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原卷版)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河北唐山·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学著作,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从现代派词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王国维是启蒙者,胡适是奠基者,胡云翼、郑振铎等人是开拓者。现代派词学烙有《人间词话》粉深刻的影响印记。
一
《人间词话》崇尚的审美理想境界与传统词学完全相反。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而境界的核心则是“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外部表现之“真”方面,王国维与传统词学是对立的。《人间词话》称外部表现之真为“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与之相反的则是“隔”,所谓“隔”就是表达不真切、不直观。王国维特别反感“隔”,他批评姜夔词“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批评史达祖、吴文英词“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现代派词学家深受王国维《人间词话》审美观的影响。胡适所持的审美标准与王国维高度相似。胡适强调的审美标准是“不失真”,真切显豁的表达。郑振铎论词也十分重视“真”,在他看来,作品中有“真情”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够将“吐出的情绪而写之于纸上”。
王国维与现代派词学家在审美标准的原则方面是高度一致的。他们强调审美的直观性、明晰性;颠覆了从南宋以来直至常州词派乃至近代一直占据词学思想核心位置的含蓄蕴藉、要眇委婉的传统理念,并由此构筑了全新的词史观。
二
唐宋词史观是词学的重要问题,对词体审美的认识决定了对词史典范风格流派的认识和取舍。王国维认为五代北宋时期是词史的高峰,南宋之后衰敝不振。王国维称五代北宋是“极盛时代”,“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王国维评吴文英、张炎这两位在当时备受推崇的南宋词人云:“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王国维对南宋词持基本否定的态度,矛头直指近代备受推崇的典范南宋词人,尤其是浙西派所推崇的张炎和常州派以及晚清四大家最为推重的吴文英。
胡适对待南北宋词的观点与王国维基本一致。胡适认为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诗人的词”是最高峰,而南宋中期至元初的“词匠之词”则毫无价值。胡适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姜夔、张炎、吴文英这些受到清人追捧的南宋词人。胡适对吴文英词的批评与王国维所说的“砌字”“垒句”几乎一模一样。郑振铎也持尚北黜南的观点。
在推崇五代北宋黜斥南宋的词史观上,王国维与现代派胡适、郑振铎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与晚清崇尚南宋的主潮相对立。
三
清代被称为词学“中兴”时期。近代词学家充分肯定了“清词中兴”的伟业,认为清词可与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相媲美,清词实现了“中兴”。
最早与这种主流声音唱反调的是《人间词话》。王国维认为清代从“国初”至“嘉道以后”的词毫无成就可言。朱彝尊的浙西派属于“国初”,常州词派在“嘉道以后”,王国维对浙、常两派均加以否定,进而全面否定了清词的价值。
继王国维之后,胡适对清词同样持完全否定态度。胡适将清词视为“词的鬼的历史”:“三百年的清词,终逃不出模仿宋词的境地。所以这个时代可说是词的鬼影的时代。”胡适明确反对清代是“词的中兴”时代。郑振铎也持否定清词的态度,他认为从元初至清末是词史上的“模拟期”“在这个时期之内的词人,只知墨守旧规,依腔填词,因无别创新调之能力”。
在涉及清词价值、“清词中兴”这样重大词学论题上,现代派与传统派的认识完全对立。在现代派的清词价值判断方面,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清晰可见。
民国时期是传统词学终结和现代词学兴起的交汇时期。现代派词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实质是运用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词学的新阐释。考察现代派词学,如潮其源头,王国维《人间词话》导夫先路之功值得重视。
(摘编自孙克强《<人间词话>与现代派词学》)
材料二:
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安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诸诗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如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言情的杰作如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诸诗妙处亦正在“隐”,如梅圣俞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深情都必缠绵委婉,显易流于露,露则浅而易尽。
温庭筠的《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王渔洋常取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语为“诗学三味”。这四句话都是“隐”字的最好的注脚。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与现代派词学家强调审美的直观性、明晰性,颠覆了传统理念,并由此构筑了全新的词史观。
B.王国维对南宋词持否定的态度,矛头直指近代备受推崇的典范南宋词人,这是由王国维对词体审美的认识决定的。
C.胡适对清词持完全否定态度,郑振铎也否定清词,现代派对清词的价值判断明显受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
D.用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词学作出新阐释的现代派词学的源头与《人间词话》是密不可分的。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强调的审美标准是“不失真”,这和王国维论词标举的“境界”的核心“真”是一致的。
B.《人间词话》在词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就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
C.朱光潜认为温庭筠的《忆江南》收语过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删去,在言情诗中即为妙品。
D.朱光潜对王国维的“隔”提出了质疑,认为诗有“显”“隐”之别,写景诗要“显”,言情诗要“隐”。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将梅姿梅韵展现得栩栩如生。
C.晏几道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达了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言有尽而意无穷。
D.“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句表达得不直观,不真切,视为“隔”。
9.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人间词话》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0.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3·福建莆田·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针对两种“极端”倾向的反拨与回正。与“悬空现实主义”相比较,温暖现实主义不回避社会现实的矛盾问题,敢于直面生活中种种难题、纠结乃至苦难。与“灰暗现实主义”相比较,温暖现实主义不会沉迷于矛盾问题本身,而是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思想与情感状态,从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中深入挖掘、提取具有建设性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人们带来思想和情感的温暖抚慰和激励。近年来温暖现实主义优秀影视作品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产生了极好的综合效应,为新时代影视创作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新标杆。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以影视艺术的方式参与到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回应中。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可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发现和呈现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众多重大问题,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新等诸多博弈所生发的新问题、新景观、新现象,既真实呈现改革发展的生动图景,又贡献鲜活的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温暖现实主义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中,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讲述丰富而生动的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可以发现和发掘正在发生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前沿性人物与场景,聚焦大时代各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独特贡献。
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方能使作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所谓用心,即心怀天下、心怀国家、心怀人民。诗人艾青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20世纪30年代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深刻的情感,是无法写出这样至今依然令人感奋的文字的。电视剧《山海情》对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历史壮举予以史诗般的呈现,离不开主创者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所谓用情,意味着有深情、用真情。电影《守岛人》中王继才与父亲、妻子、女儿之间多次互动的场景,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泪目,这是主创者与拍摄对象之间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真诚流露。《人世间》写尽中国普通老百姓半个多世纪悲欣离合的故事,同样是真情与深情发自内心的抒发与表达。所谓用力,指的是影视创作者要有艺术功力。他们拥有基于生活、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进行独特的艺术再造,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地。《没有过不去的年》所呈现的生活平淡无奇,但主创者用戏内戏外相呼应的特殊方式在银幕上讲述了富于戏剧张力的故事,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视听新感受。这些没有艺术上的精打细磨是不可能实现的。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那就是影视工作者应当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努力,去拥抱时代,拥抱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拜人民为师,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深刻地发掘出令人鼓舞的思想情感,以此为新时代提供温暖而强大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胡智锋《新时代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现实主义》)
