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4 18:0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突出的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师生共同欣赏歌曲中体现的差异。
设计意图:从歌曲中体会我们生活中能够涉及到的地理差异,从而感受我国地理差异之大。
(一)地理差异显著
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歌曲中提到的供暖差异,是我国地理差异的表现之一。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如果做一次穿越我国之旅,不管从哪个方向,都能感受到我国巨大的地理差异
我们首先来明确我国的自然环境差异(老师引导,学生齐答):
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
⑤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⑥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⑦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我国传统民居……;我国传统节日……;居民饮食……
3.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有些地理事物,尤其是山脉,其两侧的地理差异很大,往往成为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归纳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合作交流: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三)地理区域划分
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
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它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特点,将我国划分成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
3.这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与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相比较有什么相似性?确定分界线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所以确定该界线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②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接近,所以确定该界限的主导因素是降水。
③青藏地区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接近(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所以确定该界线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设计意图: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
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
六、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