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主体阅读-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
班级: 姓名: 建议阅读时间30分钟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腊八粥 (冰 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就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快过年了,须清理橱柜,借这机会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那天正巧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在每年的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齐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里,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有删改)
1.短文共涉及了“我”家几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短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短文主要介绍了腊八粥的制作方法和味道。
B.短文主要介绍了煮腊八粥这一习俗的由来。
C.短文主要围绕“我”的母亲每年煮腊八粥来展开。
3.作者通过文章写了母亲煮腊八粥两个方面的意义,请你简要概括。
(1)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纪念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童年的春节(节选)
①童年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堂后面的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春节。
②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都请母亲替我收起来。
③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节目大多是“跑旱船”和“王大娘锔大缸”之类,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簇拥着许多小孩子。他们边走边唱,有乐器伴奏,歌曲大多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真是热闹极了。
④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从腊月二十三起,大家就忙着扫房,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忙着写春联,贴在门上。
⑤新年里,我们得到许多好东西,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里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我一只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只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
⑥我家所住的那条街,本是个灯市,那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店里兼卖各种灯,元宵节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⑦元宵节过后,一年一度的光彩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觉。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有删改)
根据短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描写了作者童年时在烟台和福州过年的景象。
B. 短文开头写作者在烟台时住得很冷僻,是为了和下文过春节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春节的热闹。
C. 从第④自然段作者介绍在福州过年时说“又热闹多了”,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在福州过年,不喜欢在烟台过年。
体会文章的写法,完成练习。
(1)短文描写过年的习俗时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请把下面表格所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地点 详写 略写
烟台 耍“花会” a.
福州 b. 扫房、准备食物、写春联、贴春联、赏灯
(2)本文的内容有详有略,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第⑥自然段写元宵节之夜赏灯时,引用了“花市灯如昼”这句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选自沈从文的《腊八粥》
【片段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听见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
——选自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
【片段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
——选自《过年》
1【提取信息】请根据以上三个片段,照样子,完成练习。
片段一:写腊八节熬制腊八粥的事。
片段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这些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握要点】在以上三个片段中,各有一个体现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事物,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法探究】读以上三个片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详细的,请对号入座。
片段一:__________ A.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把事情写详细。
片段二:__________ B.通过一系列场景描写表现民风民俗。
片段三:__________ C.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食物的熬制过程,令人垂涎三尺。
4【迁移运用】请仿照以上片段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试着写一写。
月饼 粽子 元宵 赛龙舟 猜灯谜 舞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除夕(节选)
斯 妤
头一天照例是熬夜,然后照例是睡懒觉睡到阳光灿烂,市声嘈杂。眼睛睁开后下意识地望了望窗外,复又下意识闭上。再次睁开眼时想到的是儿子。躺在身边的儿子却早已醒来,自己睁着眼睛望着天花板。不像在玩也不像发呆当然更不是在思索。他就是那么躺着静静地眼珠黑黑地看着天花板。