材料二:
小人物的真情实感反映了大时代的社会变迁,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片单中,一批主流电视剧、纪录片等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电视剧《大考》用温暖现实主义的笔触描摹了一场艰难的高考,一场所有人的“大考”让青年学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温情;《超越》传递的体育精神让年轻观众为之动容;《幸福到万家》见证了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法治建设新风貌的诞生。这些影视作品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底色给予了青年人拼搏奋进的力量,以青春之态告诉青年人“奋斗者”是新时代最美的风景。
《特战爱耀》《警察荣誉》等一批反映当代英雄群像的电视剧出现在了“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名单上,年轻观众对这类主旋律作品很“上头”。热血的英雄群像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正向价值的引领作用,也让他们在这类影视作品中与理想相遇,和未来对话。
在此次大学生电视节上,主旋律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要塑造丰满立体的典型人物,拉近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其次细节要足够真实,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最后叙事角度要聚焦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中来。
(摘编自牛梦笛《主旋律作品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一些温暖现实主义优秀影视作品产生了极好的综合效应,这与温暖现实主义对两种“极端”的倾向的反拨与回正有关。
B.《人世间》注重真情与深情发自内心的抒发与表达,《没有过不去的年》则在艺术手法上创新,前者艺术上不如后者。
C.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中,很多作品具有温暖现实主义的色彩,以时代精神激励着青年人拼搏奋进。
D.年轻观众喜欢当代英雄群像的电视剧,他们可以在这些作品中得到正向价值的引领,也可以在这些作品中与理想相遇,和未来对话。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温暖现实主义的优秀影视作品,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悬空现实主义往往回避诸多社会问题,不敢直面生活中的种种难题、纠结乃至苦难。
C.灰暗现实主义往往沉迷于矛盾问题之中,将人们的情感和思绪引入消极负面的状态。
D.主旋律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的路径越加清晰,源于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的成功举办。
13.下列选项,不属于温暖现实主义作品的一项是( )
A.《老闺蜜》塑造了五位不悲苦、不保守、正向饱满而充满活力的老年女性角色。
B.《回廊亭》讲述了叶彤遭遇离奇火灾,她死里逃生整容归来,最终将真凶绳之以法的故事。
C.《县委大院》刻画了基层干部群像,呈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春日暖阳》讲述了流量明星在老戏骨带领下克服浮躁,沉淀演技,成长为好演员的故事。
14.要推动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创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5.电视剧《我们的日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下面是该剧的相关介绍。请结合材料,说说该剧受到年轻人追捧的原因。
电视剧《我们的日子》讲了一个普通工厂里几个寻常百姓家庭在近三十年间的人生故事。剧中男主人公王宪平是个退伍军人,正直不阿,有原则,有底线,但是性格暴躁,经常吼怼妻子,不时也表现出对妻子温情的一面。女主人公刘淑霞有点文艺女青年趣味,与“大老粗”式的丈夫总不对版,两人因此闹出不少家庭龃龉。该剧落脚于普通人质朴良善的生活世界,虽有纷争、有无奈,却也常能和睦交心,互帮互助,表现出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伦理。
(2023·湖北黄石·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1:
还原真实的历史,在史学领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电影,要在艺术化的创作中加入想象,似乎就很难保持历史的真实性。那如何让革命历史以电影艺术的呈现打动观众呢?电影是一门充满想象的艺术,凡是你所能想象的,影像都可以帮你呈现。革命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可以还原革命历史,也可以实现对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就要求在该类型电影的创作中必须正视历史、坚持真实,既细心地重构往事,又能做出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
革命历史电影当中的历史不仅是真实历史的证据,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材料。史诗性作品不仅要关注往事再现的忠实性,也要关注对这些历史事实的选择和合理想象的自由。如在《决胜时刻》中,创作者另辟蹊径,不再拘泥于以往同类型题材作品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而是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历史上的普通人,用人物的命运来映射时代变迁。虽然历史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有故事的普通人,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让他们随着电影一同走进那个年代,回望那段历史。
电影在保持对历史合理想象的同时,也为观众描摹了一个个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周恩来在曹大娘家中,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对于历史事件的合理想象,用影像化的手法展现出来,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立体、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不再拘泥于对文字的想象。
优秀的历史电影作品还往往拥有着能在精神上与当下观众共鸣的表述。像《西行漫记》从书籍到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的改编,或是其他将口述史文献搬上银幕的作品,都是可以通过影片的形象化优势,补充一些合理想象的事实,实现最终对于历史的影像化表达,更容易让今天的观众理解。
从革命历史电影到民族史诗的建构,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升华。其中,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的历史想象力会支撑起感人的细节,如将这些细节连缀起来进行雕琢和修饰,以艺术反映真实,就能提供引起情感冲击的审美体验。这时,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就会让人物更有血肉,让情感更加充沛。这样的作品再向更广泛的公众传播,也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无论是前些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还是今年热映的《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决胜时刻》……这些电影通过对历史的合理想象,构建了我们对历史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实现了对电影史诗品格的尊崇。优秀的历史电影,既能反映当时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并揭示创作者的历史观,也能作为中国特色史诗性电影探索的标志。可以说,电影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再现民族重要历史所承载的文化奇观,成就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独特的民族艺术现象。
(摘编自彭流萤《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审美体验》)
材料2:
(改编)中新网北京5月8日电(记者高凯)“革命历史题材应该是常写常新的,我认为,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新的表达模式的探索很有必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日前谈及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时作出上述表示。
《永远的战友》由著名编剧王朝柱执笔。王朝柱曾创作过《周恩来在上海》《长征》《张学良》《延安颂》《解放》《辛亥革命》《换了人间》等众多优秀电视剧作品,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本创作上,王朝柱的作品以对宏大题材的把握力、对历史气象的呈现力、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力而在业界占有一席之地。
对此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赞同,“事实上革命历史题材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解读有无限的空间。”他认为,革命历史题材在未来创作中应进一步提升艺术性和感染力,“让革命历史题材有它的年轻化表达,有它的当代叙事视角,我觉得把我们革命历史从情感和情怀角度来进行梳理,会让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主任赵彤以《永远的战友》为例称,该剧的新意体现在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上,“我觉得《永远的战友》给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尝试。以往我们的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重要历史人物所主导和经历的政治、经济、军事大事来建筑剧情,可以说伟人加大事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常规的叙事方式,但是《永远的战友》不一样,它的新鲜之处就采用了伟人加小事的模式,或者说这种小事是军政大事的边缘来讲故事。”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入想象的革命历史电影创作既要重构真实的历史往事,又要能够进行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
