用状况。 3.结合实例,指出城镇土地的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学习任务
目标一:了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及特点。 [情境1] 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村是一个居住着回、汉、苗、彝等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村,有1527户6700多人,该村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近年来,在国家惠民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塘子村各族群众依靠特色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村民大都新建了宽敞的住房。下图是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鸟瞰及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 任务1:在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鸟瞰图中圈画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任务2:结合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有什么特点? [情境2] 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分布图。 任务1:读图,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 任务2:结合教材完成下表。 “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城镇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城镇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2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某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2.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 乡村空间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生产力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据此回答3~4题。 3.乡村在形成初期,主要功能是(  ) A.农业生产 B.手工业生产 C.生活居住 D.休闲娱乐 4.乡村规模变大后,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核心是(  ) A.中心农田 B.畜牧业活动场所 C.中心住户 D.公共服务设施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镇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C.位于城镇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镇的污染较小 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目标二: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情境1]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任务1:绘制一幅你所在的城市的空间结构示意图,并据图说说商业中心所在位置的交通有何特点? 任务2:你绘制的示意图能否正确反应城市各功能的真实分布?由此,说说城镇功能分区的特点。 [情境2] 教材P27活动材料。 任务1:读教材图2.6,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任务2: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任务3:讨论东市和西市的布局特点,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以第二、三产业为基础,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每个城市社区都有一个社区中心,它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康乐、文化、社会事务的场所,以及社区地方政府办公及开会的地方。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社区中心服务站改造议事会图。据此完成1~2题。 1.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该城市社区多位于(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2.影响图中城市社区中心形成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土地 B.人口 C.交通 D.旅游 下图为某城市土地主要利用方式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2000-2020年,该城市( ) A.工业用地面积持续减少 B.商业用地大幅度增加 C.住宅用地面积占比一直最高 D.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 4.该城市功能区发展的特点是( ) A.城市景观全面取代了乡村景观 B.商业用地均转变成中心商务区 C.工业生产规模减小、产值下降 D.住宅用地呈现向郊区扩张趋势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第1课时 乡村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结合实例,能够描述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外部形态,并明确其影响因素。(区域认知) 2.通过实例,了解乡村土地利用状况。 3.结合实例,指出城镇土地的功能分区,归纳其分布的特点。(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学习任务
目标一:了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组成及特点。 [情境1] 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塘子村是一个居住着回、汉、苗、彝等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村,有1527户6700多人,该村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丽家园。近年来,在国家惠民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塘子村各族群众依靠特色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村民大都新建了宽敞的住房。下图是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鸟瞰及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 任务1:在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鸟瞰图中圈画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农业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村庄外围;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主要分布在村落之中,集中且连片分布;公共服务区分布在村庄内,方便联系和共享公共服务;道路以村庄为中心,呈放射状,便于农业农业生产和社会交往。 任务2:结合云南省寻甸县塘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农业生产区面积广阔;居住区面积仅次于农业生产区,但面积不大;道路等公共用地范围和面积较小。 [情境2] 下图是某城镇用地分布图。 任务1:读图,按土地利用方式,城市用地分为哪些类型 参考答案: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任务2:结合教材完成下表。 参考答案: “六看法”判断城镇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城镇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城镇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2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某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答案】B 【解析】岭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风沙,因此,村落多采用“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通风、排水、防潮,B项正确。 2.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 【答案】B 【解析】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大,以水域为中心利于取水防火,B项正确。 乡村空间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生产力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据此回答3~4题。 3.乡村在形成初期,主要功能是(  ) A.农业生产 B.手工业生产 C.生活居住 D.休闲娱乐 【答案】C 4.乡村规模变大后,其内部空间结构的核心是(  ) A.中心农田 B.畜牧业活动场所 C.中心住户 D.公共服务设施 【答案】D 【解析】乡村在形成之初,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以居住为主。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乡村土地利用出现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向外环绕发展。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功能区分布示意图。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镇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三种功能区分别是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A、B、C分别代表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 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镇的主要运输方式是水运,A处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吸引最大消费人群,形成商业区。住宅区是城镇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B的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C处沿河靠海且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便于排污,是形成工业区的有利区位。 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功能区C区位优势的是(  ) A.滨江临海,水运条件好,交通便利 B.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C.位于城镇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城镇的污染较小 D.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答案】D 【解析】C区是工业区,人口稠密区应该在城区。故选D项。
目标二: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情境1] 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城镇里人口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土地利用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任务1:绘制一幅你所在的城市的空间结构示意图,并据图说说商业中心所在位置的交通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略。 任务2:你绘制的示意图能否正确反应城市各功能的真实分布?由此,说说城镇功能分区的特点。 参考答案:城镇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情境2] 教材P27活动材料。 任务1:读教材图2.6,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参考答案:唐代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城市中轴线的最北端;坊位于皇城东、西、南三侧,分布面积最广;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皇城以南的东西两侧的中部,东市靠近宫殿区,西市位于平民坊内。 任务2: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参考答案:西市位于平民百姓聚集之地,消费量大;又靠近西侧城门,有大量来自西域和其他地域的客商,能就近接受来自丝绸之路的商货,成为国际化的商贸市场,所以西市比东市繁荣。 任务3:讨论东市和西市的布局特点,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参考答案:唐长安城以东、西两市成为全城集中的经济活动中心;西市距离西侧城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反映了唐代商业发展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也体现了唐代鼓励对外贸易,博大包容的文化特性。 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以第二、三产业为基础,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每个城市社区都有一个社区中心,它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康乐、文化、社会事务的场所,以及社区地方政府办公及开会的地方。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社区中心服务站改造议事会图。据此完成1~2题。 1.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该城市社区多位于(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答案】A 【解析】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城市社区通过社区居民议事等途径解决杜区疑难问题,说明该城市社区位于住宅区。故正确答案为A。 2.影响图中城市社区中心形成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 ) A.土地 B.人口 C.交通 D.旅游 【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可知,住宅区是城市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影响图中城市社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应是人口,B正确。土地、交通与旅游均不是影响社区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故正确答案为B。 下图为某城市土地主要利用方式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2000-2020年,该城市( ) A.工业用地面积持续减少 B.商业用地大幅度增加 C.住宅用地面积占比一直最高 D.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所占的比重,2000-2020年,虽然工业用地所占比重减小,但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工业用地面积不一定减少,A错误;商业用地的比重有所上升,面积也可能增加,但是不会大幅度增加,B错误;从图中可看出2000年住宅用地所占的比重不是最高,C错误;从图中可看出,农业用地所占比重下降很快,另外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使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D正确。故选D。 4.该城市功能区发展的特点是( ) A.城市景观全面取代了乡村景观 B.商业用地均转变成中心商务区 C.工业生产规模减小、产值下降 D.住宅用地呈现向郊区扩张趋势 【答案】D 【解析】城市化的发展不可能导致城市景观全面取代乡村景观,A错误;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城市街角路口及交通干线两侧的商业区并不具备转化为中心商务区的条件,B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总值的提高,工业产值并不会下降,C错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中心附近地租价格上涨,住宅活动的付租能力不如商业活动的付租能力,所以住宅用地呈现出向郊区扩张趋势,D正确。故选D。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