我朝他一笑。他也回报我嫣然一笑。我说今天怎么这么乖,醒了也不叫妈妈,不吵妈妈,今天真是特别地乖。儿子应付似的笑笑,然后说妈妈今天是星期天吧,今天咱们不上幼儿园对不对?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的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求福,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2分)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度过这个特别的日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中国人过年
中国人过年讲究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总是离不开一个红字:大红的灯笼点起来,大红的鞭炮放起来,大红的中国结挂起来,大红的棉袄穿起来——试想一下,这场面该有多红火、多喜气、多热闹。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一种鞭炮叫大地红,它浑身上下火红火红的,一放起来响两声“砰——啪”,所以又叫二踢脚。其实这家伙炸响时令人害怕,但我们还是忍不住要放,隔着老远用线香点着它,捂住耳朵转身跑,跑到远远的地方,看着它直冲半空,然后炸成红红的桃花瓣散下来,在扑鼻的硝烟香味里,心里快活极了。这时祖母多半盘腿坐在炕上剪窗花。我读过杜甫的诗:“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在我的老家,你说剪纸没人知道,你说窗花,男女老少都晓得,是用红纸剪成的各种花样贴在玻璃窗上。祖母是剪纸高手,一把蝴蝶样的小剪刀在她手里上下翻飞,一张普通的红纸,一会儿工夫就变出一连串的吉祥物:肥猪啃白菜、猴子掰玉米、猪八戒娶媳妇、小老鼠上灯台——祖母还有这一手绝活,真让我惊奇!一大帮老太太油灯下忙活了几个晚上,于是,在纷飞的大雪中,我看到村中家家户户窗户上门楣上贴满窗花,雪花雪白,窗花鲜红,真是好看极了,看得我们满心欢喜,大声呼叫:“过年啰——”
那时候过年没有中国结,不像现在的步行街上,中国结到处都是。我们家那时候挂纸灯笼,在祠堂里扎好,一家挂两只,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的红灯笼点亮了,整个村庄就像在童话中,安详美好。不过要说最让人怀念的还是八宝饭,八宝饭在当时真是奢侈品,一年也只有年三十才能吃到,那时可弄不到葡萄干、桂圆肉、核桃仁之类,母亲就用腊肉、虾米、腊肠代替。我们家人偏爱咸的八宝饭,但母亲认为过年一定要甜,这样来年的日子才会好,所以八宝饭里莲子、百合、红枣、鸡蛋一定少不得。年三十的晚上,当一大家子老老小小酒足饭饱之后,母亲会把一大碗热腾腾的八宝饭端上桌,大家欢声笑语分而食之,算得上年三十晚上一个小小的高潮,然后众人抹着油汪汪的嘴巴,小孩子就等着大人发压岁钱,而大人们则忙着守岁,后来守岁变成了看春节联欢晚会。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个新年来到,当红鞭炮炸响的时候,当红灯笼高挂的时候,我祝福普天下的中国人:年年吉祥,岁岁平安! (有改动)
1. 中国人过年有着怎样的讲究?这种讲究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依次写了过年的哪些事?请分别概括出来,并选择填空。
①“我们”放鞭炮;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家家挂灯笼;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大人忙着守岁。
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描写祖母剪窗花的情节时,作者为什么要列举那些窗花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涉及了“我”家四代人。煮腊八粥的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外祖母。
2.C
3.(1)清理橱柜,节约粮食。 (2)纪念腊八这一天去世的外祖母。
4.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二、1. C
2. (1)a. 穿新衣新鞋、拜祖宗、拜年、领压岁钱 b. 送灯
(2)使文章显得主次分明,作者通过详细描写自己印象深刻的春节活动,突出春节的热闹气氛和自己欢乐的心情
3. 这样写既形象地写出了灯市上的灯多且亮的特点,又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4. 因为孩子们对过年时热闹、欢乐的气氛恋恋不舍,为光彩辉煌的日子的完结感到惆怅寂寞,所以觉得“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三、1.写除夕夜吃饺子和拜年拿压岁钱的事。
写过年写对联、贴对联的事。 传统节日里的民风民俗。
2.腊八粥 饺子 对联 3.C B A
4.示例:每年端午节,奶奶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奶奶会包的粽子种类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她包的红枣粽子。奶奶每次煮粽子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看着。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那是端午节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里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总是忍不住向锅中张望。奶奶摸摸我的头,笑着说:“不要着急,粽子越煮越香。”灶膛里的火越来越细,我在端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已经煮好,凉在盘里了。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觉得奶奶包的粽子像是有生命一样。轻轻一拉,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只见精致的四角粽子煮得透亮,微微青绿。咬下去,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红枣和糯米的香甜……
四、1.腊月二十九,“我”回忆闽南老家做年夜饭、吃团圆饭的情景。
2.按时间顺序写的。详写的是白天的部分。略写的是凌晨三点和夜幕降临的部分。
3.通过具体写打扫卫生、蒸年糕、炸“炸枣”、做香肠、换窗帘床单、铺台布、忙年饭,来表现这一天的“大忙特忙”。
4.拟人 对除夕的喜爱
5.示例:这一天我会穿上新衣,和爸爸妈妈回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放鞭炮、烟花,吃团圆饭。
五、1. 讲究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体现在:大红的灯笼点起来,大红的鞭炮放起来,大红的中国结挂起来,大红的棉袄穿起来。
2. 祖母剪窗花 母亲做八宝饭 家人分食八宝饭 小孩子等压岁钱 ①②③④ ⑤⑥⑦ 让文章有详有略,突出中国人过年的习俗特点
3. 一方面表现了祖母心灵手巧,富有创造力;另一方面烘托了过年的喜庆气氛。
4. 表达了作者过年时的喜悦和幸福的心情,还有对天下的中国人由衷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