B.创作者不再拘泥于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所以才会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有故事的普通人。
C.用影像化的手法展现对历史事件的想象,历史电影就可为观众呈现一个个立体、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D.历史电影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细节连缀起来,并加以雕琢和修饰,就能给观众带来感情冲击的审美体验。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做出直接回答,并在后文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B.文章详细论述《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论证了革命历史电影充分尊重史实的重要性。
C.文章在论证优秀的历史电影作品在精神上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D.文章末段内容由个体到整体,再次论证了中心观点,并升华了主题。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可以呈现你的所有想象,但创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定要遵循历史事实,不可进行大胆虚构。
B.相对书籍而言,历史电影有影像化的表现形式,并加入了合理想象的情节,更易让观众理解。
C.赵宁宇教授说:“革命电影创作,应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这与文中的创作理念一致。
D.优秀的中国历史电影既反映了历史,又揭示了作者的历史观,成就了中国历史电影独特的民族艺术现象。
19.材料一加横线的句子细致地描述了周恩来总理回延安时的言行,结合材料一简析其作用。
20.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2023·广东梅州·大埔县虎山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三:
(故事前提:李寡妇将自家的地同时卖给了白嘉轩和鹿子霖,二人为争夺这块地大打出手。)
冷先生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一起邀约到中医堂,摆下一桌酒席,俩人同时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然后举酒连饮三杯,重归于好而且好过以往。俩人谁也不好意思再要李家寡妇那六分地了,而且都慨然提出地归原主,白家和鹿家各自周济给李家寡妇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助寡妇渡过难关。冷先生当即指派药房伙计叫来李家寡妇,当面毁了契约。李家寡妇扑通跪到地上,给白嘉轩鹿子霖磕头,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流眼泪。
(陈忠实《白鹿原》节选)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律并无区别,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的。
B.人们能够主动服礼,是因为人的本能与良知让人们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C.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
D.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2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D.社会积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难以为继。
2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24.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齐:整治,规范),民免(免:避免犯罪)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纠正)”。这一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2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体现的乡土特色。
(2023·江苏盐城·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鹅鹅》改编自古典志怪小说《鹅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
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
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片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了神秘的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
《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既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亦即在故事结尾,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
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和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在孙悟空面前,原来就是弱鸡般的存在。
《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
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但是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以及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都比较少见。
不过一次争议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后边还有5个故事。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同样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
(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有信心和底气。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
(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
2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鹅鹅鹅》这部作品不仅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情感特征也可从中找到源头。
B.《小满》以剪纸与定格动画为形式依托,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
C.《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小卖部》两部作品都散发出民俗文化的气息。
D.《中国奇谭》霸榜热搜的一个原因是制作团队能够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2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营造了中国式水墨意境。
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D.对《林林)的画风设定是否是“中国式”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不同判断,两者观点相反。
28.下列选项,与《中国奇谭》制作团队“融通古今”创作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
B.《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影视化”的方法讲述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
C.歌剧《张骞》以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传扬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营造出一种“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赏体验。
29.《小妖怪的夏天》在“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上做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请从“叙事主体”和“叙事文本”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30.有人认为《中国奇谭》是各年龄段观众都喜爱的“全龄化”动画,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版)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B 2.C 3.B 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
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材料一引用毛泽东了解农民的情况针对的是“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材料二提到要了解农民针对的是“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C.“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结合“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分析可知,社会科学只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
D.“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错误。结合材料二“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分析可知,这只是论证调查者不能欺骗被调查者;结合“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分析可知,要想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还有其他方面要做,比如解决“立场”、明确“目的”等,不仅靠“不欺骗”。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C.“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错误。结合“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分析可知,被调查者“防备”是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因此“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消除不了他们的防备心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错误。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分析可知,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的是“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了解这三个词的本义:“敲诈”意思是指用暴力、恐吓等手段,或滥用法律、借助官方职权等,向他人索取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财物的犯罪行为;“斗智”指较量智力;“拷问”意思是拷打审问。然后再分析在文中的含义。
结合“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等内容分析可知,这三个词在本文有特殊含义,这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调查者的错误调查方式和调查态度,即:欺骗,对立,居高临下。从反面论证了调查者的立场应该是对方的利益,目的是平等解疑,态度是尊重。
这三个词的使用,让论证说理更生动形象,体现了论证语言也要具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
结合“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分析可知,调查研究中要达到“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结合“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分析可知,调查研究要“客观”就应该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材料二中的调查研究中的“客观”:
结合“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分析可知,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结合“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分析可知,调查研究时,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2023·河北唐山·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学著作,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从现代派词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王国维是启蒙者,胡适是奠基者,胡云翼、郑振铎等人是开拓者。现代派词学烙有《人间词话》粉深刻的影响印记。
一
《人间词话》崇尚的审美理想境界与传统词学完全相反。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而境界的核心则是“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在外部表现之“真”方面,王国维与传统词学是对立的。《人间词话》称外部表现之真为“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与之相反的则是“隔”,所谓“隔”就是表达不真切、不直观。王国维特别反感“隔”,他批评姜夔词“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批评史达祖、吴文英词“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现代派词学家深受王国维《人间词话》审美观的影响。胡适所持的审美标准与王国维高度相似。胡适强调的审美标准是“不失真”,真切显豁的表达。郑振铎论词也十分重视“真”,在他看来,作品中有“真情”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够将“吐出的情绪而写之于纸上”。
王国维与现代派词学家在审美标准的原则方面是高度一致的。他们强调审美的直观性、明晰性;颠覆了从南宋以来直至常州词派乃至近代一直占据词学思想核心位置的含蓄蕴藉、要眇委婉的传统理念,并由此构筑了全新的词史观。
二
唐宋词史观是词学的重要问题,对词体审美的认识决定了对词史典范风格流派的认识和取舍。王国维认为五代北宋时期是词史的高峰,南宋之后衰敝不振。王国维称五代北宋是“极盛时代”,“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王国维评吴文英、张炎这两位在当时备受推崇的南宋词人云:“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王国维对南宋词持基本否定的态度,矛头直指近代备受推崇的典范南宋词人,尤其是浙西派所推崇的张炎和常州派以及晚清四大家最为推重的吴文英。
胡适对待南北宋词的观点与王国维基本一致。胡适认为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诗人的词”是最高峰,而南宋中期至元初的“词匠之词”则毫无价值。胡适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姜夔、张炎、吴文英这些受到清人追捧的南宋词人。胡适对吴文英词的批评与王国维所说的“砌字”“垒句”几乎一模一样。郑振铎也持尚北黜南的观点。
在推崇五代北宋黜斥南宋的词史观上,王国维与现代派胡适、郑振铎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与晚清崇尚南宋的主潮相对立。
三
清代被称为词学“中兴”时期。近代词学家充分肯定了“清词中兴”的伟业,认为清词可与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词相媲美,清词实现了“中兴”。
最早与这种主流声音唱反调的是《人间词话》。王国维认为清代从“国初”至“嘉道以后”的词毫无成就可言。朱彝尊的浙西派属于“国初”,常州词派在“嘉道以后”,王国维对浙、常两派均加以否定,进而全面否定了清词的价值。
继王国维之后,胡适对清词同样持完全否定态度。胡适将清词视为“词的鬼的历史”:“三百年的清词,终逃不出模仿宋词的境地。所以这个时代可说是词的鬼影的时代。”胡适明确反对清代是“词的中兴”时代。郑振铎也持否定清词的态度,他认为从元初至清末是词史上的“模拟期”“在这个时期之内的词人,只知墨守旧规,依腔填词,因无别创新调之能力”。
在涉及清词价值、“清词中兴”这样重大词学论题上,现代派与传统派的认识完全对立。在现代派的清词价值判断方面,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清晰可见。
民国时期是传统词学终结和现代词学兴起的交汇时期。现代派词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实质是运用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词学的新阐释。考察现代派词学,如潮其源头,王国维《人间词话》导夫先路之功值得重视。
(摘编自孙克强《<人间词话>与现代派词学》)
材料二:
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安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诸诗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如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言情的杰作如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诸诗妙处亦正在“隐”,如梅圣俞所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深情都必缠绵委婉,显易流于露,露则浅而易尽。
温庭筠的《忆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见出“隐”的道理了。王渔洋常取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语为“诗学三味”。这四句话都是“隐”字的最好的注脚。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与现代派词学家强调审美的直观性、明晰性,颠覆了传统理念,并由此构筑了全新的词史观。
B.王国维对南宋词持否定的态度,矛头直指近代备受推崇的典范南宋词人,这是由王国维对词体审美的认识决定的。
C.胡适对清词持完全否定态度,郑振铎也否定清词,现代派对清词的价值判断明显受到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
D.用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词学作出新阐释的现代派词学的源头与《人间词话》是密不可分的。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强调的审美标准是“不失真”,这和王国维论词标举的“境界”的核心“真”是一致的。
B.《人间词话》在词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就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
C.朱光潜认为温庭筠的《忆江南》收语过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删去,在言情诗中即为妙品。
D.朱光潜对王国维的“隔”提出了质疑,认为诗有“显”“隐”之别,写景诗要“显”,言情诗要“隐”。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将梅姿梅韵展现得栩栩如生。
C.晏几道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达了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言有尽而意无穷。
D.“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句表达得不直观,不真切,视为“隔”。
9.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人间词话》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0.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案】6.B 7.D 8.D 9.①材料一侧重于对《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诗词观对现代派词学的影响和二者的渊源关系进行论述;
②材料二侧重于对《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诗词观中的一些看法提出批驳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10.①文章先指出《人间词话》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即“现代派词学烙有《人间词话》深刻的影响印记”;
②然后从“审美标准的原则”“推崇五代北宋黜斥南宋的词史观”“涉及清词价值、‘清词中兴’等重大词学论题”三个方面论述了《人间词话》对现代词派的影响和二者渊源关系;
③最后总结重申“溯其源头”“王国维《人间词话》导夫先路之功”。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王国维对南宋词持否定的态度”错误。由原文“王国维对南宋词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可知,选项中少了“基本”二字,过于绝对了。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这和王国维论词标举的‘境界’的核心‘真’是一致的”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胡适所持的审美标准与王国维高度相似。胡适强调的审美标准是不失真”可知,选项把“高度相似”变为“一致”。
B.“就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错误。由原文“主要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可知,选项中把“主要”一词去掉了,以偏概全。
C.“朱光潜认为温庭筠的《忆江南》收语过于‘显’”错误。由原文“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可知,原文是“收语就微近于‘显’”,选项把“微近于”变为“过于”,程度不同。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
A.从反面论证了写景要显;
B.从正面论证了写景要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C.从正面论证了言情的诗要“隐”,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D.是抒情句,抒情要“隐”,这是本文的观点,但是选项却说是“隔”,这不是本文的观点。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关键句“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词学著作,在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现代词学思想及词学流派的生成和发展上。从现代派词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王国维是启蒙者,胡适是奠基者,胡云翼、郑振铎等人是开拓者。现代派词学烙有《人间词话》粉深刻的影响印记”可知,材料一侧重于对《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诗词观对现代派词学的影响和二者的渊源关系进行论述;
结合材料二关键句“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安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写景不宜隐,隐易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易流于浅”可知,材料二侧重于对《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诗词观中的一些看法提出批驳并阐述自己的看法。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关键句“从现代派词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王国维是启蒙者,胡适是奠基者,胡云翼、郑振铎等人是开拓者。现代派词学烙有《人间词话》粉深刻的影响印记”可知,文章先指出《人间词话》的重大意义和影响,即“现代派词学烙有《人间词话》深刻的影响印记”;
结合第一部分关键句“《人间词话》崇尚的审美理想境界与传统词学完全相反”、第二部分关键句“在推崇五代北宋黜斥南宋的词史观上,王国维与现代派胡适、郑振铎的观点完全一致,并与晚清崇尚南宋的主潮相对立”和第三部分关键句“在涉及清词价值、‘清词中兴’这样重大词学论题上,现代派与传统派的认识完全对立。在现代派的清词价值判断方面,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清晰可见”可知,然后从“审美标准的原则”“推崇五代北宋黜斥南宋的词史观”“涉及清词价值、‘清词中兴’等重大词学论题”三个方面论述了《人间词话》对现代词派的影响和二者渊源关系;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关键句“考察现代派词学,如潮其源头,王国维《人间词话》导夫先路之功值得重视”可知,最后总结重申“溯其源头”“王国维《人间词话》导夫先路之功”。
(2023·福建莆田·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针对两种“极端”倾向的反拨与回正。与“悬空现实主义”相比较,温暖现实主义不回避社会现实的矛盾问题,敢于直面生活中种种难题、纠结乃至苦难。与“灰暗现实主义”相比较,温暖现实主义不会沉迷于矛盾问题本身,而是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思想与情感状态,从种种社会矛盾与问题中深入挖掘、提取具有建设性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人们带来思想和情感的温暖抚慰和激励。近年来温暖现实主义优秀影视作品取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成绩,产生了极好的综合效应,为新时代影视创作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新标杆。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以影视艺术的方式参与到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回应中。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可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发现和呈现来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众多重大问题,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守成与创新等诸多博弈所生发的新问题、新景观、新现象,既真实呈现改革发展的生动图景,又贡献鲜活的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温暖现实主义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中,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讲述丰富而生动的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可以发现和发掘正在发生的紧扣时代脉搏的前沿性人物与场景,聚焦大时代各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独特贡献。
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方能使作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所谓用心,即心怀天下、心怀国家、心怀人民。诗人艾青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20世纪30年代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如果没有对中华民族深刻的情感,是无法写出这样至今依然令人感奋的文字的。电视剧《山海情》对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历史壮举予以史诗般的呈现,离不开主创者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所谓用情,意味着有深情、用真情。电影《守岛人》中王继才与父亲、妻子、女儿之间多次互动的场景,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泪目,这是主创者与拍摄对象之间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真诚流露。《人世间》写尽中国普通老百姓半个多世纪悲欣离合的故事,同样是真情与深情发自内心的抒发与表达。所谓用力,指的是影视创作者要有艺术功力。他们拥有基于生活、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进行独特的艺术再造,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地。《没有过不去的年》所呈现的生活平淡无奇,但主创者用戏内戏外相呼应的特殊方式在银幕上讲述了富于戏剧张力的故事,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视听新感受。这些没有艺术上的精打细磨是不可能实现的。
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那就是影视工作者应当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努力,去拥抱时代,拥抱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拜人民为师,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深刻地发掘出令人鼓舞的思想情感,以此为新时代提供温暖而强大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胡智锋《新时代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现实主义》)
材料二:
小人物的真情实感反映了大时代的社会变迁,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片单中,一批主流电视剧、纪录片等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电视剧《大考》用温暖现实主义的笔触描摹了一场艰难的高考,一场所有人的“大考”让青年学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温情;《超越》传递的体育精神让年轻观众为之动容;《幸福到万家》见证了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法治建设新风貌的诞生。这些影视作品以温暖现实主义的底色给予了青年人拼搏奋进的力量,以青春之态告诉青年人“奋斗者”是新时代最美的风景。
《特战爱耀》《警察荣誉》等一批反映当代英雄群像的电视剧出现在了“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名单上,年轻观众对这类主旋律作品很“上头”。热血的英雄群像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了正向价值的引领作用,也让他们在这类影视作品中与理想相遇,和未来对话。
在此次大学生电视节上,主旋律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要塑造丰满立体的典型人物,拉近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其次细节要足够真实,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最后叙事角度要聚焦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中来。
(摘编自牛梦笛《主旋律作品与年轻人“双向奔赴”》)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一些温暖现实主义优秀影视作品产生了极好的综合效应,这与温暖现实主义对两种“极端”的倾向的反拨与回正有关。
B.《人世间》注重真情与深情发自内心的抒发与表达,《没有过不去的年》则在艺术手法上创新,前者艺术上不如后者。
C.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赏析推荐作品”中,很多作品具有温暖现实主义的色彩,以时代精神激励着青年人拼搏奋进。
D.年轻观众喜欢当代英雄群像的电视剧,他们可以在这些作品中得到正向价值的引领,也可以在这些作品中与理想相遇,和未来对话。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温暖现实主义的优秀影视作品,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悬空现实主义往往回避诸多社会问题,不敢直面生活中的种种难题、纠结乃至苦难。
C.灰暗现实主义往往沉迷于矛盾问题之中,将人们的情感和思绪引入消极负面的状态。
D.主旋律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的路径越加清晰,源于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的成功举办。
13.下列选项,不属于温暖现实主义作品的一项是( )
A.《老闺蜜》塑造了五位不悲苦、不保守、正向饱满而充满活力的老年女性角色。
B.《回廊亭》讲述了叶彤遭遇离奇火灾,她死里逃生整容归来,最终将真凶绳之以法的故事。
C.《县委大院》刻画了基层干部群像,呈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春日暖阳》讲述了流量明星在老戏骨带领下克服浮躁,沉淀演技,成长为好演员的故事。
14.要推动温暖现实主义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创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5.电视剧《我们的日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下面是该剧的相关介绍。请结合材料,说说该剧受到年轻人追捧的原因。
电视剧《我们的日子》讲了一个普通工厂里几个寻常百姓家庭在近三十年间的人生故事。剧中男主人公王宪平是个退伍军人,正直不阿,有原则,有底线,但是性格暴躁,经常吼怼妻子,不时也表现出对妻子温情的一面。女主人公刘淑霞有点文艺女青年趣味,与“大老粗”式的丈夫总不对版,两人因此闹出不少家庭龃龉。该剧落脚于普通人质朴良善的生活世界,虽有纷争、有无奈,却也常能和睦交心,互帮互助,表现出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伦理。
【答案】11.B 12.D 13.B 14.①对创作者而言,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使作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
②创作者应当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努力,去拥抱时代,拥抱生活。
③创作者应以人民为中心,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直面社会矛盾与问题,发掘令人鼓舞的思想情感。
④创作者应塑造丰满立体的典型人物,描绘真实的细节,聚焦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中来。 15.①《我们的日子》塑造的人物有优点也有缺点,丰满而立体,拉近了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
②《我们的日子》透过普通百姓对幸福的追求,来折射出时代前行的脚步,赋予作品所展现的平凡生活以强烈的艺术魅力。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前者艺术上不如后者”错误。从原文“《人世间》写尽中国普通老百姓半个多世纪悲欣离合的故事,同样是真情与深情发自内心的抒发与表达”“《没有过不去的年》所呈现的生活平淡无奇,但主创者用戏内戏外相呼应的特殊方式在银幕上讲述了富于戏剧张力的故事,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视听新感受”来看,作者举《人世间》、《没有过不去的年》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对二者并没有进行比较,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源于中国大学生电视节的成功举办”错。从原文“在此次大学生电视节上,主旋律与年轻观众‘双向奔赴’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来看,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前后句之间强加因果。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B.《回廊亭》属于悬疑推理剧,不属于温暖现实主义作品。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方能使作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可知,对创作者而言,温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使作品获得应有的社会效应。
由“温暖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那就是影视工作者应当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努力,去拥抱时代,拥抱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拜人民为师,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直面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深刻地发掘出令人鼓舞的思想情感,以此为新时代提供温暖而强大的精神支撑”可知,创作者应当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努力,去拥抱时代,拥抱生活;创作者应以人民为中心,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直面社会矛盾与问题,发掘令人鼓舞的思想情感。
由“首先要塑造丰满立体的典型人物,拉近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其次细节要足够真实,才能让观众有代入感;最后叙事角度要聚焦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中来”可知,创作者应塑造丰满立体的典型人物,描绘真实的细节,聚焦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中来。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要塑造丰满立体的典型人物,拉近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剧中男主人公王宪平是个退伍军人,正直不阿,有原则,有底线,但是性格暴躁,经常吼怼妻子,不时也表现出对妻子温情的一面”可知,《我们的日子》塑造的人物有优点也有缺点,丰满而立体,拉近了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
由“主旋律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最后叙事角度要聚焦到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中来”“该剧落脚于普通人质朴良善的生活世界,虽有纷争、有无奈,却也常能和睦交心,互帮互助,表现出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伦理”可知,《我们的日子》透过普通百姓对幸福的追求,来折射出时代前行的脚步,赋予作品所展现的平凡生活以强烈的艺术魅力。
(2023·湖北黄石·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1:
还原真实的历史,在史学领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电影,要在艺术化的创作中加入想象,似乎就很难保持历史的真实性。那如何让革命历史以电影艺术的呈现打动观众呢?电影是一门充满想象的艺术,凡是你所能想象的,影像都可以帮你呈现。革命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可以还原革命历史,也可以实现对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就要求在该类型电影的创作中必须正视历史、坚持真实,既细心地重构往事,又能做出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
革命历史电影当中的历史不仅是真实历史的证据,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材料。史诗性作品不仅要关注往事再现的忠实性,也要关注对这些历史事实的选择和合理想象的自由。如在《决胜时刻》中,创作者另辟蹊径,不再拘泥于以往同类型题材作品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而是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历史上的普通人,用人物的命运来映射时代变迁。虽然历史是背景,但电影在呈现上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有故事的普通人,更能抓住观众的内心,让他们随着电影一同走进那个年代,回望那段历史。
电影在保持对历史合理想象的同时,也为观众描摹了一个个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周恩来在曹大娘家中,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对于历史事件的合理想象,用影像化的手法展现出来,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立体、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不再拘泥于对文字的想象。
优秀的历史电影作品还往往拥有着能在精神上与当下观众共鸣的表述。像《西行漫记》从书籍到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的改编,或是其他将口述史文献搬上银幕的作品,都是可以通过影片的形象化优势,补充一些合理想象的事实,实现最终对于历史的影像化表达,更容易让今天的观众理解。
从革命历史电影到民族史诗的建构,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升华。其中,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的历史想象力会支撑起感人的细节,如将这些细节连缀起来进行雕琢和修饰,以艺术反映真实,就能提供引起情感冲击的审美体验。这时,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就会让人物更有血肉,让情感更加充沛。这样的作品再向更广泛的公众传播,也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无论是前些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还是今年热映的《古田军号》《红星照耀中国》《决胜时刻》……这些电影通过对历史的合理想象,构建了我们对历史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实现了对电影史诗品格的尊崇。优秀的历史电影,既能反映当时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并揭示创作者的历史观,也能作为中国特色史诗性电影探索的标志。可以说,电影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再现民族重要历史所承载的文化奇观,成就了中国革命历史电影独特的民族艺术现象。
(摘编自彭流萤《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审美体验》)
材料2:
(改编)中新网北京5月8日电(记者高凯)“革命历史题材应该是常写常新的,我认为,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新的表达模式的探索很有必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日前谈及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时作出上述表示。
《永远的战友》由著名编剧王朝柱执笔。王朝柱曾创作过《周恩来在上海》《长征》《张学良》《延安颂》《解放》《辛亥革命》《换了人间》等众多优秀电视剧作品,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本创作上,王朝柱的作品以对宏大题材的把握力、对历史气象的呈现力、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力而在业界占有一席之地。
对此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赞同,“事实上革命历史题材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解读有无限的空间。”他认为,革命历史题材在未来创作中应进一步提升艺术性和感染力,“让革命历史题材有它的年轻化表达,有它的当代叙事视角,我觉得把我们革命历史从情感和情怀角度来进行梳理,会让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主任赵彤以《永远的战友》为例称,该剧的新意体现在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上,“我觉得《永远的战友》给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尝试。以往我们的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重要历史人物所主导和经历的政治、经济、军事大事来建筑剧情,可以说伟人加大事成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常规的叙事方式,但是《永远的战友》不一样,它的新鲜之处就采用了伟人加小事的模式,或者说这种小事是军政大事的边缘来讲故事。”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入想象的革命历史电影创作既要重构真实的历史往事,又要能够进行生动而富有史诗意味的创作实践。
B.创作者不再拘泥于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所以才会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有故事的普通人。
C.用影像化的手法展现对历史事件的想象,历史电影就可为观众呈现一个个立体、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
D.历史电影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细节连缀起来,并加以雕琢和修饰,就能给观众带来感情冲击的审美体验。
1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提出问题,然后做出直接回答,并在后文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B.文章详细论述《周恩来回延安》的细节,论证了革命历史电影充分尊重史实的重要性。
C.文章在论证优秀的历史电影作品在精神上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D.文章末段内容由个体到整体,再次论证了中心观点,并升华了主题。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可以呈现你的所有想象,但创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定要遵循历史事实,不可进行大胆虚构。
B.相对书籍而言,历史电影有影像化的表现形式,并加入了合理想象的情节,更易让观众理解。
C.赵宁宇教授说:“革命电影创作,应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这与文中的创作理念一致。
D.优秀的中国历史电影既反映了历史,又揭示了作者的历史观,成就了中国历史电影独特的民族艺术现象。
19.材料一加横线的句子细致地描述了周恩来总理回延安时的言行,结合材料一简析其作用。
20.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答案】16.A 17.B 18.A 19.(1)论证了电影创作中合理的想象要塑造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一观点。(2)详尽的叙述更具有说服力,并不影响文本的逻辑力量。 20.(1)在表达上要有所创新;(2)有年轻化表达,有当代叙述视角;(3)既要还原真实的历史,又要有合理的想象力;(4)在精神层面要与读者、观众产生共鸣。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创作者不再拘泥于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所以才会……”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创作者另辟蹊径,不再拘泥于以往同类型题材作品对宏大战争场面的依赖,而是将镜头对准领袖人物和历史上的普通人”,这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C.“用影像化的手法展现对历史事件的想象,历史电影就可为观众……”表述绝对化,根据原文,对于历史事件的合理想象,才有可能为观众呈现一个个立体、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原文只是必要条件,选项误为充分条件。
D.“历史电影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细节连缀起来,并加以雕琢和修饰,就能给观众带来感情冲击的审美体验”,断章取义,原文的表述是“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的历史想象力……”。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证了革命历史电影充分尊重史实的重要性”错误,原文说“电影在保持对历史合理想象的同时,也为观众描摹了一个个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与尊重史实无关。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创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一定要遵循历史事实,不可进行大胆虚构”,表述错误,原文是说革命历史电影要遵循历史事实,可对历史事件合理想象。而其它类的可以大胆虚构。选项偷换概念,表述绝对。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电影在保持对历史合理想象的同时,也为观众描摹了一个个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对于历史事件的合理想象,用影像化的手法展现出来,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立体、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观众不再拘泥于对文字的想象”论证了电影创作中合理的想象要塑造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一观点。对周总理的言行进行细致的描绘,入如在昏暗的光线下帮曹大娘穿针引线、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给老乡等等,详尽的叙述更具有说服力,并不影响文本的逻辑力量。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革命历史题材应该是常写常新的,我认为,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新的表达模式的探索很有必要”可知,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表达上要有所创新。
(2)根据“他认为,革命历史题材在未来创作中应进一步提升艺术性和感染力,‘让革命历史题材有它的年轻化表达,有它的当代叙事视角’”分析,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要有年轻化表达,有当代叙述视角。
(3)根据“革命历史电影中的想象力可以还原革命历史,也可以实现对历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电影在保持对历史合理想象的同时,也为观众描摹了一个个饱满丰盈、情感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从革命历史电影到民族史诗的建构,是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升华。其中,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把握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充分的历史想象力会支撑起感人的细节,如将这些细节连缀起来进行雕琢和修饰,以艺术反映真实,就能提供引起情感冲击的审美体验”分析,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既要还原真实的历史,又要有合理的想象力。
(4)根据“优秀的历史电影作品还往往拥有着能在精神上与当下观众共鸣的表述。像《西行漫记》从书籍到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的改编,或是其他将口述史文献搬上银幕的作品,都是可以通过影片的形象化优势,补充一些合理想象的事实,实现最终对于历史的影像化表达,更容易让今天的观众理解”分析,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精神层面要与读者、观众产生共鸣。
(2023·广东梅州·大埔县虎山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三:
(故事前提:李寡妇将自家的地同时卖给了白嘉轩和鹿子霖,二人为争夺这块地大打出手。)
冷先生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一起邀约到中医堂,摆下一桌酒席,俩人同时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然后举酒连饮三杯,重归于好而且好过以往。俩人谁也不好意思再要李家寡妇那六分地了,而且都慨然提出地归原主,白家和鹿家各自周济给李家寡妇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助寡妇渡过难关。冷先生当即指派药房伙计叫来李家寡妇,当面毁了契约。李家寡妇扑通跪到地上,给白嘉轩鹿子霖磕头,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流眼泪。
(陈忠实《白鹿原》节选)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律并无区别,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的。
B.人们能够主动服礼,是因为人的本能与良知让人们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C.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
D.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2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D.社会积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难以为继。
2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24.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齐:整治,规范),民免(免:避免犯罪)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纠正)”。这一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2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体现的乡土特色。
【答案】21.D 22.B 23.A 24.①这句话的大意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体现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依法治国,但礼的作用也不可忽视。③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25.①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性。乡村人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子霖,费尽心思追求的是土地,体现出乡村人对土地的依赖。②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俗社会)。白嘉轩和鹿子霖按照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地归原主,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③乡土社会是无讼无法的。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争夺土地大打出手,最终却通过冷先生的调解重归于好,还共同帮助李家寡妇渡过难关。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礼和法律并无区别”错。由材料一原文“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的言外之意可知,礼和法律是有区别的。
B.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C.“乡土社会”错,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一段是“‘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这里说的应该是“无政府”,而不是选项说的“乡土社会”。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说法错。由材料一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可知,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存在法律。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属于法治。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政策和指令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民众,民众虽会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并能规范自己。这体现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教导人民要懂得法律,懂得守法,懂得刑罚对人的约束。
然而这一切都是以法为标准,老百姓没有在内心上导正,遇到不明事理,难免心里不服,做了不好的事,难免被刑罚处罚,但是内心不会有羞耻心,只会感到自己所受不平。道之以德,就是以德来教导民众或者以德来引导民众。为政者以德化导人心,百姓才会归正,有德的人,会以礼来约束自己不犯过,而且会以犯过为羞耻,这样人心就被导正,这样才是儒家办政治的方法。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当然要重视依法治国,但也不可忽视传统“礼治”的作用。
材料一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礼则有甚干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见“礼治”不同于“法治”的外部施压,而是一种主动服膺,并养成习惯。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让“礼治’作为“法治”的有益补充,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2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材料一原文“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可知,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性。乡村人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子霖,费尽心思追求的是土地,体现出乡村人对土地的依赖。
由材料一原文“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可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俗社会)。白嘉轩和鹿子霖按照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地归原主,遵循了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传统。
由材料二原文“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可知,乡土社会是无讼无法的。白嘉轩和鹿子霖为争夺土地大打出手,最终却通过冷先生的调解重归于好,还共同帮助李家寡妇渡过难关。
(2023·江苏盐城·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
《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鹅鹅》改编自古典志怪小说《鹅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
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
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片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了神秘的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
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
《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既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亦即在故事结尾,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
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和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在孙悟空面前,原来就是弱鸡般的存在。
《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
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但是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以及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都比较少见。
不过一次争议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后边还有5个故事。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同样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
(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有信心和底气。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
(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
2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鹅鹅鹅》这部作品不仅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情感特征也可从中找到源头。
B.《小满》以剪纸与定格动画为形式依托,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
C.《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小卖部》两部作品都散发出民俗文化的气息。
D.《中国奇谭》霸榜热搜的一个原因是制作团队能够对中国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2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营造了中国式水墨意境。
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D.对《林林)的画风设定是否是“中国式”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不同判断,两者观点相反。
28.下列选项,与《中国奇谭》制作团队“融通古今”创作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
B.《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影视化”的方法讲述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
C.歌剧《张骞》以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传扬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
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营造出一种“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赏体验。
29.《小妖怪的夏天》在“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上做出了哪些有益的尝试?请从“叙事主体”和“叙事文本”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30.有人认为《中国奇谭》是各年龄段观众都喜爱的“全龄化”动画,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26.B 27.D 28.D 29.①叙事主体:不再是传统的大英雄、大人物,而是无名无姓的小人物;②叙事文本:表面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实际上对应了当代打工人的境况。 30.①内容题材丰富: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②技术手段多样: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适应各类观众的需求;③审美空间广阔: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既有中国水墨韵味作品,也有赛博朋克的展现,适应不同审美需求的群体;④主题解读多元:不同的观众,能够从故事中解读出不同的主题和内涵。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B.“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未来世界的衍生”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没有体现“在未来世界的衍生”。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是来源于三维动画,不是来源于原始森林。
B.“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错误,原文是“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不等同于“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
C.“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是“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材料二是“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因此不是“都”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
故选D。
28.本体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是“融通古今”。
B.“戏剧+影视化”是今,“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是古,符合“融通古今”。
C.“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是古,“歌剧”是真,符合“融通古今”。
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是今,没有古。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叙事主体:由“《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既因为中国观众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可知,《小妖怪的夏天》选择了一个无名的小妖怪,不再是大人物。
叙事文本:由“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可知,《小妖怪的夏天》表面上讲述了一个中国的传统故事,但是实际上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反映了当代打工人的境况。
3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分析“《中国奇谭》是各年龄段观众都喜爱的‘全龄化’动画”的理由,可以从内容、技术、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内容题材丰富:由“《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可知,《中国奇谭》内容丰富,有古有今,有未来,有人性等,内容极为丰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技术手段多样:由“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可知,《中国奇谭》综合运用了传统和现代的技术,从而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要求。
审美空间广阔:“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可知,《中国奇谭》有不同的画风,有传统文化的水墨意境,也有现代文化的赛博朋克审美,适应不同审美需求的群体。
主题解读多元:由“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等可知,《中国奇谭》主旨多元,观众可以多维度解读。比如《林林》既有“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也 “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6